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学术精华

2011-12-19 08:14 楼主
一、强调整体观念

祖国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重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虽然它对病理细节的认识比较粗糙,却在总体上把握了事物的联系,注意到增强机体内部抗病力的重要性;在认识和治疗疾病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相通”、“脏腑相关”,注意从各器官的联系上,以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情况下,整体治疗是全局性的,局部变化处于整体的联系和制约之中,通过调整整体而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例如冠心病患者除表现为心绞痛的局部症状外,还常出现一些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现象,这时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使之达到平衡,其局部症状也就随之而解;又如心绞痛的发作往往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受寒或饱餐等因素而诱发,所以避免以上整体因素,就可以防止或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再如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论治,不能只着眼于降低血压这一局部现象上,其着重点应放在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上,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始因素是血流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最为重要,在血压升高的发生和维持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血压升高本身是体内为克服血流供求不平衡的一种代偿反应,因此,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理破坏,不应当把它当作治疗压制的对象,而应把它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也就是说要“治病求本”,去消除引起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要帮助机体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因势利导,积极扶持机体本身的自稳调节能力。其疗效的制定,也不能只着眼于血压的高低上,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和心、脑、肾重要器官血流供求关系的改善相联系的,它比起单求降压更具有重要意义。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正常化,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就是从整体出发,而不能只着眼于“降压”上。总之,在临证时,周氏强调一定要坚持运用整体观念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12-19 08:14 2楼
二、强调中西医结合

周氏不但中医理论娴熟,辨证精确,而且通晓现代医学,特别对心血管方面的知识更为精通。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在临床工作中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同西医的辨病求因和局部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取长补短,熔中西医于一炉。治病不仅着眼于消除病人的自觉症状,还要力求各项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把病治好。例如对急慢性肾炎,不但要治愈水肿、血尿和其它症状,还要消除蛋白尿、镜下血尿和恢复肾功能。对冠心病的治疗,不仅要治愈病人胸闷、胸痛等自觉症状,还要力求其心电图的改善和心功能的恢复。

周氏贯通中西医的另一特点,就是既注意中医自身系统的辨证论治的研究,又努力探索每种西医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如对冠心病的研究,除深入挖掘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外,针对冠心病患者大都每遇劳累及活动后病情发作或加重这一特点,总结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规律所在,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从而证实了他的这一观点。对心力衰竭的论治,认为“心肾阳虚”是其根本所在,分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犯肺的左心衰竭和心肾阳虚、水湿泛滥、肝血瘀阻的右心衰竭,从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在具体用药上参照现代医学“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原则。同样是心悸、脉数的病人,有的是窦性心动过速,有的是心力衰竭,如果不进行辨病,对心力衰竭的心悸、脉数采用中医一般的治疗方法,给以补心血、养心阴、安心神,不但毫无作用,反而会加重其病情。再如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有的是器质性的,有的是功能性的,在治疗当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进行辨证论治,还要找出其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将中医和西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临床疗效。

除中西医结合外,他还极力倡导利用现代多学科手段来研究中医和发展中医,认为中医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同疾病作斗争的应用科学,它的进步同整个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从自然科学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医要发展,要进入现代化行列,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使中医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提高。近10多年来,多学科研究中医逐渐兴起并取得可喜的成就。目前这一领域已涉及哲学、现代医学、时间生物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多门学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学科研究中医必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医在诊断方面是靠感官直觉与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搜集的信息范围不够深入,诊断水平受到主观因素的限制,如果能充分地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四诊结合起来,除了四诊的直观指标外,还能将视野深入到微观层次,如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同位素坐标、生化自动分析仪的多指标化验等等,中医诊断与治疗一旦与这些现代化的检测方法结合起来,必将会有重大的突破,祖国医学这一瑰宝也就必定闪烁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2011-12-19 08:14 3楼
三、强调辩证法思想

祖国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周氏在几十年的医学生涯中,就非常重视和强调辩证法思想,例如在辨证论治方面,他提出了“辨人识体”的观点,这就是他学习和运用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周氏认为,对病人理当要辨证治病,这是不言而喻的事,而辨人识体,却往往被忽视。辨证治病是共性的问题,辨人识体是个性的问题,二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在“人”与“病”这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主导作用的。在同一客观条件下,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则安然无恙。即使是同一种病,而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阴阳偏盛、性格差异等等原因,而有不同的表现,在治疗上也就各不相同。正如《灵枢•五变篇》用树木作比喻说:“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萎叶;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有些病人,辨证论治也好,辨病论治也好,就是治不好,有的甚至越治越坏。而一着眼于辨人识体,因人制宜,抛弃一些有形或无形的“框框”,从每个病人的实际出发,或补、或泻、或升、或降,对其病的一方面,有疼痛可不用止痛药,有咳嗽可不用止咳药,有出血可不用止血药……,看似药不对症,不着边际,却往往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有一冠心病患者,表现为食后心绞痛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满,舌苔白腻,吃了不少治疗冠心病的药,越吃反而越难受。周氏给予“和胃平胃”之品,砂仁、厚朴、佛手之属,病人服后很快就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善。又如一高血压病人,患病20多年,辗转诸多医院,屡服各种中西药,血压就是不降。周氏发现病人不但头痛眩晕、肢麻面赤,还有腰酸耳鸣、晨起泄泻等脾肾阳虚的表现,一改众医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之法,投以温补脾肾的四神丸加味,病人服用20余剂,诸症皆除,血压亦随之降至正常。这就是辨人识体,也就是“治病必求其本”,其道理就在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相反,如果只见“病”而不见“人”,在临床就很难取得治疗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例如对一些晚期癌肿病人,只是着眼于将病人的“病”———癌肿切除,而不从病人的整体和实际情况去考虑,结果只能是加速病人的死亡。

在辨人识体方面,周氏还强调要正确认识“正常”与“不正常”的含义以及在不同人身上的个体差异。“正常”与“不正常”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现象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是不正常;有些现象看似不正常,而实属正常。如有的人平时脉搏每分钟50余次,无任何自觉症状,有关检查也无异常发现,虽然在现象上属于不正常的“迟脉”,但在这个人身上是属于正常的;相反,如果这个人的脉搏突然上升到每分钟80多次,从而出现了心悸、烦躁、失眠等症状,虽然这时其脉搏次数在正常范围,但对这个人来讲此时已属不正常了。再如血压的问题,有的人在21/13?3kPa毫无症状,如降到16/10kPa正常范围反而头痛眩晕了。有些陈旧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心肌已结斑痕或硬化,心电图ST-T改变已属不可逆转,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就没有必要再视为病变而服用一些药物。还有一些人,一感“心脏”不舒,或心电图稍微有点变化,就盲目地服用一些扩张血管、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殊不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亦能致病”,如果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不但毫无效果,还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使本来正常的冠状动脉反而变得不正常,并且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临床诊治疾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人而异,知常达变,而决不能千篇一律,胶柱鼓瑟。
2012-09-16 13:23 4楼
感谢分享。
2013-03-08 17:01 5楼
O(∩_∩)O谢谢受教
⬅ 清府息痛汤-治偏头痛方 老茶馆 老人小便不通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