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小儿常见病的防治

2010-02-07 18:50 楼主
余卓夫


这文章,不是学术论文,只是将本人从医三十多年,进厨房三十多年,其间留心观察的一些个人体会,告诉想了解我的见解的人而已。因为给小孩诊病时,很多小朋友的家长,时时问及一些问题,在诊病中无法多讲,因为病人太多。故绝非想跟某一观点有所不同,或标新立异,只想做点好事,告诉一般人群,平时该留意一些平时不大注意的问题及行为,或矫正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而已。假如因此而有悖于其它医者的观点,还请谅解,因为孔老夫子云:“各言尔志”。

小朋友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是突然发烧,甚至是高热抽搐,把家长弄得惊慌失措。其实发烧仅仅是一个症状而已,其发烧的实质,是得了某种疾病。要查出引起发烧的原因,即是了解其究竟得了什么病,才能很好地治疗其真正的疾病,即人们常说的“对症下药”,病得治了,发烧便自然会退下来。中西医都一样,不能一见发烧就用退烧药,即使发烧一时得退,接着还是要烧起来的,因为其病未得到真正的治疗。其次是呕吐、泄泻、厌食,个子长得慢等等。这里把重点放在急性热病,即小孩突然发烧。

1.小儿发烧的起因在中医学中的认识

小儿发烧,大多是外感病,热性病,传染性疾病。什么是外感病呢?很多小朋友的家长未了解。中医把疾病分为两大类:一是外感,一是杂病。外感,在古代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医叫做张仲景,与华佗同期。张仲景写了一部巨著叫做《伤寒杂病论》,后来这本书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份成为《伤寒论》,专论外感急性热病,是中医的必修书。而该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内经》,说外感病的致病原因,是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便可产生相应的病变。这致病的原因,通过后来许多医家认可确认有六种,称为“六淫”。由六淫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病。随着时代的推移,还有出现六淫以外的疾病,通常亦以发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譬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流感、伤寒、副伤寒、脑膜炎、腮腺炎、婴幼儿急疹、风疹、麻疹等等,也是以发烧为首要表现的疾病,这些病也统归外感,而且传染性极强,故又称为疫症。所谓疫症者,就是现代所说的俱有传染性强的流行疾病,有些甚至是烈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古代称戾气,亦属外感病范畴。这些病大多是病毒性,或是细菌,或是螺旋体,或其他微生小体。与单纯的六淫有区别,单纯的六淫,没有讲细菌病毒或微生小体,但这些细菌病毒和微生小体,必附隶于六淫而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归属于外感。所谓外感者,得之外来之感染也。古代医家认为其传染途径: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从皮毛者,其辨证多从“《伤寒》学”,从口鼻者,其辨证多从“温病学”。

上面谈到六淫、疫症、戾气,下面给大家略为解说,但重点放在六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六种气候变化,人体是可以适应的,但是一旦变动过度,如今年(2008)1月25日华南雪灾,则对人的健康就构成威协。这种过度的现象,文字中以“淫”来表达。淫者,过度也。又有“非其时而有其气者”,则对人体来说,影响就更大了。譬如:“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些都是不正常的气候变化,体弱或适应能力差者,则容易在这种气候变化环境中得病。这种由六淫引起的病变,得从时令病说较好。

所谓时令病,是按一年360日分六个阶段讲

第一阶段:初之气,厥阴风木,从“大寒”节算起60日,病属“风温”,属温病。

第二阶段:二之气,少阴君火,从“春分”节算起60日,病属“春温”,伏气温病。

第三阶段: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小满”节算起60日,病属“暑温”,暑热病。

第四阶段:四之气,太阴湿土,从“大暑”节算起60日,病属“湿温”,暑湿、伏暑。

第五阶段:五之气,阳明燥金,从“秋分”节算起60日,病属“秋燥”,温燥、凉燥。

第六阶段:六之气,太阳寒水,从“小雪”节算起60日,病属“伤寒”,属于寒病。

这里须要解释几个名词:

风温,是温病中的一种,其病多有表症,初期治疗时,一定要解表(什么是解表,后面会谈及),除非误治,变为坏症(又叫坏病)。所谓坏病者,是无法按该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按其病的当时情况进行“随证治之”。

春温,是温病中的有伏气为病的温热病,病较重。通常以伏热发病,无表症,或有,亦短暂。治当清里。

暑温、湿温、暑湿、伏暑,有分别,但有时不可强分,亦无法强分,因为都有关联,都是暑天的外感疾病。

从初之气至五之气所得之温病,古代医家称之为“三时伏气”温病,即春、夏、秋三个季节所得的温病之称谓。

疫症: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能令某一区域发生明显的流行。譬如:流感、流脑、鼠疫等。

戾气:现代已不习惯的称谓了,但它能在中医述语里俱体地反映了这种病的严重性。今将其称为瘟疫。2003年的非典就是瘟疫。平时人们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个疫就是瘟疫。

上面以一年四季分六段讲,是中医对时病的俱体分法,它对治疗外感病极有指导性意义,能很好地治疗时令疾病。我们平民百姓能知道四季的常见病已很好了。四季中春天多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了感冒、流感、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过去常见还有麻疹、腮腺炎、水痘等,现代有打预防针,这些病发较少了,即使有,病亦轻。夏季多流脑、乙脑、中暑、冒暑、泄泻、呕吐、疟疾等,秋季常见有秋季腹泻、秋季感冒(秋燥)等,冬季常见受寒着凉了发病。四季都有伤风感冒,按时而治,很快痊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2-07 18:50 2楼
2.细心观察小儿发病前的征兆

谚云:“月晕而风,楚润而雨”;诗亦有言:“山雨欲来风满楼”。小孩得病前几小时至三日内均可见有预兆,从情绪、精神、饮食、大便、小便、汗液、睡眠、口唇、舌尖、眼珠中都可看出来。能及早得知,及早处理,则病快愈。损伤不重,修复容易,则小孩健康常伴。

1.情绪:小朋友爱闹是天性。一旦怏怏不乐,询之懒答,时时欲睡,此时当家长者,切不要强求他该怎样怎样,而是关爱他为什么会这样,同时你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是否寒温不如常,如果略与常温较温,则可能患病了。若是婴儿,则抱在怀中时以大人体温去体察小儿之体温,如果感觉较自已温热,则可能已有低烧了。

2.精神:婴幼儿以吃奶、睡觉、大便、小便、玩耍为五大动作,若精神好,则五动作灵敏轻巧。若健康婴儿,吃奶与睡觉有其自已的生物钟:按时闹吃,按时闹睡。吃饱睡足,除了大小便则爱玩爱闹,精力充沛,目光炯炯,转动灵活,动作灵敏。反此则要考虑病态。

