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流行性乙型脑炎

2011-12-14 21:59 楼主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由乙脑病毒所致,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经蚊传播,以夏秋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强直性痉挛、惊厥、脑膜刺激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暴发型四型。重型患者往往留学生有后遗症。
乙脑的针灸治疗,现代报道始见于建国之初,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人曾进行电针治疗乙脑病毒人工感染幼羊的动物实验研究[1]。1958年起,临床资料逐渐增多,刺激方法也日趋多样化。一般而言,针灸主要用于轻型乙脑,且可单独应用;中型乙脑,须在严密观察下进行;而对重型和暴发型,针灸只能作为中西医结合抢救时的一种辅助疗法。值得注意的是,至二十世纪七、80年代,针灸还广泛地应用于恢复期病人,这对减少和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特别是早期配合针灸,可缩短昏迷时间,减轻重型和暴发型的临床症状,这也是减少乙脑后遗症产生的一个关键[2,3]。
近二十年来,由于重视预防工作和诊疗技术的迅速提高,以针灸治疗的临床文章颇为少见。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乙脑的针刺治疗一般采取对症取穴法[3~5]。
1.取穴
主穴:百会、风府、风池、大陵、后溪、涌泉、气海。
配穴:高热加曲池、大椎、委中;抽搐加水沟、身柱、合谷、太冲;昏迷加十宣、气海、印堂;呼吸衰竭加会阴,循环衰竭加素髎、内关;头痛加太阳、头维、列缺,呕吐加中脘、内关、足三里;尿潴留加关元、曲骨、三阴交;躁狂加大椎、神门;腹胀腹痛加天枢、足三里;吞咽困难加天突、人迎、金津、玉液、合谷。
2.治法
常用穴均用重泻法,据症情可留针20分钟至4小时不等。根据不同的症状,各症的具体治法亦有不同,分述如下。
高热:委中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凉泻法(参阅“总论”刺灸法,下同),留针20分钟。
昏迷:十宣、印堂均刺血,气海以艾卷雀啄灸,直至神志清醒。
抽搐:用泻法,持续运针至搐止,并留针约2小时~4小时,以防复发。
呼吸衰竭:宜深刺会阴、涌泉两穴,大幅度捻转提插,持续运针15分钟~20分钟。
循环衰竭:以艾卷重灸百会、气海两穴,至局部皮肤潮红起小泡,内关、素髎平补平泻,持续运针15分钟~20分钟。
头痛:太阳刺血,余穴泻法留针20~30分钟。
呕吐:足三里、内关平补平泻,中脘泻法,留针15~30分钟。
尿潴留:关元可透曲骨穴,使针感放射至龟头,反复施以泻法,亦可应用震颤法(即右手持针作小幅度较快速的提插,状若颤动)。三阴交平补平泻。须针至有尿感后出针。
躁狂:大椎穴用深刺法,缓缓进针至1.5寸左右,患者突有触电感,立即退至无感觉区留针,切忌刺之过深和提捣,以免发生事故。神门用泻法。
腹胀腹痛: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30分钟。
吞咽困难:天突、人迎,以毫针缓缓刺入,分层紧提慢按。反复提插至有强烈得气感后,即出针。金津、玉液以三棱针速点刺出血,合谷用泻法,留针15分钟。
治疗间隔视病情而定,轻者每日2~3次,重者6小时1次。原则上是:在前次针刺后体温下降还未回升之际即施第2次治疗。
3.疗效
以此法治疗462例,各种症状的治愈率在67%~100%,绝大多数在85%以上[4,5]。
(二) 刺血
1.取穴
主穴:太阳、少商、尺泽、百会、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
配穴:体温过高:风府、印堂、十宣、委中;角弓反张:风池、陶道;神志昏迷:水沟、劳宫、中冲;牙关紧闭:水沟、承浆、颊车、大陵;呕吐、烦躁:内关、神门。
2.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急救抽搐昏厥以三棱针点刺太阳、少商、尺泽出血,并在太阳、尺泽拔罐2分钟~3分钟。险情解除后以毫针刺百会向后横刺4分,曲池、合谷、大椎直刺0.8寸~l寸,泻法不留针;足三里1.2寸,留针15分钟。项背部及风池、大椎以梅花针重叩5分钟。配穴之印堂、十宣、委中以放血法,余穴针刺。每日刺血1次,针刺2次,不计疗程。
3.疗效
共治急诊患儿36例,痊愈(神志清楚,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33例,显效(神志清楚,抽搐止,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大部消失)3例,有效率为100%[6]。
(三) 其他措施
1.乙脑亦属危重病症,须坚持守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具体可参阅“流脑”一节。
2.昏迷患儿可用用鼻饲。应经常协助翻身,以免发生褥疮。热度过高,可配合物理降温。呼吸循环哀竭者,应配合给氧及适当给予升压、强心药物。
3.须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急性高热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伴以少量蛋白质和脂肪,极期过后,消化吸收功能好者可改用高热量流质。
4.如针灸疗效不显,应即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王××,男性,3岁。1956年7月21日初诊。
主诉:(代诉)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已6天。
病史:患者缘于1956年7月16日发热,头痛,呕吐,继之则神志不清而昏睡,手足抽搐,目斜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曾经某院治疗未效,病情日渐增重,于20日经传染病防治院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21日遂转来我院治疗。入院时病人高热(38.9℃~40℃),神志不清,昏睡,手足抽搐,颈项稍强直,并有角弓反张,目斜视,呕吐,烦躁,汗出不透,大便3~4日未解,尿深黄。
检查:面色苍白,目光少神,张口,舌尖绛赤,苔薄白,少津液,脉滑数有力,指纹青紫,射透二关。头向后仰,呈强直体位,四肢有时呈现抽搐,处于昏迷状态,膝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巴彬氏征左侧(+),右侧不明显,克尼格氏征(+)。血象:红细胞41.0×1012/L(410万/mm3),白细胞11.35×109/L(11350万/mm3),中性0.62(62%),淋巴 0.31(31%)。脑脊液:外观透明,细胞数186个,球蛋白微弱阳性、糖95%,补体结合试验(-)。
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则:泄热醒脑,熄风镇痉。
取穴:合谷、太冲、印堂、百会。配加:风池、大椎、水沟、阳陵泉、三阴交、复溜。
治法:上穴据症而取,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当针治1~2次后,热渐退而神稍清,针治3次后,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随之而止,惟肢软不能站在,及针治至10次,饮食日增,面色转红,能独自行步,脉平缓,指纹清淡。一般复查结果已恢复正常。其3次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为:第1~2次为阴性,第3次为阳性(1:8)。
(吴刚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党正孙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人工感染幼羊电针疗法的初步实验.中华医学杂志,1955;41(5):413
[2]王志容等.头针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作用.贵州医药1981;(4):53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61~262.
[4]盛灿若.针刺治疗四十二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观察.福建中医药,1963;8(3):12
[5]杨逢伦等.针刺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后遗症420例的总结报告.中医杂志,1959;(5):17
[6]罗广明.针刺治疗小儿乙型脑炎36例.中国针灸,1992;12(6):1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普通感冒 老茶馆 急症针灸——流行性出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