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并存时代的经筋理论与西方按摩疗法

2011-12-16 08:42 楼主
摘要:西方按摩疗法与经筋理论产生与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通过对西方按摩疗法文献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按摩疗法与经筋理论都有通过痛点作为治疗的依据,而且在对肌肉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共同点。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的认识传统中医理论。

1前言:中西医并存时代的中国医学
自明末以来,西方的医学逐渐进入中国,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中西医并存的时代。历史上中医与西医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1912年北洋zhengfu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到国民zhengfu时期西医于云岫的“废止中医”案,到最近在因特网上和电视等传媒上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辩论。中医和西医似乎一直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中,好像水火不容。
另一方面,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一直相互借鉴,相互参考。我们国家推行中西医结合政策,建国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例如祝谌予曾经说过:“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尽管形成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病名各不同,但可以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之途径统一于病人身上,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才能提高疗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中,在对健康的解释中引用了中医学“阴阳平衡,天人相应”的概念。在每一版的西医《内科学》中,都有中医治疗的内容,并且我国在西医院校的课程中也开设中医学课程。
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相差甚远,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运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运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西医,都比较局限。只能在有限的领域,个别的问题上达成中医西医之间的共识。
但是对于经筋理论来说,中西医之间的鸿沟不再难以跨越。首先,经筋理论所涉及的知识主要为解剖学、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学科的内容。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及相对成熟,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其次,上世纪70年代左右,按摩疗法在西方兴起,为西医的按摩疗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从而给中医的经筋理论提供了一个平行的参照。
2经筋疗法于西方按摩疗法的对比——使中医复活的过程

中医起源在遥远的古代,当时的技术条件很落后,没有影像记录的条件。中医传承只能依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和文字的描述。在漫长的历史中师徒传承很难延续,《灵枢经》也几次在中国失传,这使传统的技术逐渐被淹没在漫长的时间中。但是,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我们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西方按摩疗法的文献的整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线索,以此来还原经筋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掘出更多的治疗手段,对经筋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现代西方临床按摩疗与经筋疗法的起源与基本内容

3.1古典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是一门古老的学说,最早记载于《灵枢·经筋》。古人最早将筋与脉混称为筋脉。在《内经》中有的篇章写作“筋”,有的篇章写作“筋脉”。在《灵枢·经筋》中,“筋”已经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系统,并提出了每条经筋的病侯,病名。此外,并提出了“以知为度,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和“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
“筋”与在《说文》解释为;“筋者,肉之力也。”故“筋”是产生力量,维持肌肉运动的组织,即肌肉和肌肉上的筋膜以及肌肉附着的肌腱。古典经筋理论将孤立的肌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对肌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扩展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扩展了局部肌肉的适应症。
3.2现代西方临床按摩疗法
临床按摩疗法(Clinical Massage therapy)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西方兴起,在现代西方按摩疗法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生物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知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西医、整骨疗法、脊柱疗法和物理疗法的一门以软组织直接手法治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按摩疗法的主要纠正肌肉的紧张,消除局部疼痛点,纠正错误的代偿性姿态为目的。在健康护理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3.3敏感点、激发点、以痛为输
在经筋理论中,提出了“以痛为输”的概念。经筋理论中的“输”,不同于《内经》中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络”。 “输”没有固定部位,没有专署的名称,定位的方式完全依靠患者的主观感受,在其相应部位选取。
假如没有其他理由(如青肿或其他损伤),在身体上出现触痛点,这个点就叫做敏感点。肌筋膜激发点是在一束紧张的骨骼肌组织的结节上发现的一个点,它特别敏感并以一种特征性的方式引起或放射疼痛。肌发点又分为活动性激发点、潜在性激发点、原发性激发点、伴发性激发点。激发点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一方面也是治疗的依据。
对比肌肉与激发点、敏感点理论和经筋与以痛为俞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二者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没有特定的部位,而且都是以一个容易引发疼痛的点作为治疗的依据。

4经筋理论和西方临床按摩疗法对肌肉间相互关系的认识的对比

在西方临床按摩疗法的临床中,几乎每一块肌肉都有它的典型疼痛部位。典型疼痛部位中包括敏感点和激发点出现的位置。在对典型疼痛的位置分布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典型疼痛的出现往往与经筋的分布有很密切的联系。

