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三代

2010-02-12 08:26 楼主
第一方 祖传三代老太挑筋根治麦粒肿
第二方 艾灸四肢清水掌痕通医疮疡病
数年前在乡下行医时,常遇到麦粒肿患者,俗称“偷针眼”,西医教科书上认为此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治疗常以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先锋类、磺胺类均用过,效果太差,全程使用还是无法控制症状的发展,大部分都经过局部红肿,成脓,脓栓形成脱出三期方愈,只有少部分没有成脓,但疗程过长,与自愈患者无特殊。于是很多患者常常不予处理,任其自愈。有求治者,如数法齐上,又有小题大作之嫌,单一方法又无明确疗效,甚是无奈,于是常常几小包消炎药就打发患者。
反正是自限性疾病,不服药也会好。我当时甚至这样想。
但那年有一个患者却令我大开眼界,而且我轻易而举的学到了快速根治此疾的方法,多年临床应用,得心应手,奇效如神!
患者男性,30多岁,农民,平素嗜酒。来诊时患麦粒肿十余天。自述双目左愈右长,右愈左长,如此往复半月,令他痛苦不堪,天天戴着副墨镜,颇为难堪。自服过同仁堂的牛黄解毒丸,还有龙胆泻肝丸,百炎净,酒也戒了十几天了,但没有任何好转。他还说此病每到秋天就发作,一发作就成月才愈,因为之前打针吃药都控制不了,所以一发作时就随身带一支利福平眼药水,加一支普鲁卡因混合滴眼,以减轻眼睑的涩痛。但去年我给他点刺耳尖放血好像有效,所以今次来诊。
我当时想,肝开窍于目,但其舌质不红,苔薄白,诊其脉亦较平缓,不像肝经有火之侯,是否与其自服过牛黄解毒丸、龙胆泻肝丸有关呢?
两眼睑在中医“五轮学说”里为“肉轮”,归属为脾脏,但其舌脉也不像脾经有热之象,于是之前脑里酝酿的龙胆、泻黄、泻脾之方全无信心再用,连继续给他耳尖放血,脾、眼、目等耳穴点刺都无信心了。
“是偷针眼呀,怎么不去找古城峒村的四奶奶挑筋啊,我老公挑一次就好了!”这时,一个来诊的妇女点醒他。
据说古城峒村的四奶奶祖上历代行医,只传男不传女,但她从小耳闻目染,会看一些“眼上”之类的大医院看不了的眼疾,不用任何服药物,只是摆一下患者家里的家具,疗效颇灵,是我亲眼看到的。“眼上”实际是“电光性眼炎”,只不过是紫外线强烈照射有关,与电焊工所患不一样而已。我常教患者用新鲜人奶或牛奶滴眼,每分钟一次,每次4~5滴,数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或者买支普鲁卡因肾上腺素滴眼,也可立效。但那些疗效维持不长的,四奶奶只翻开病人眼皮看看,就告诉病人家里那个位置有啥样的家具堵住了,自己回去移开一下,洒一下清水在移开的地方,症状也可马上消失,而且疗效比药物和人奶还要好,直到现在我都不明所以,去求她几次也不肯教我。我一度把它作为一门没解的科学。但这麦粒肿,特别是像眼前这个,她的方法可以吗?
想是这样想,病人的口碑却使我们都很好奇,“挑哪里啊?”
“后背啊!”那个女病人说,“就这里这里!”
“赶紧去试试!”我拍拍那个病号,“挑了回来我看看。”
本来我想亲自带病人去的,但四奶奶不肯教我,我怕我和病人一起去她不治疗,就不过去,只要病人回来,我看一下他被挑刺的部位,分析一下创面情况,再试挑治其他病人不就得了?我想。
于是一边忙着应诊一边等着那个病人给我带回来好消息。
等我处理完病人,已经三个钟了,那个病人还没有回来。会不会是四奶奶治疗后不让他过来给我看?还是四奶奶治疗以后病人直接回去了呢?