3.饮食:婴幼儿的胃是直的,且其喷门与食道的闭锁功能未健全,很容易发生呕吐。故每次饮食要定时定量较好,随着婴儿的长大,食量稍稍渐加。母乳者,奶饱之后,要轻巧的将小儿竖抱(千万不要用抛式将婴儿抱起),稍稍轻轻的拍拍背部,听到嗳气二、三口,即将胃内空气排去,这样就不容易发生吐奶、呕吐。若呕吐频频,或呕吐已有些时日了,或不欲食,或**很臭,是闹肠胃病了,得及早去看医生了。再者,稍年长的儿童,偶有一餐不欲食,则不可强行要求他吃,要细询无忽,有可能是零食过多,或饮水过多,或是感冒发烧之前凑,须要小心体察,切不要掉以轻心。至于饮水,则要按需给予,不可强求日饮多少,因为各人的运化水湿功能不同。若小儿的脾胃功能差,多饮可酿成水湿停渍,亦可致病。小朋友有一天口渴特甚,饮不解渴,饮了不久又饮,而且要凉饮,得要注意二、三日,若果是连续几日了,可能是伏热内发,“热伤风”之前凑。如果偶尔渴饮,则可能活动量太大,或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未饮水,水份消耗太多,自调的补给而已,很正常。

4.大便:婴幼儿的大便各有不同,通常未满百日的大便可稀者,满百日其大便自然会成条状。未吃杂食前,大便以黄条状为好。吃了杂食,则其大便与食物的颜色有关。通常以日排一、二次大便较好。如果发现大便异臭,则要考虑是否肉食太多,如果大便烂稀而臭,则明显为湿热毒内蕴。有时几日不大便,**极臭,或是频频放臭屁,显然是热毒内困,渐渐酿成“阳明腑实”证了。此时最好看看医生,中医对这种情况处理得很理想。若不闻不问,这种情况很可能酿成一次热毒内发之病,最常见的是“热伤风”(广东人的叫法,即热毒型重感冒),或是喉咙痛(细菌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如果同时兼夹感染了病毒(即是外感兼食滞),则其发烧颇为严重,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蒲辅周先生常常提及,说“若兼风寒食滞,其热必重”。在珠海的小朋友很多见这样的病,若提前吃点“凉茶”则可免去一次病了。另外,常吃加钙的食品,或补钙不得其法,则常闹便秘。

5.小便:婴幼儿时期,其小便很多,俗语说:吃一次奶拉一次小便。甚至一边吃一边拉。只要尿液呈淡黄色,正常的尿臭味便是正常。若发现小儿的尿液特别黄少,气味特别臭,那是内热已酿成,若果在暑天,冬瓜苡米汤,西瓜等都能清热解暑,渗湿利尿,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后面还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多赘述。若果小朋友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未见他去小解,则可能是小朋友有很长的时间没饮水了,给予足够的水份以后,不久见其小便者,则是正常,若还不小便,则要考虑病态。若小孩小便少,眼睑微肿者,可能是感冒,亦可能是肾炎,即是中医说的“气化失常”。若前一晚上,小朋友饮多了,翌日早晨眼睑微肿,一会儿便消去,这是一时饮水过多,代谢谢不及而已,不是病态。

6.汗液:婴幼儿时期,在珠海无论天冷天热,在吃奶的时候,都可见到额上微汗出,当然,天气太冷时则不可能有汗,自然也是很正常。这种汗出,广东人有个俗称叫:“露水头”。即头额汗出如早晨之露水点点。再有暑月,现在家家有空调,大人为爱护小孩,多有开空调者,本来无错,但要偶尔开窗通通气。如果整日在空调中,小儿不得汗出,一旦离开空调,身体本身有自我调节功能,便会出一身汗,出够了,便自动会停止,这是很正常的汗出。中医典籍中有句名言,叫做“暑当汗出,勿止”。当然这汗不能出得太过,无休止的出,那反是不正常了。汗出太过是会导致伤津伤液,更伤心液,因为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爱出汗的人,中医通常认为是卫气虚。卫气者,是人体正气中之一种,它的功能是卫护体表,不让邪侵,中医典籍中比之“籓篱”。籓篱者,围栅也,即是卫外。哪些汗出不正常呢?感冒发烧了,全身爽灼,涕泪俱无,这必然是高烧,汗腺闭锁,这是不出汗的不正常;有些是发烧,时见出汗,又复恶风,这是感冒了,营卫失调的不正常;有些是大汗淋漓,同时伴有口渴喜饮,这是阳明大热的汗出不正常;有些是在病之中期,已出现咳嗽,胸以上汗出,或但头汗出,齐颈以下无汗,这是痰湿,湿热薰蒸的汗出不正常;有些是打针太过了,出汗太多,全身冰凉者,或是吃解热镇痛药之后汗出太多,这些情况很常见,有些是正常,有些是不正常,病孩的家长很难弄清楚,要去找主诊医生问个明白才知道正常不正常,不可瞎猜。有些是白天如常,无论学习、玩耍、饮食、二便都很正常,只是入夜上床睡觉时的头一、二小时里汗出很多,过了二小时后,便自然汗收,这说明了小孩已蓄内热,该找中医调理,清其潜伏之内热,则其汗便止,且少了一次患病。这种情况,有些家长们以口去尝汗,看汗之咸淡以辨其是否虚汗,这样不但不卫生,而且无法辨别是否虚汗。这种尝汗方法,中医通常是在垂死的病人中,用尝汗方法加以佐证,验其虚实,以便好好处方,挽救生命。望家长们不要用这种方法去尝小儿的汗,不要弄错。

7.睡眠:有些小孩睡眠很安稳,有些小孩睡眠很爱动,是乃廪赋不同,不可执一而论,从小是这样,则属之正常。若“梦游”、若“尿床”则当然不正常,然则“尿床”又要看小孩的年龄,一岁以前尿床是常见,若三岁以上,甚至入小学读书了,仍有尿床现象,则属之病态,中医认为“肾之封藏失职”,西医则认为是“膀胱张力失常”,或是膀胱肌、膀胱括约肌发育未健全,中西医都可治。若小孩白天玩耍太累了,夜来睡得太香甛了,这样的尿床不属病态;又有临睡喝水、奶、或吃水果过多,水份太多,以致尿床,亦是常见,家长适当的控制小孩临睡时的水份摄入即可,不必治。至于,夜来小孩睡中烦躁,则可能是心肝火盛,或是外感前凑;也可能临睡吃得太饱,胃里太撑,中医有句述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卧”,在古文中解为睡,卧睡。如果是吃得太饱,则可能同时伴有啮齿磨牙,而啮齿磨牙,又可能有寄生虫者,此时最好带小孩去看医生,让医生去诊断用药。又,睡中惊跳,可能白天受惊,有时是感冒前凑。小孩睡觉本无鼾声,若一旦在睡中,无论白天黑夜,听到小孩的喉间有咕噜咕噜的响,很象鼾声,是小孩气管已有轻微的炎症了,其时不重,若能及早得以治疗,可免去一次气管炎,甚至是肺炎,这是历验不爽的。