下面我将逐一写出十二经筋在《灵枢》中的描述以及在现代解剖学中的具体位置【1】。然后将典型疼痛部位的内容【2】列出,对比其中的异同并得出结论。

4.1足太阳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第五足小趾外侧→往上经外踝骨→腓骨外侧→膝

足跟→跟腱→膝窝外1/3→大腿后

膝窝内1/3→大腿后→坐骨→骶椎→

→脊突旁→第十肋骨→腋后方→肩锁关节

腋前方→胸锁关节→往上至乳突

往上至鼻旁

颈后→舌根

枕骨→头顶→前额→鼻部→往上形成目上纲

经筋所过的肌肉出现的激发点:

1、大腿后部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从臀部到小腿中间的腿背面。

2、腓肠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在纵弓。

3、臀大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后上部。

4、臀中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骶骨上方腰部中间,大腿后上部。

5、臀小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在大腿和小腿的后面。

6、腰髂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腰上部至臀部中心。

7、胸髂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胛下角,肩胛骨内侧缘里面至上角,前胸胸骨角和肋弓上方。

8、胸最长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腰上部,臀上部至臀下部。

9、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激发点可出现在耳后;胸骨头的激发点可出现在枕部、眼上方眉弓、头顶部面颊部和下颌表面和下面。

10、枕肌的激发点可出现在头后部和眼部,并可放射到同侧眼部。

4.2足少阳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给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第四脚趾外侧→外踝骨→胫骨外侧→膝外侧

腓骨上行→大腿外侧→伏兔

大转子→骶椎

腰→侧腹→腋前方→胸乳部→锁骨内

锁骨外2/3→耳后足太阳前方→头顶→下行下颌关节→鼻旁与目外眦

脸外侧

经筋所过的肌肉出现的激发点:

1、趾短伸肌、趾长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外踝周围。

2、臀小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小腿的外侧。

3、斜角肌的激发点可出现在胸部前下方。

4.3足阳明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在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足2、3、4趾→脚背→腓骨→膝外侧→大转子→往上经腋下转到第十肋骨处

胫骨→膝→结于腓骨部并合并足少阳

大腿前→伏兔→会阴→腹腔→

胸骨柄旁→胸锁关节→颈→下颌角→耳前部

→ 下巴→嘴旁→鼻旁→眼下方

嘴旁→颧骨下方→结于鼻旁

经筋所过的肌肉出现的激发点:

1、趾长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在2、3、4趾的背部。

2、股内侧肌和股中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和膝部的前面、股外侧肌的激发点可出现在大腿和膝部的外侧。

3、缝匠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前面,并与梨状肌密切联系。

4、背阔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腰部侧面。

5、腰大肌和髂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腰大肌到大腿前面,从腹股沟至膝部的上半部分。

6、二腹肌的后腹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下颌角上面和和后方。

7、颧大肌和颧小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面颊的上部,延鼻旁,通过眼和眉的内侧角至前额的内上方。

4.4足太阴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铺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足大拇趾内侧→内踝下→小腿内侧→胫骨内侧→大腿内侧中1/3线→阴部→耻骨上支→腹部→胸前乳晕→颈前外侧→颧骨下方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踇长曲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足部鱼际和拇踇指。

2、腓肠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肌腹的表面。

3、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骨薄肌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内侧。

4、腹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腹中部脐下方。

5、肋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局部,并倾向于向前扩散。

4.5足少阴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瘈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第五足小趾下→足心→内踝后→足跟→合足太阳

胫骨内侧→胫骨内踝下→大腿内侧下1/3→阴部→腹内脊柱旁→上经后颈横突前→和足太阳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趾长屈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足底中心。

2、趾短屈肌的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趾近侧足底。

3、颈半棘肌的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头后面。

4.6足厥阴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足大拇趾上→内踝前→胫骨内侧→胫骨内踝下→大腿内侧下1/3→阴部→络诸筋。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腓骨长肌,踇长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踇趾背面。

2、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骨薄肌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内侧。