我已数年在基层医院行医,每逢周末即回乡下诊所,虽然竞争激烈,但我还是以服务、技术以及与各大医院的人脉关系吸引着更多的患者,患者的忠诚度成了我
的制胜法宝。
但那年有过向四奶奶讨教诊治“眼上”和挑筋被拒的经历,如果四奶奶怕我偷学,不让病人来也非常正常。
如果那个病人不来,我晚上就登门看看,我这样想着时,一阵摩托车马达声由古城峒方向向我诊所开来,并在我诊所门前停止熄火。
他终于回来了!
“痛死了!痛死了!”他一边进门一边嚷着。
“挑得很痛吗?”我问,“还是眼还痛?”
“挑筋的时候倒是不痛,挑筋前的拍打痛死了!”他边说边脱上衣露出背部让我看,“喏,你看看!不过眼睛真的一点都不痛了,很舒服,我眼药水都扔掉啦!”
他的后背果然一片通红,第三胸椎椎旁各有一个蓝汞消毒或定点的痕迹。
原来,这四奶奶的挑筋疗法与我平时在其它教材和媒体所了解的有所不同。她治疗分为三步:第一步首先在背部大椎以下大致定点;第二步以手掌蘸清水拍打定点位置皮肤,直至皮肤表面显出数个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以酒精消毒那些黑褐色斑点;第三步在背部显出斑点中左右各选取一个大的斑点,以银针刺入皮下至浅筋膜挑几下,挤一滴血出来,涂上蓝汞,治疗结束。
但第一步以手掌蘸清水拍打定点位置皮肤,直至皮肤表面显出数个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这一过程却非常辛苦,每拍一下病人都感觉皮肤火辣辣的痛。
我用酒精慢慢涂掉病人挑治部位的蓝汞,发现治疗点在T2-T3椎旁,其创面真的很小,只有一个针眼那么大,但病人说四奶奶挑筋时他听到“嘣嘣”几声,也许因为拍打麻木了,挑筋时一点都不觉得痛,挑完他感觉眼睛真的马上不涩痛了,四奶奶还说,经她这样挑治的没有一个复发的。
“怎么去这么久啊?”我问他。
“你们村的一个人也在那治疗呢,他比我还壮,也被四奶奶拍打的哇哇叫,看得我害怕的很,如果不是这病难受,我真不会给她拍打!”他说,“不过这一通折磨还是值得的,我真感觉好了!”
我仔细观察病人眼睑的麦粒肿,发现其红肿依旧,但病人确实是感觉好多了,病人还说,四奶奶说不用管它,过两天就消失了,以后都不会再长了。
开心送走病人后,我马上查找资料,原来,关于此病的治疗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只是我们不重视,不发掘不整理不学习而已!从而令这些确有奇效的中医绝技流落民间,神秘色彩徒增,反而成了某些人的祖传秘方,这些“祖传秘方”历经数代藏传或已散轶,或已成为个别持有者敛财的专利,总而言之,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大不利啊!
发一组我整理后的第一个以针刀取代银针,免除拍打皮肤之苦的治疗麦粒肿图片。
想不到晚上那个病人又打电话来,神秘秘的说:“张医生啊,我明天再告诉你四奶奶有一招更厉害的!”
(资料见后)

总结:

关于本病的治疗,我在刚出道时也曾摸索过一段时间。我刚从事临床那几年一直没有遇到好的中医老师,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中医也慢慢的被“科学”的西医西化了,虽然西医对本病的科学认识经不起临床的验证,但科学道理却说的头头是道,通过本病的学习,我疑惑得很的是,为什么大家都对西医这些经不起临床验证的“科学道理”都不敢怀疑,甚至顶礼膜拜,写论文一再引用,而对流传千年效如浮鼓的祖国医学一再否决,甚或叱之为迷信呢?