8.口唇:口唇之常色,各有廪赋不同。但唇焦,一定是内热,多数是肺脾热。若在危重病人或失水时则又当别论。在古代医家的诊断学中又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唇焦属食积”。若小孩无病而见口唇焦干,可煲些清润之品,如竹蔗、鲜茅根、红萝卜、茡荠汤饮食,有时是很有效的。若发现唇内有溃疡,则属胃脾热,在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台中说是病毒感染,我看的确属病毒感染的多。若唇上长疱疹,中医称“热疮”,与肺、胃、大肠蕴热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是“单纯疮疹”,属病毒感染,这些,我认为要去找医生看看,用点药较好。口角裂、溃疡,多为维生素B2缺乏,可自已找些维生素B2吃,但一定要按说明服用。

9.舌尖:儿童在学龄以下,感冒病发之前三日内,大多于舌尖部可见有赤刺而无苔者,三岁以前尤为明显,几乎达80%的准确率。学会这一点,对小孩的保健很有益处。通常于感冒病发后,便见消退,亦有感冒之第二日仍可见者,感冒将愈时,其刺平如常时。好比麻疹之“科费氏斑”,麻疹一出现,科费氏斑便消退。至于舌苔,亦有很多小儿家长问到,但其诊望非常复杂,因为这不是学术论文,所以很难在这里向小朋友的家长细说,即便说了,常令人狐疑,无益,故不说,希谅解。

10.眼珠:小孩的眼睛,通常是晶莹的,润泽的,无过多的眼水汪汪,无眼眵,无烂弦,睫毛清楚光亮,无交叉叠睫,亦无倒睫,眼珠转动灵活有神,不过多的眨眼。若一旦出现目浑红,有时伴有赤丝红筋,询之閤眼时有温暖之感者,发烧即刻来临,此一诊断,如果除了“红眼病”和眼内异物算,便可达100%的准确率!这是重点介绍,有些小朋友的家长已经学会了,她们亦觉得很准。
2010-02-07 18:52 3楼
3.中医与西医在治疗上的不同处

中医、西医。我不知道是何时起的称呼,但我知道这两种医学行为,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延续病人的生命,使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应有的水平。所以,两者都俱有其科学性,不能说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说中医不科学,是一种偏见,是过激的言词。这两种医学都有其局限性,都不是完美的医学,都有其长短之处,如果两者能很好的沟通,不排斥而能互补长短,则生民有幸!

对于处理一个外感发烧的病人(这里重点讲小孩),西医是先了解、分析、判断其属哪一种病,然后哪一种病通常是属于哪种细菌、病毒、或哪一种微生小体引起,而针对性的用哪一类药∕或配合哪一类药而得到杀灭或抑制其病原体,使病得到治疗,有时附加对症治疗;而中医亦要通过了解、分析、判断其属哪一种病,不过中医对外感的分析更加详细而俱体。比如感冒,在春季,则要分析其病属风温、春温、甚或伤寒。病位在表、在里?病性之是寒、是热?是虚、是实?层次在卫、在气、在营、在血?阶段属上焦、中焦、下焦?伤寒在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还是厥阴?有无夙病、夹痰、夹湿、夹瘀、夹食、夹滞?大小便如何?胃口如何?汗液如何?有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肌肤腠理之疏密、先天廪赋如何?其人耐药不耐药?得病之新久?初病如何、曾服何药、药后反应如何?其人饮食偏嗜怎样?伴随之症状又是怎样等等。而一年四季的感冒,又可分为多种发病情况,其中有风温、有春温、有暑温、有湿温、有伏暑、有秋燥、有伤寒等等。在治疗上,则与西医大异!它有它自已程序。