注:由于黄国松教授给出的经筋现代解剖位置与《灵枢·经筋》中差异较大,所以没有采用。足三阴经筋在划分上主要依靠位置的不同,所过肌肉有很多时候是相同的,不同经筋分布在同一块肌肉的不同部位。

4.7手太阳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第五指尺侧外→腕背尺侧→肱骨内上髁→键三角后侧→肩胛骨外侧→颈

→乳突→耳中

耳上→耳前→下颌关节→眼角外眦: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小指展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小指外侧和背面。

2、尺侧腕屈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腕部尺侧和掌面。

4.8手少阳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手背第四指尺侧→腕背中→肘尖→肱骨大结节上肩部

→颈→下颌角→舌根→舌部→牙床

下颌关节→眼外眦→颞部→额角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尺侧腕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腕部尺侧表面。

2、肱三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上臂背侧面,近心端至肩后部,远心端至手背和第4与第5手指;也可至前臂前面近心端至肘部。

4.9手阳明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益夏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食指挠侧→挠骨外侧→肱骨外髁→

大结节前→岗上肌→种高胸椎的脊椎旁

颈部→下颌角前面→鼻部

耳前方→前额角→头顶→对策的下颌关节止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食指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手背面至食指背面。

2、挠侧腕长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肘部表面,手背挠侧和前臂背面。

3、挠侧腕段伸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手背表面。

4、肱挠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放射到肘部的表面,拇指和示指间手背的表面和前臂的表面。

5、旋后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小臂前面至肘的外上髁背面至手背拇指和食指的根部。

6、喙肱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喙肱肌至上臂、前臂和手的后面和中三角肌于前三角肌的区域。

7、锁骨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锁骨的外侧。肩和上臂前面的上方,沿着前臂挠侧至拇指和前两个手指。

8、大圆机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中三角即区域的上方和前臂背面。

9、岗上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部的上方,中三角肌区域的上方并向上臂下方放射。

10、岗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胛骨的内侧缘,中或(和)前三角肌区域的上方,向上臂放射至前2个或3个手指。

11、小圆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上臂外上部以上。

4.10手太阴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大拇指指尖→腕前挠侧→前臂外侧→肘窝外侧→上臂内侧腋前外方→

锁骨下方→肩锁关节

→前胸肋间肌与肋间下肌

→胸锁关节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拇对掌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拇指外侧面,腕部挠骨头附近。

2、拇长屈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从拇指掌面至指尖。

3、旋前圆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前臂前面的挠侧缘,特别至腕部和拇指的根部。

4、旋后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小臂前面至肘的外上髁背面至手背拇指和食指的根部。

5、肱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上臂前面至肩峰,肘前部,至拇指根部的外面和后面。

6、肱二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肌肉本身所在的部位,至肘窝内部,中三角肌和接近岗上肌的部位。

4.11手少阴(心主)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弛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手小指指尖→腕前尺侧→前臂内侧→肘内

上臂内侧腋前→肩胛骨外侧→背后肋间肌及肋间下肌

脐前外方→胸大肌内层肋间肌→隔肌向下→脐部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胸小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前部上方,前胸部,沿上臂掌侧表面直至最后三个手指。

2、肩胛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胛骨的下方,腋窝后部,沿上臂后部至腕部。

3、前锯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胸廓中段的胸部侧面,下至上臂尺侧直到最后两个手指,内侧至肩胛骨下角。

4、上后锯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肩胛骨的下表面,前胸部,沿上臂背侧和尺侧至小指。

4.12手厥阴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中指指尖 →腕前中→前臂中→肘中→上臂内侧腋前外方→隔上的胸部

腋下肋间肌及肋间外肌

经筋肌肉上典型疼痛出现的位置:

1、挠侧腕屈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腕部掌面中心至挠侧。

2、掌长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掌面。

3、胸大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为同侧乳房和前胸,由前臂上方下至上臂掌侧面,由肘下前臂掌侧面至中指和无名指。