例如本病的认识,中医就比西医早逾千年,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因为缺少西医认可的科学道理,就被我等抛弃不用,一遇西医治疗无效的病号,我们不是在中医古文献中查找方法,而是追踪国内国际最新的治疗动态,殊为可悲!通过本病的治疗,使我端正了对祖国医学的认识,也更加执着的坚持“偷方”验证,并加以整理。
小资料:
麦粒肿的病因与治疗
概念:
本病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西医认为是细菌(常见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还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睫毛根部皮脂)和内麦粒肿(睑板腺)。
中医:偷针眼,针眼,土疳
西医:麦粒肿,睑腺炎,睑缘疖
临床表现:
初起,自觉眼睑某一部分知觉过敏,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微肿,逐渐疼痛加重,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出现脓点。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重者可扩大成眼睑蜂窝组织炎或眼睑脓肿,可有耳淋巴结肿大或体温增高等全身症状。
西医分为外睑腺炎,亦称外麦粒肿(external hordeolum)又名睑缘疖;内睑腺炎,亦称内麦粒肿(internal hordeolum)。
鉴别诊断:
一、眼睑炎性水肿(西医):胞肿如桃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
二、眼丹(中医)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三、眼痈(中医)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理病机:
中医:外感风热,热毒上攻,脾胃伏热或脾胃虚弱,太阳经郁热。
西医:由于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zeis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称为睑腺炎。前者为外睑腺炎,后者为内睑腺炎。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
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祛风清热(银翘散加减),泻火解毒(泻黄散、清胃散、清脾散加减),消肿止痛(天花粉、升麻甚至乳香、末药);针灸---针刺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寥、阳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关等;针挑: 针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西医:1.早期:局部理疗或热敷,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促使炎症消退,重病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以控制为症,防止扩散。切忌过早切开或挤压,否则炎症扩散,轻者可引起眶蜂窝组织炎,重者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脓点已出现,局部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外睑腺炎在皮肤面沿睑缘作横型切口,一定要将脓栓摘出。内睑腺炎,在睑结膜面作与睑缘垂直的切口,排净脓液。,
3.对多次复发的顽固病例,首先去除病因,并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自家疫苗注射。
4. 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点眼。如诺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
转归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我在“偷”了四奶奶的方后又做了什么样的验证,效果如何呢?其治疗依据又是什么呢?《内经》能把四奶奶的秘方机理说清楚吗?我现在又是怎样治疗该病呢?
待续,并期待战友们交流此法的每个地方的不同使用方法。

四奶奶挑治法如下:
定点取后背,大椎以下,对侧,即患左取右,患右取左。通常以患者患侧之手自然搭向后背胸椎上,食指压住胸椎(即后正中线上),中指旁开1-1.5公分(即患目对侧),定一个点,然后在此点周围以清水蘸手用力拍打皮肤,直至黑褐色斑点显示,再消毒,以银针挑几下,挤出一滴血,蓝汞消毒创面,术毕。一般疾病,她只治疗一侧,但上面这个病号因为双目交替发作,所以她给治疗两侧。
“偷”取四奶奶此方后,我在一年间均按其法以三棱针治疗病人,效果非常好,就是拍打过程病人痛苦,医生本人手掌也不好受,而且费时。但我当时就想不起采用无忧乐境老师所说的刮痧或走罐之法,只是想有没有更省事省力的方法取代拍打之苦。
好不容易“偷”得一方,就想消化吸收它,一补自己所缺,二扬中医国粹。我想,疗效如此,而且四奶奶祖传三代,此法不会是无根之本,一定有源头!“偷”得方来验证,应该也算是“继承”吧?现在我倒是“继承”下来了,但一定要创新才行。治疗人性化嘛!
于是查书找源头!