第一,解表。是使用药物,使病邪得从体表而解,通常是能得周身微汗出,日本人叫做出毒汗,最好出至足踝脚面,则为病邪得以出透。所以,中医治疗外感发烧的病人,病在初期,首先必须解表。近代中医临床学家蒲辅周老先生说:“解表法是中医治疗四时温病的首要措施。凡病症在表,无论症状如何急重,必用宣透之品,导邪自表而解。”又说“辛凉透邪是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温病初起,邪未深入之际,总宜辛凉透发,使其热邪外达而愈”。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好处:逐邪外出。又说:“护理很重要,尤其在高烧期,总以节饮食,慎风寒,禁食油腻生冷之品为宜。并应保持绝对安静,调节室内温度”。这样,高烧的病人可得一汗而解。然而,现在小朋友的家长,往往在吃解表药的半途加入退烧之药,因为是担心着小朋友的高烧,生怕烧坏了脑子,所以,忍耐不住,就加了。我在这方面留意了几十年,治愈发烧病人数以万计,总觉得:解表药吃了以后,它要通过人体的代谢谢,当中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急也急不了,这就是现代医学说“药代动力学”中的时间问题。药物在人体代谢谢的过程中,一方面清除致病的因素和毒素,另一方面在调整因病而紊乱的脏腑器官的协调和平衡。这过程是靠体内的正气来完成的,其中是以我们看见所出的汗为基础物质,在未作汗之前,它是人体内的体液,高烧期间会大量消耗,在化解病邪中,又会大量的利用,所以,人们常说,感冒要多饮水,即是此理。化解病邪后,它可从三方面排解,一是汗液,是最大量和最快捷的排解病邪的途径;二是大便,是排解有形的病邪最大的途径,但它需等待的时间较长,通常需八小时以上;三是小便,它直接从血分而解,但起效小而慢,似乎多用作诊断的标志。所以《伤寒论》,在太阳篇中用来辨表里证时说:“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在厥阴篇用来说明病从厥阴血分外解时说:“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所以,在这体液未发生作用化为汗液送邪出表之前,就不适当的赶跑了它,虽然烧可因汗出而退,但大汗淋漓,反伤正气。这正气包括了:气、血、津、液以及卫阳、胃阳、胃阴、胃气等。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用元气来说,他说:外感初期,在七日以内,是靠元气把病邪托出体表的,表解之后元气归里。故高烧的病人,一旦烧退了,往往熟睡数小时,很香。而半途加入了退烧药的坏处,除了汗出过多而伤正之外,不但不能很好的退烧,反而成了古人所说的“变为坏病(又叫坏证)”,这时要靠医生的学识了。因为,当此时也,可能表已解,亦可能表未解。若表解了,可能不再烧;若表未解,则烧退后复烧,甚或使病情加重,或外邪传里,化燥伤阴,不一而足。这时,医者“审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能要使用“苦寒”之药来清解了,这清解也可用“消炎”的字眼来说理吧。其实,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已含有消炎的作用了,只不过古代没有讲“消炎”,我们平时就不说了,因为我们是按中医的理论去“辨证论治”的。小孩的用药,最好是以微苦为宜,而解表之药恰好是不用大苦的。所以,中医临床大师蒲辅周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解表宜辛,不宜太凉,最忌苦寒及凉血。又说:解表要辛凉芳淡为宜。所以,要好好的利用解表这一方法和解表这一段宝贵的时间,希望小朋友的家长能很好的配合,这样可以得到“药到病除”。吃了中药以后,能助退烧者,有个好方法:多吃米汤,稀粥,葱白水(生葱头白色部份煎水一两沸即成)。有些小朋友病中胃口极差,一点东西都不愿吃,就连水都不喝,这样的病人,必是病前已有食滞,其病亦较重。那么,喂药要“量少”而“次数频多”,叶天士先生喻之为:药要频频进二、三口。他又说:“热气一开,即能进食”。这真是经验有得之言,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如果遇到小儿在病中胃口不好时,服药要讲究灵活性,可用叶天士所说的服法:频频进二、三口。当“热气一开,即能进食”时,多进些稀粥、米汤、或葱白汤,便可见其汗出热退。你看人家西医就懂得三小时一次、四小时一次,甚或吊针点滴,整天的挂着吊瓶,有些吊瓶连挂几天才得退烧。为什么我们中医就不可以频频的给药呢?中医医圣张仲景在桂枝汤的使用方法中谈及:“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余按:用古人算时法,这半日,应是白天之半,是六小时,即二小时一服。而不“小促其间”者,便是三、四小时一次服药法,这才算是服药治病法。而今之服药法,多是一日一服,即使药物是很对证,亦难取效,因为药力不继。西药尚且四小时或三小时一次,甚至,打吊针24小时悬挂着药瓶,不停的点滴。)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余按:共十二次。亦即二十四小不停药。)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要得到很好的治疗发烧的病人,除了医、药要好,还要从煎药、服药中得以配合。为什么这样说呢?治外感病的药大多不要煎煮时间过长,否则,其有效成份便会因久煎而挥发,影响疗效。亦不要拘执把药泡半小时或半日,因为治急性发烧的病人,抢得了治疗时间已是退烧的一半,同时亦减少了抽搐发生的机会,所以俗话说:有病要早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喂药亦得讲究技巧,有经验的老人家,先将小孩抱住,让小孩的臀部坐在大人的左腿上,小孩的脸向右,然后,大人的右腿加于小孩双膝、胫骨部,把下半身稳住,左手环抱小孩过颈、肩到小孩的胸前,将小孩的两手稳住,即将小孩能乱动的肢体全部稳住,然后,大人的右手拿着汤匙,另一人端着药碗作帮手,送药至喂药者前,喂药者用右手舀好药(不要太满,以防洒落)往小孩嘴角里送,从舌底送入才不会呛住小孩。当小孩“哗”的一声时,药已进入小孩的肚子了。若从舌面送入汤药,便会呛住小孩,学一次便会。发烧的病人,能得正确的及早治疗,其烧退了以后,一般不会有咳嗽的,且病程大为缩短,多美的事呵。在我这里治疗发烧的小孩,能做到以上所说的要求做者,大多可以在12小时内退烧。有不少的小朋友下午放学回家才发现发烧,晚上到天柱门诊去拿药,第二天的早上又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这样的疗效,已有很多小朋友的家长都经历过或知道了。但如果不按要求做者,很难收到如此佳绩,这又是千真万确。最近十数年,可能人们的食谱改变了,肉食过多,形成了肉毒内滞,在解表中,往往有很多病孩打屁很臭很臭,或下稀糊粘胶烂臭、或黑水样的大便。一张好的解表方子,当然同时能宣通五脏六腑,故在解表的同时能下去秽粪。这解表的方法,已沿用了两千多年,历代医家一直在使用,都是历验不爽的。它是出自《内经》,说:“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又说:“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第二,清里。烧退了以后,大多病孩未真正的治愈,要改用另一治法,清去潜伏之邪热。因为,潜伏之邪热是致病的内因。在哲学里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药要用到症状全无,胃口全开,大、小便通调,睡眠安稳,精神爽慧。这才算是真正的治好了。有时,解表不成,转向清里,清里以后,亦得周身微汗出而愈者;亦有一开始便要清里者;有时更要用使病人拉下几次稀烂的大便,叫做“攻里”,这样才得到病解。亦有时清里药要用几日才能退烧。明朝有一位名医叫做吴又可,他在《温疫论》里说“邪伏膜原”有九传之变。清透、攻下屡施,直至邪清才罢手。清朝的王孟英喻病邪之难清为:“如抽蕉剥茧”,是极言其难也。《内经》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又说:“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第三,调理。若是本来身子潺弱的小朋友,最好多吃些调理身体的中药一段时间,趁机把身体调好。这种调理,《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这三种情况,就是中医治外感病的“程序”。有些人担心吃中药多了不好,说“逢药三分毒”。我看,一位好的中医医生所开出的处方,他会照顾身体各个脏腑器官的气血阴阳,故大可不必担心。若是没有处方权的医生,你有这种担心也是对的。如果是会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会按照你的身体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水土,而调以什么方药。古代更有做成丸药长期服用者,使其身体日渐强健。而有病不吃药,反而是对身体有更大的损伤。记得在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台之“科技之光”,有一位科学家说癌的时候谈及:人有病要及早的彻底治疗,不让身体组织损伤得太多,若反复的损伤得太多,癌变的机会就多了。

以上说了中医治外感发烧的“程序”,是想告诉大家,中医治疗外感病,是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让机体代谢谢,把代谢谢出来的有害物质,往体外排放,这样对健康非常有利。如果对中医的治疗有怀疑,或想相信而又不敢相信,或明明知道中医能治好外感发烧这病,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中医的确能治疗发烧,而又生怕去让中医治疗,那我倒要劝他先选择西医,不是强调一定要看中医,文章的本意,是想告诉大家一些常识而已,愿听者听,愿看者看,悉随尊便。因为,这文章是“应”很多小朋友的家长之“邀”而写的。
2010-02-07 18:53 4楼
4.小儿病中的护理

小儿病中的护理,主要是讲发烧时的护理。而且是讲中医观点在家里的护理。

通常小儿得了病,情绪低落,精神不好,常欲依偎最亲近的人,很自然的希望得到呵护。所以家长不要对着小孩发脾气,弱小的心灵,很容易产生恐惧。这是护理小孩的首要问题。

发烧的病人通常有怕风怕冷的感觉,故适宜多加些衣被。若加了,反而令小孩嫌弃,则又不要再加了,这是怕热的表现。因为发烧的病人,有时可同兼怕冷亦怕热,不能因为小孩的嫌弃“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而烦,因为此时小孩很需要大人的迁就和呵护。

