针灸意外预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011-12-10 23:30 楼主
【概述】

因针灸意外事故引起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由穴位注射所致。我国自1973年迄今所报道的7例中,无论在上肢或下肢之肢端都有发生。有成人,但多为小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往往引起肢端坏死,且常须作截肢(趾)术,给病人带来终身痛苦。

【损伤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中、小静脉阻塞性病变,常常累及下肢。病变初呈全血管炎,继而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后导致肢端坏死,主要是因穴位注射不当所致。
一、穴位原因:穴区内有较大血管通过或周围分布较丰富的血管。以足三里最为多见。如某5岁男性患儿,因排血性粘液脓性大便,遂行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药液选用12.5%氯霉素,每穴0.25ml,症状逐日缓解。但于3天后,发现左足穴位封闭处红、肿、疼痛,左胫骨前中段皮肤苍白,坏死,1个月后摄片,发现胫骨已有死骨形成,最后经手术治愈[1]。其次,刺激位于多肌腱、韧带等致密组织附近的腧穴,如神门等,亦易发生,这是因为此类组织影响血运,妨碍药物吸收,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形成血栓,闭塞管腔,导致肢端坏死。
二、药物原因:从已报道的事故看均是注入氯丙嗪或氯霉素所致。
(一)、药物刺激性过大,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供血障碍。如氯丙嗪,系酸性较强的药物之一,目前一般用2.5%溶液(1ml含氯丙嗪25mg),其pH值在4~4.5。作穴位注射就应加以稀释,降低酸度,减少注射局部的刺激,避免组织坏死。
(二)、注射量偏大,或反复在一个穴位注射。亦可刺激血管壁,形成全血管炎并形成血栓,致肢端坏死。尤其是小儿患者,因组织娇嫩,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操作原因:穴位注射未按常规,取穴不准,偏经离穴,或因误中血管,又未抽回血,即注入刺激性较大药物。此时,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产生非感染性的血管全层性炎症,管腔内血栓形成并逐步机化,最后血管闭塞,肢体坏死。另外,穴位埋藏不当,亦可引致。

【临床表现】

可分两个阶段。
初期: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穴区皮肤呈紫红色、潮红或苍黄色,汗毛逐步脱落,皮肤表面干燥,局部压痛明显,肢端苍白、麻木、发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夜间往往因持续性剧痛而不能入睡。
后期:上述症状逐步加重。由于严重的血液循 环障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二级;坏疽限于趾部属一级,坏疽延及趾跖关节和跖部属二级;坏疽延及跟、踝或腿部属三级。
一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但穴位注射不当所致的则病程短而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坏疽现象。值得特别注意。

【预防方法】

一、合理使用药物:避免刺激性大的药物作穴位注射,如必须应用时,也要通过稀释等法,使其酸碱度接近人体内酸碱度,并减少剂量。在肌层较薄又有较大血管通过的穴位,应使用最小剂量(常用剂量之1/5)。不要在同一穴位反复注射此类药物。
二、严格遵照操作常规:除取穴准,针刺方向准确外,注射前应回抽一下,在无回血的情况下,才可推入药物。另外。当针尖触及动静脉管壁时,患者往往有疼痛感,须将针上提,变换方向刺入。
三、注意观察:注射部位一旦出现红肿等现象,应作进一步检查。不可马虎从事,当作一般感染处理。

【处理方法】

一、药物治疗:应用扩血管药物,如妥拉苏林、烟酸等,以及静脉滴注2.5%硫酸镁溶液,以扩张血管,缓解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微循环和防止血栓延伸及改善侧支循环,但在初期急性发展时不宜使用,酌量应用激素(在急性期)和抗菌素(有局部或全身感染时)。中药治疗也有明显效果,如应用四妙勇安汤加减,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剂等。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剂。
二、辅助疗法:患者平卧,抬高患肢到45°,维持1~2min,再令患肢下垂2~5min,同时向上、下、内、外等运动10min。重复5次以上,每日数回。有吸烟史者应戒烟。
三、局部处理:干性坏疽,应加以保护,并使之干燥,待坏疽边界清楚时,可在无菌条件下截除患趾,或作清创术。如坏疽严重,继发感染不断扩大而无法控制时,则须作高位截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针灸依赖症 老茶馆 针灸意外预防:大量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