4.13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经筋上的肌肉的典型疼痛点有沿着经筋方向放射的趋势。肌肉的相关部位在大多数地方都与经筋描述的相似,将不同肌肉的相关部位连接起来,可以成为类似于经筋分布的一个系统。我们可以推断,《灵枢经》中描述的经筋和西方按摩疗法中的相关部位都是肌肉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区别在于经筋理论更加全面、系统。

5分析和讨论

5.1经筋和肌肉的关系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经筋与肌肉有很大的关系,往往一段经筋就是一条肌肉。但是经筋主要是一个力学概念(这一点将在后文进一步说明),所以经筋与肌肉的关系有多种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肌肉只隶属于一条经筋。这种情况多见于手足阳经。

2、一块肌肉属于多条经筋。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见于条形肌肉,主要是指足三阴经大腿部所过处的肌肉一般属于多条经筋的现象。另一种情况见于扁平的肌肉,如胸大肌,额肌。扁平的肌肉中不同的肌纤维属于不同经筋。

3、经筋不主要位于任何一块肌肉上,而是由临近肌肉的邻近纤维组成。这种现象见于手足少阳经筋。

5.2经筋的本质

如上文所述,经筋似乎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经筋的走向也与神经分布没有直接关系。黄国松教授认为经筋是一个生物力学的概念,与地球重力对人的影响和直立行走保持平衡有关。考虑到经筋的分布基本是与地球方重力方向垂直,且层层传达上达头身,所以黄教授的观点较为可信。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经筋的循行依赖于人体结构的完整。力学结构发生改变的残疾人应该有不同于常人的经筋分布,但残疾人的循经感传依然存在,甚至会在已经失去的肢体上产生幻肢痛,并且幻肢也有一定的经络感传现象。这将会是经筋和经络的一大区别。

5.3相互补充

西方临床按摩疗法虽然有关于肌肉间关系的论述,但范围仅限于相邻肌肉之间。而经筋疗法在更大的范围内论述肌肉之间的关系,将人体用走向接近经络的系统联系起来。西方临床按摩料疗法是在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其来的,所以治疗方法也很多样化。将经筋理论和西方临床按摩疗法联系起来无疑对经筋的研究,对经筋治疗手段的扩展上有极大的意义。

6展望

6.1用现代的医学解释中医

祖国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医疗理念上和医疗经验上有着很多优势。在现代的条件下,如果能用现代的技术手段解释中医,必将对中医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将现代的技术手段合理引入传统的中医中,可以提高中医的疗效,避免副作用,使古老的医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中医的意义还在于现代技术可以恢复一部分已经失传的中医技术。也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突破中医基础理论上的一些疑点。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的看到中医的原貌,以便更好的利用中医为人类造福。

目前之主要的问题存在于技术上和方法上,所以只有类似经筋理论的少数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做到这一点。某些中医的理论,在临床上行之有效,但却难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一切的改变要靠认识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更要靠技术上的不断发展。

6.2中西医共存背景下的中国医学

2003年的“非典”事件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中医对于解决不明致病原因的疾病,缓解症状方面存在优势。在广大的贫困地区,医疗保障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中医。所以中医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不可能以西医来代替中医。两种医学体系的巨大差异也使它们不可能和二为一。

但是在经筋理论的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西医之间相互参考的价值是很大的。中医参考西医的理论,发展了经筋理论。西医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吸收经筋理论的精华创立了现代的经筋疗法,达到了中西互参,共同提高。正如黄国松教授所说:“从临床实践出发,以经筋学为经,软组织解剖学为纬,并参酌骨骼、神经于血液流变学,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期必以局部达整体,由结构得物理而化学之平衡。”

7结论

西方按摩疗法和经筋理论相隔2000多年,运用了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论,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西方按摩疗法根植于解剖学,对肌肉研究较为细致。但也正由于它源于解剖,将完整的人体机械的割裂,所以对人体宏观的上下内外联系不够重视,以至于难以得出像经筋理论一样完整系统的理论。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里,经筋理论将以它独特的内容为人类的健康保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参照《经筋手疗法图解》黄国松主编

【2】来自《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詹姆斯•H•克莱 戴维•M•庞兹 编著 李德淳 赵晔 王雪华 翻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胃癌疗效标准 老茶馆 胃癌 分型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