人病了,胃口通常会比平时差,尤其是小孩,不但不欲食,而且很容易发生呕吐。所以,如果小孩不欲食,则要多想办法,弄点小孩喜欢吃的东西,但要坚持一个原则:“节饮食,慎风寒,禁食油腻生冷之品”。这是蒲辅周老先生告诫我们的,他老人家的话最有道理。其中油腻已包括了肉食和鱼类,生冷已包括了水果在内。若吃了中药以后,最好多吃些热稀粥,一则能助发汗退烧,二则清淡养胃,最利发烧病人的饮食。有些小朋友的家长担心小朋友营养不够,在病中亦令其多吃,这观点不对。急性热病发烧,消化力立马见差,不想吃,大家都知道。若强令多吃了以后,则由于消化力的呆钝而多添了内滞,反而不妙。然而,病邪的去路有三:一,出汗;二,小便;三,大便。如果肚子里没有“饮食”(古人用“水谷之气”来描述。)作为基础,则难以收到“出汗”、“小便”、“大便”的效果。写到这里,大家可能认为我说的似乎模棱两可,其实不然。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辨证的、灵活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的病,必须非常灵活的对待,辨证的看问题,只要是“清淡”,则不怕吃。既要有原则,又要有灵活。中医讲:吃了中药以后,代谢谢的毒气会大量的从大便而解,若在此时多吃肉了,则影响其病毒的外排;另外,治热病多用寒凉药,寒凉药本身就有通下大便的作用,因为药性“寒凉无升”。有时毒气重了,可能发生拉肚子,此时若再多吃了水果,则会加重其泄泻,或者影响了疗效。大家要知道,在病中,不但药物能影响脏腑功能,即便食物也能影响。有时是非常明显的。要不然,何须忌口。比如:小孩子咳嗽,则忌香蕉、橙子、腌制的食物、广式肠粉(这两项,是蜀中名医唐步祺先生论咳嗽时提出来的,我觉得很有道理。)、生冷的食物、辛辣的食物等。我的观点是:补体在平时,即无病之时。病中不能乱补,不但不受补,反而助邪气,会使病情加重,或使病程延长。因为,此时人体内的自我抗病排毒功能会加强,其主要的代谢谢功能在抗病排毒。强行吃了所谓营养之品,不但不能健体,适足以助病。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中医医院刘奉五先生说得好,在病中强吃所谓“营养”的食物,会使“饮食不归正化”,等于“藉蔻兵而赍盗粮者也”,是“助纣为虐”。

发烧的病人,须要有个安静而通气的环境。但不要造成有“过堂风”的环境,“过堂风”最伤人。大家都知道,发烧的病人,是要睡在床上好好休息的。所以我们去探病时通常会说一句:“请好好休息吧”,这样的一句很普通的话,却含有其科学的道理,只是人们已太习惯了,反而不在意它的含义。你们听说过有“睡眠治疗感冒”的“方子”吗?我见到一些小儿的家长,小孩子刚刚退烧,未曾真正的痊愈,就带其到海滨公园玩耍,而且玩的时间也很长,这样,既受风,又疲劳,使本已向愈的病人推向“复感”;又有些小孩的家长,小孩子烧刚退,胃口刚开,即让其大吃一顿,甚至是“肯德基”。这样是会让将愈的病人造成“食复”。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复感”,是病将愈而未愈之际,再令病人受风、受寒而病反复,这就叫“复感”;所谓“食复”,是病人在疾病好转之际,胃口大开,却没有节制的吃得太饱,而使病情反复,这就叫“食复”。这两种“复”病,是小朋友最容易犯上的,请家长注意。

常常有人问到:我的孩子正在发烧,可不可以洗头洗澡?可以。但必须做到不能让孩子再受风寒,洗澡完毕后,立即要拭擦干净,迅速着好衣服取暖。若是洗头了,立即要用电风吹去弄干头发。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的趋势,因为还在病中未痊愈,就去洗澡洗头的做法,古法是不可以的。现代人非常讲究卫生,有些的确不洗不成,很脏。但如果不是很脏的话,最好还是不洗较好。在临床中,我的确发现因洗澡不慎而使病情加重了,或因洗澡而复感了。我建议:争取在服中药前把梳洗工作做了然后服药,这样可影响不大。若服了药,药效正在发挥中,微似有汗出了,那时入浴,则汗欲出而复见收,不但会使病情加重,而且变了病型——夹湿,则原有之方药一定失效。譬如西医,以前不是有个“物理降温”的方法吗?现在不用了,改为温水擦浴。这是因为西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了。记得上海有位名老中医叫做严苍山,他老人家应邀会诊一位新产妇,顺产,其时正当酷暑,因新产后汗多而入浴,浴后感受风寒,发高烧,寒颤。当时西医已用尽方法,发烧硬是不退,无奈,请严老会诊。严老到,见产妇在被窝里寒颤,额上敷以冰袋,手中正在打点滴。严老诊毕,叫来主管医师及科室主任,说:你们这样处理新产妇,当然不对。既然不对,当然不能退烧了。这病人是产后大虚,气不摄津,加上酷暑,所以汗出特别严重,不料你们让她洗澡,又不注意慎风寒,因此,暑月得阴寒之气,复受湿邪而病,属于暑病中的“阴暑病”。此病当用辛温解表祛暑,不宜再用冰袋降温,妨碍发汗。遂令撤去冰袋,处以方药。当时处方有:香薷、厚朴、香豉、葱白(未全。因为是1981年初,我在韶关市地区人民医院图书室看过的病例,没有将其抄下来,时间长了,所以记方未全。),一剂,汗出热退。这个案例,大家能看得懂吗?又有一例,是蒲辅周老中医在某院会诊的小孩。当时蒲老用了解表药,烧不但未退,反而在升高了,复邀蒲老诊,诊毕说:病人正在好转中,正气能鼓舞驱邪,一时未得汗罢了,现在用温水浴方法以助汗出。说罢,叫护士拿来温热水一盆,让小孩泡浴,浴毕,裹以干棉布,不久汗出遍身而烧退。这个案例,说明合理的温水浴有帮助退烧,但不能作常例看。有一次,我诊治一位男性小朋友,珠海的。发高烧,吃了中药后,仍然身热灼手,其母亲把病情告诉了我,我教她用温热的水一盆泡足,凉了,再加热的(但千万不要把小孩的脚烫伤),直泡至见额上微汗出即抱回床上加盖棉被,结果不久汗出热退。你们有否听说过小感冒可以用温水泡双足得以治愈的吗?

至于,小朋友吃药嫌苦的问题,问:煎药可以加糖吗?答:不可以。因为,中医用药是非常讲究气味的,尤其是发烧所用之解表药。蒲辅周老先生说过:一张方子里,多加一味可有可无的药,即能影响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说过,病发热、咳嗽,最忌甜物。因为甜能腻邪,糖能助火动风,甘能助湿壅脾;《内经》里说:味过于甘,脾气乃濡。至于过口,我不反对,但过口物不能太多。所谓“过口”,北方人说“甜嘴巴”便是。
2010-02-07 18:53 5楼
5.小儿病后的护理

小儿病后的护理问题,其实可以按照你们平时的生活方式,加上注意一些细节就是了。

一,热病初愈,各脏腑功能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尤其是卫气的卫外功能差,容易招致“复感”,所以,要时时关照其冷暖的调适。

二,现在的外感病,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单纯的“六淫”所致之病不多,而且病毒多有变种,病后无交叉免疫,故仍须注意其与病孩隔离。