四奶奶此法有依据吗?首先我们看看连及眼睛的两条经络的走向:一、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 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前者起于“目内眦”,后者止于“目内眦”,从后世医书记载资料和四奶奶治疗的部位看,应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病。所以该例病人曾耳尖放血而效,之前也看过几篇关于耳尖放血而愈的论文,引用的依据都是《内经》:“血实者宜决之”。但“决”哪呢?《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所以“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
但四奶奶挑治前的掌拍依据呢?原来李东垣先生早有记载∶“偷针眼又名挑针毒,乃肝脾积热所致。初起用冷水以手拍脑后、背膊百遍,看有红筋白泡起,用小针刺破其泡,其肿自消。”看来四奶奶祖上又有所创新了哦!但起效没有四奶奶快的和好。
我甚至觉得之前用中药治疗真是徒劳,因为数副中药都没有显效,很多患者都是自愈的。有书为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屡屡不药自消。”但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廿八述:“本病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所以后世多禀其法,以银翘散、泻黄散、泻脾饮治疗,然而,辩证上因此病感邪不重,病位表浅,其征候寒热不显,较为难掌握,也许这就是内服药难以见效之故。再看《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此反而提出“因其病而治之”,不再辩证了!中医精髓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不再辩证而组方施治,效果不好,亦可理解。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廿九:眼目门.论偷针眼]又曰:“凡眼内头忽结成,三五日间便生浓汁,世呼为偷针。此由热气客在间,热搏于津液所成,但其势轻者,小小结聚,汁溃热歇乃瘥,谨按世传,眼初生小,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实解太阳经结热也。人每试之有验,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经络。”既有“以针刺破,眼时即瘥”之妙法,为何又有卷廿八之内服方?是否“视其背上”无”细红点,如疮”之阳性体征而无从下手?是否前后矛盾呢?四奶奶不会是年老眼花,看不到病人背上如疮的细红点吧?关于背部特殊体征,以下著作也有记载,如《证治准绳•杂病》:“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元末明初眼科名医倪维德所著的《原机启微》[卷九]:“偷针眼凡大人小儿眼角上有小疮疖。肿起作痛。亦是心胆小肠之火盛也。凡有此疮。胸背上必有小疮窠累。宜用针刺出其血。眼角疮则自愈矣再以泻心火药服之更效。”
我前文已说过,“辩证上因此病感邪不重,病位表浅,其征候寒热不显,较为难掌握”,所以有许多病人背部并无特征,倒是有些青春期的病人背部长有痘痘,但那不属于挑治目标。但对背部无特征者,又有医家新法,如:《急救广生集》[卷一目部]:“眼边忽然红肿发痒,名偷针眼。背上膏肓穴处(第三节骨两旁是),有红点,用针挑破,即愈。如不用针挑,用灯芯一烧即愈。如不见点,用大梳背频频刮之,红点自现出也。”看来无忧乐境老师建议拔罐和刮痧亦有出处。
至此,其治法以及治疗部位大体清晰起来了,在背部找红点挑治基本上是在大椎以下,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肩膊,内挟脊夹督脉而行”,所以,《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还有,《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前文所载部位“背上”均是指大椎以下,“内挟脊夹督脉”,也就是棘突旁,我刚开始常于T3-T9两旁查找皮肤异常表象点,如上文“细红点如疮”,但必须是新发的,以三棱针挑破皮下筋膜即可。现在我改用针刀切割,定点在T3—T7间,棘突两旁各1.5--2CM处,先找“细红点如疮”的目标,没有就找椎旁的压痛、压胀、压酸或压麻的地方定点,如有条索状物,压之胀痛的,必选,定点一边一个,也可只治对侧。治疗就简单了,消毒后一个点切割(或点刺)一两下即可出针,深度1CM以内,出针后可贴创可贴,也可蓝汞或碘伏点一下创口就行。
几年来,我采用此法治疗患者很多,无不马上止痛,一次治愈。
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灵枢•大惑论》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人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
《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
肝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9、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9、第10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①黄疸,胸胁胀痛,目疾。
膏肓穴【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


我也打个岔,我们诊所原先的小护士也会挑治这个,也是据说无有不效,并且也确实效果不错,但她只是用一个注射器的针头,无需麻醉,就衣服一撩一两分钟完事,不知楼主改用针刀这样的大动作有何特殊的疗效和含义?
关于麦粒肿的挑治,四奶奶用的是粗银针,她施术时还要用酒精灯烤一下,我原来用三棱针,后来为了显得更无菌,更规范,当然取材更方便,我改用一次性的小针刀,不用挑筋,直接切割一两下即可,操作也方便顺手。那是我第一次治疗该病的图片,现在都不打局麻了(包括许多部位的针刀治疗),其实打局麻更痛,因为治疗是瞬间即可完成的事。成本,如果要用注射器的针头,那个注射器就不能要了,针头要12#才合适,那么,成本是2块/支进货,4#针刀是1块/支进货。而真正拿起12#针头和4#小针刀,估计很多病人选择后者,后者小一点,没有孔啊。操作一事上面也谈了,只是瞬间即可(一分钟都不到),所以并不是什么“大动作”,至于疗效分析,我后文有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12 15:44 2楼
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
2010-03-24 12:52 3楼
您真的很伟大,毫无保留,中医有这样的人怎能不蓬勃发展!!!
⬅ 妇科秘书 老茶馆 治疗灰指甲、手癣等有效又廉价的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