三,病初愈,脾胃弱,不能过于饱食及肉食过多,以防“食复”。

四,病初愈,体力弱,不能过度玩耍,以防“劳复”。

五,晚上睡眠时,要多关照,同时看看睡时有无“露睛”,即睡时上下眼睑闭合不全,有一相当阔的眼缝。若有,是脾气大虚,则要带去看中医,因为西医无此说。

以上五个问题,还望家长注意。留心三、五日即可。
2010-02-07 18:54 6楼
6.小儿日常的护调

注意,题目中说的是“护调”。意思是“看护”与“调节”。不是“护理”与“调理”。有些小朋友特别调皮,好奇心亦大,而且又爱动,若果大人看护不住,或者稍有疏忽,则可酿成破皮断骨,皮肤烫伤,致残等等,不一而足。小朋友爱玩爱闹是天性。但玩耍过程中,大人要控制一下其强度或时间,否则,会酿成一些因玩耍而带来的一次发病。比如,三岁以下的小朋友,其气管粘膜稚嫩,玩耍强度太强,时间过长,则其气管的气流冲激过度,粘膜便容易受损伤,损伤的粘膜,细菌、病毒就容易得以侵犯,这样就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我是常看的。有一次“健康之路”的贵宾,口腔科的教授谈到口腔感染时说:“正常人的口腔里会存有300多种病菌,只不过通常是不会感染的。一旦口腔粘膜破损了,病菌就乘机侵犯而得病”。当时我愕然,我看见在场的听众也愕然。后来这位教授便重复一次说:“你们没有听错,的确日常口腔内会存在有300多种病菌”!实际上,我也曾经多次治疗过小朋友因为玩耍过度而发烧者,其中包括有我的亲人。过度的玩耍而发烧者,只见于幼小而易感的人。

珠海的环境虽然不错,但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的确令内地南徙之人有些难受。记得有一次在夏天,我与一位广州人同行,烈日下汗流浃背,于是他对我说:“珠海没遮没挡”。意思是珠海这个地方,城市的建筑物矮小,道路宽,路旁植树疏而矮小,太阳猛力,在烈日下行走,真令人难受。但是,我常常见到一些是从内地到珠海生活的大人,推着一辆矮小的手推车,内坐∕或卧着稚嫩的幼儿,虽然车子上有车篷,但难以抵御那“赤日炎炎似火烧”,更何况那“濒海飓风潮湿地”,“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哪有不让暑气所侵?我以为“襁褓”最合理,而背挂的“婴儿藤椅”最科学。因为:能离地面较高,且又通气。如果是在阴凉的地方,当然是“手推车”好。

至于日常的吃冰、游泳、零食、偏嗜等,须知其“量”而已。要知人是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的,若一次出于偶然的,稍稍过量,未为大害,若长期肆无忌惮,必为超负荷而患病者。这里特别提一提游泳,我在珠海常常见到去游泳的人,多在炎阳最烈的时候下水,我以为不妥。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就晒太阳,游泳,摸鱼捉虾,但很少于下午3时许下水游泳。当地的老人家常常告诫我们,当太阳最烈的时候,最好不下水游泳,因为很容易得病的。好比烧红了的镬,立马浇进冷水,其镬不能耐用。今年北京************会,常有“鸟巢”的一日分段的天气预报,我认真的看了,一日当中,气温最高是下午3时。所以,我觉得最好把下水的时间稍为退后一点,譬如下午5时左右,则太阳的威力就大大减弱了。未知大家以为如何。文不能尽意,琐碎小事,望能举一反三,这里不多说了。
2010-02-07 18:55 7楼
7.小儿补养说

这一节,主要是谈谈食养、食补、食疗,即平时说的饮食疗法。与药膳有所不同,因为药膳每次都有治病的药物参与,可能涉及到了苦味。而此则无,或有,只参芪虫草,姜归枣圆等等,没有苦味,这才算是补养疗法,以“脾喜甘”故也。大多是从菜市场里得来,谨遵《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之义。也是在诊室里,无数的人问过我的了。这里所谈的补养,既适合于小儿,也适合于大人,是做了适合于全家食用的膳食。

花旗参炖鸡汤

我的做法与酒店的不同。这“炖”,并非内地人说的“炖”。乃广东人说的“炖”,是用隔水蒸的方法。

原料:花旗参10到20克(切),小母鸡一只(去毛脏,以整个不切碎者最好),生姜二片。(原料不可贪多,多则味浊,浊则不好吃。炖汤口感,以“清香”者为上品。)

做法:将上三物同入炖盅内,连同炖盅一齐入煲内,用另煲烧开水,先加入炖盅内,以能没过鸡身为准,加上内盖,再加上外盖,然后加煲内之水,都加好了,最后加盖煲盖。上火不久,可听到“咚、咚、咚…”的响声,说明煲内的水已开,随即将火收到最小,开始算时,一小时后,可以享用(吃前才调味,则味鲜美),但时间太短,口感但见清甜,未见香,只限于赶时间的做法;若能炖上二、三小时以后才息火者(亦是吃前先调味,只加盐糖即可),则既清甜,又浓香。若鸡油多,则要撇去汤上油。

宜适:最适合于病后的调理膳食,平时亦可,一年四季均可。补五脏六腑,气血阴阳。

排骨头(其他猪骨头或瘦肉均可)炖花旗参汤

原料:猪骨(或肉)一斤,花旗参20克。

做法:同上。

宜适:同上。猪肉炖花旗参有润大便的作用,故更适合平时便秘之人。

当归生姜羊肉汤 这是一张非常有名的古方,原创人:东汉张仲景。

原料:当归10~20克,生姜1~2两(去皮,切),羊肉1~2斤。

做法:羊肉先飞水去膻。所谓“飞水”者,是将羊肉切好适当大小,入开水中,稍煮沸,这时可看到沸水的浑浊,膻味扑鼻,再见到镬边漂浮着泡沫,即可捞出。瓦汤煲盛进适量的水,先把水烧开,然后入飞过水的羊肉,再沸了才入当归、生姜,文火久煲3~4小时,调入盐糖即可享用。

宜适:此汤温补五脏六腑,虚寒体弱之人及天寒地冻时最宜。张仲景用来治“虚劳里急,腹中痛者”。由于小孩子“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大多不适宜。但亦有虚寒者,则是:非常适用的了。后来,我根据广东人的体质,将其汤改为“炖”法,在原有的材料中再加些清润之品,如下:

炖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当归10克,生姜七片,羊肉一斤(飞水),荸荠12枚,红萝卜1枚(切),竹蔗12寸。

做法:如上炖鸡汤法。但一定要炖足3~4小时才可口。

宜适:性能:温润清补。补五脏阴阳,并补阴精阴血。将古温补之方变为今温润清补之广式汤。补而不燥,四季适用。

冬虫草炖老鸭汤

原料:冬虫草15根,老鸭一只(最好是白毛红嘴的,去毛脏),广东新会陈皮3克。

做法:如上炖鸡汤法。炖3小时即好。

宜适:补五脏阴阳。属平补之方,人人可享用。其重点在补肺肾,益肠胃。

冬虫草炖野水鸭汤

原料:冬虫草15根,野水鸭(即野生之鹜。广东在西江德兴附近最多,去毛脏。)一只,陈皮一坼。(四分之一个)

做法:如上炖鸡汤法。炖3~4小时即好。

宜适:老少咸宜,体弱尿多,尤其夜尿多者,服之最宜,非常补肾。补而不燥,只是野水鸭难找。拣野水鸭的方法:眼看:目光炯炯,头部转喙灵敏,双翼微交叉,翼近末端处翠绿色,闪闪发光,羽毛泻水不留痕迹。手摸:羽毛爽滑。当你手一旦靠近它时,它立即喙你,用爪爪你,而且爪得很痛,爪甲非常犀利,脚细骨硬。如此,大多是野生的了。

冬瓜鸭汤

原料:冬瓜适量(连皮,洗去白粉,切块),鸭一只(去毛脏,原只煲较好),苡仁一撮,新会皮一个。

做法:瓦煲烧水,沸后入鸭,再沸入冬瓜、陈皮。熬3小时,去汤上油,调入盐糖即可。

宜适:夏天最佳的菜肴。老少咸宜。补肾润肺,益胃健脾。

西洋参汤浸鸡汤

原料:此汤做法简单,但汤煲较为讲究,否则,汤不鲜美,故首先要选煲:煲身坚实,厚而耐火者佳。西洋参片15克,鸡肉,量可随人用多少(切块,用生粉、糖、盐拌好待用),生姜二、三片。

做法:煲内盛水适量,先入西洋参,微火煮沸一会儿,仍是微火入鸡,入鸡后不可大力搞动,否则,脱去生粉,鸡肉不滑。待鸡汤将沸未沸时入生姜,微沸入盐糖调味,加盖一沸即成。千万不要久沸,久沸则鸡肉不嫩滑。

宜适:此汤与炖汤功能相同,但补力比炖汤稍弱。好处是省时,而且鸡肉鲜美嫩滑。

时菜浸猪肉汤

原料:可用菜市场有卖的瓜果蔬菜。下面所列,任选一种。

木瓜(一个)。西红柿(数个)。莲藕(重量随人选择)。节瓜、丝瓜、水瓜等等。

猪肉可随人习惯选哪一处的,重量亦随人自定。上料可随人习惯做法,但先要将切好的猪肉拌以盐、糖、生粉待用。

做法:用瓦煲盛好需要多少的汤水,煮沸后才入瓜果蔬菜,再沸一会儿,调入盐、糖,按这个顺序则蔬菜口感好。最后轻轻的放入猪肉,再沸即成。或者可调入“尾油”,尾油以香油较好吃。

宜适:尽人可吃。亦富含营养。

猪胰龙利叶汤

原料:猪胰(广东人叫“猪横利”)一俱,瘦肉一斤,龙利叶半两(洗),新会陈皮一坼,川贝15克。

做法:冷水入龙利叶、陈皮、川贝,沸后入猪胰、猪肉,微火一小时后,调味即可。

宜适:此汤润肺、化痰、止咳。老少咸宜。适用于燥火之人,尤其是适合秋季燥火用。

菜干煲猪肺

原料:白菜干一札(浸软后,洗净切好),猪肺一俱(切块,洗净,白镬炒干水,过冷水洗一次),蜜枣三、四枚。

做法:沸水下料,微火煮一小时许,调味即成。

宜适:四季可吃,润肺止咳,老少咸宜。

以上两个汤水,广东人很爱吃。的确很润肺。

汤水的煲法很多,无法罄举。下面介绍几款素汤:

茅根竹蔗红萝卜马蹄汤

原料:鲜茅根(菜市场有卖)一札,竹蔗12寸,红萝卜一、二枚,荸荠十数枚。

做法:冷水适量入原料同煮,沸后半小时即成。不用调味。

宜适:此汤甘甜清润,生津养液,大润肺、胃、大肠。最宜病后伤津伤液者。

注:此汤料,原是加猪肉、菜干、蜜枣同煮的,后来,我把肉、枣、菜除去,似乎更可口和更适合调理。

鲜粉葛汤

原料:鲜粉葛适量,削去皮,切薄片。要与纤维纹垂直入刀切,这样吃起来无渣。

做法:若要吃浓汤者,冷水下料;若要吃清汤者,沸水入料。沸后三几分钟调味即成。因为葛富含淀粉,如法炮制,则可得理想的汤水。

宜适:适合于四季疲劳,肌肉酸疼,尤宜于泄泻患者。此物本来是食物,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我便用作素汤。其实放入肉类亦很好,若放入肉类,则肉后下较为嫩滑鲜美。

莲藕汤

原料:鲜莲藕适量,刮去皮,切薄片。

做法:沸水入藕片,再沸调味即成。不放油,因为作素汤。

宜适:四季老少咸宜。有健脾胃,解暑热的作用。

冬瓜苡米汤

原料:冬瓜(适量,去皮,切块),苡米(适量,洗)

做法:冷水入料,煮沸半小时许,调味即成。

宜适:解暑去湿。最适宜暑天饮食,或暑天得了外感病的最佳汤水。
2010-02-07 18:56 8楼
8.特别注意季节时令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讲“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现代科学讲大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以现代人就注重“保护地球”,减少污染,争取减弱“温室效应”。中医科学吧!而且这科学出现于两千多年之前!足见慧眼超前!举实例加以说明吧:蒲辅周老中医早年在蜀中行医。有一年的春天,阴雨连绵。当年春季,麻疹病极多,而且病很重,更难于治疗。当时由于常法难以取效,蒲老“苦思三日”,顿悟:今年春雨连绵,湿气上蒸,湿闭卫阳,难以透表,改用“通阳利湿”方法,用了“三仁汤”透表成功,急告诸同道,俱收佳效!这就是运用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的理论而收佳效的俱体例子。同时也说明了当好一位中医,不但要有学识,而且更要灵活!同是蜀中名医,比蒲老要晚些的唐步祺先生在《咳嗽的辨证论治》一书里,用现代人的说法,加以说理,说:寒冷与温热因素、干燥与潮湿因素、物理与化学因素等等加以说明,这就是在说“天人相应”理论。有些则是人为的制造疾病:看似很现代,其实很伤人而致病的环境。澳门科技大学张俊教授跟我说过一个病例:在张教授给一位病人正在治疗时,那病人随口的问了张教授:我儿子咳嗽已三年了,去看西医,说是慢性气管炎,但吃药无效,能否帮我想想办法。于是,张教授就运用起“四诊八纲”进行“取材”,在问诊中,得知那小朋友近三年的夏季都睡那时尚的“水床”,而且,咳嗽只限于夏季和入睡时,早晨醒来及入秋冬以后,把水床收起或放好了,咳嗽便“不治而愈”。然而,当时此物,的确时尚,大有贵族之殊享,殊不知病根就在于此。时值盛夏,正沾沾得其殊享之际!不料,张教授一开口就让其即撤去水床,回睡常人床褥。幸好,当母亲的,“谨遵教诲”。后来这位“慢性气管炎”病人的妈妈来复诊时,张教授顺便问了问这位妈妈:贵公子夙恙如何?曰:“已愈”多日矣。我常跟病人说:要尊重大自然环境,要尊重个人的自我体质,更要尊重自己的脏腑器官,注重生态平衡。否则,一定会吃亏!今年是“戊子”年,按“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讲,应是温病多发年,尤其是暑病。因为清朝末期,江南名医吴鞠通先生的《温病条辨》里说:“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吕氏春秋》里讲,春天多雨,长夏则旱,是“天不能两”之故。所谓天不能两,意思是:要么是春天多雨,要么是夏秋之交多雨。大自然不能总是下雨。因为,在一年中,有两季可能多雨时节,一是春天,唐诗里也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夏秋之交,则多刮风下雨。又,大家都知道,患风湿的病人,在刮风下雨之前,风湿病多有发作疼痛者。这也是天人相应的表现。有一本书叫做《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韩丽她们调查了912人,“提示体质变化与时令的不同有一定的相关性,阴虚质在夏至时多见,而阳虚质在冬至时多见,这符合夏季之炎热易耗津液或阴血,而冬季气候寒冷易伤人体阳气这一中医理论。”至于“子午流注”,则是医生专用的诊疗知识,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举个例吧:今年春天,我治过一例,小孩子每日凌晨2时便发生咳嗽,干咳无痰,已三、四星期了,中西医药叠进,并无寸效。有一天,其母亲带来我处就诊,按病情,我即想起1981年春,在韶关地区人民医院图书室里,看过一本清朝人写的书,书名因年久忘记了,但其案情及方药记忆犹新,说:干咳无痰,久久不愈,发于丑时者,此非肺病,乃肝木撞肺,金为木击而鸣者也。乌梅、左牡蛎、当归、白芍、川黄连、茯苓、炙甘草。于是,我原方照搬,给予三剂。后来,这小朋友一次外感,其母带来诊治,见到自己曾记有此案,便开口问:当时这三剂药效果如何?其母说:当晚就不咳了,后来把三剂药都吃了。见无事,就不来了。这就是利用了“子午流注”诊治病人。说了几个病例,敬请读者再回头看看上:“1.小儿发烧的起因在中医学中的认识”,则可以加深了理解这一节“季节时令对人体的影响”了。
2010-02-07 18:57 9楼
9.家居环境的宜适

家居环境,包括了地理环境,室内装修和电器的使用等等,这里只谈室内装修和电器的使用。而电器的使用,也只限于风扇和空调。因为地理环境,各随人所好,且有其专门的学问。而装修,只是告诫:不能全用石类作为装修的主要材料,因为,曾有因此而得放射性疾病,尤易发生于小孩子的身上。至于风扇、空调,使用不当,则常可导致一些外感疾病的发生。比如,第一次使用新的空调∕和或空调没有使用很久而第一次启用者,我建议当初始开启的一、二小时内,最好是人不在场,若在场者,则很容易被其“陈腐”之气而引起感冒,我已有过多次的治疗经验了。当空调启动时,要知道其吹风时所产生的“流体力学”。如果不懂流体力学,可试想想水流所产生的旋涡,大家都见过水流所产生的旋涡了吧,而气体的流动,同样是流体力学,微有所不同而已。避免其冷风所伤,亦即《内经》所说的“避其毒气”。若一时半会,体强耐冷之人,或者可以耐受,若长期正面受其冷风所袭,则很容易被其所伤,尤其是在夜里睡觉之时,人体的“卫气内潜于里”,卫外功能减弱,即容易受冷着凉而感冒。若有空调风口正对着床者,我建议在空调的出风口处,晾一块布或毛毯,大约离空调一、二尺处,高度与空调出风口齐平即可,宽度可与床宽同,长度要垂至床缘以下,则冷气不至于直吹正睡之人,便可产生良好的防“空调病”的作用。夜间睡时用,白天不用时撤,一点也不妨碍居室的美观。我知道已有不少的人这样用了,他们都认为好。再者,不能一天24小时不停的吹,要有一定的开窗通风之时才好。风扇,最好使用摇头,不可定着吹。偶尔猛风不妨,长期猛风定吹,肯定坏事。这是指未病时,若小儿发烧了,多有怕风怕冷现象,中医述语里叫:“恶风”“恶寒”。即使在暑天,发烧的小儿亦常喜衣被,故不适宜吹风扇。若家里人因闷热难受,可使用空调,把温度调到各人俱适则可,但须记住:千万不能让小儿当风而吹。另外,“过堂风”亦要尽量避免。所谓“过堂风”者,是风过堂过室的对流而过,白天人的卫气正护于体表则不妨,怕是怕夜间睡觉之时,人的卫气入里,卫外的功能大大减弱,很容易被“过堂风”所伤。我读毛泽东的传记时,得知毛泽东约五十岁时,曾患有“五十肩”(肩周炎),医生告诉他是“过堂风”所伤,让他适当的避一避,他相信了,并且注意了这个问题,后来通过治疗也就好了。
2010-02-07 18:57 10楼
10.时令水土与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珠海,地处岭南沿海,南面便是浩瀚的南海,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时常花,三冬无雪”。这样的湿热环境,则因天气之闷热而常常令人汗出,汗出便见口渴,口渴则多饮,多饮而将胃酸冲淡,于是乎消化力锐减,加上“湿饮阻气”,“渴饮停水”,食必厚味,多肉少素,大人又生怕小孩营养不足,明明吃饱了,却又令加些所谓营养补充剂,甚至去啃一啃肯德基,则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由于消化不良而酿热,如果其人再“吃香喝辣”,酿热更为迅速,热气内蒸,上薰于肺,同时招感风热之气,便可酿成温热病之发作,突然发高烧。这是近年来,我在珠海见到的小朋友最多的发病情况。中医对于小孩卫生有一句名言,我看很好,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如果想你的小朋友健康,则要控制一下饮食,千万不要太饱,饿了再给不妨,同时衣服亦不宜过厚,但要求其暖适。若在冬天,大人用手摸一摸小儿的手,感觉到不冷,便是够衣服了。至于五味,是辛、酸、甘、苦、咸。其配五脏为:辛属肺,酸属肝,甘属脾,苦属心,咸属肾。而五味又配五脏五行。说得太多了,你们反而看不懂。这里就以五味配五脏说,你们说哪一个脏腑,哪一种味道需要过多呢?就算是维生素也不能有哪个偏多,偏多了,便会导致维生素不平衡,而维生素不平衡也是一种病。它们之间是须要平衡协调的呀!总之,一句话,能上桌的食物,都可以试着给小孩吃,但一定要控制,不可过多,要有个“量”。你们说是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中医书籍,浩如烟海,我这“点点滴滴”不到二万字的文章,只是“渺沧海之一粟”罢了,况且,还是经验之谈,未能窥见全豹。有可能在“惊涛拍岸”的时候,被“卷起千堆雪”的巨浪推上了岸。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听听其他医生的意见,肯定有不同的见解,你们可以挑选适合自己见解的理论付诸行动。再者,如果曾有高热抽搐病史的小朋友,我认为上大医院较好,因为那里设备齐全,人才济济。我们这里有位老专家,儿科专家黄俊老大夫,他是我年青时的西医儿科老师,从市人民医院退休已多年,你们或可再向他老人家请益。谢谢读者。
2010-02-07 21:35 11楼
收藏了。真是好文章。前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也养小孩了,小孩的病基本也是自己处理的,所以,对于小孩生病的点点滴滴都非常清楚,所以,读了老先生的帖子真是倍感亲切。
⬅ 国医大师任继学逝世 老茶馆 麻黄原名“麻烦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