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处方用药特点

2011-12-22 09:13 楼主
(一)遣方有道,选药精当

中医临证处方用药,如量体裁衣,按锁配匙,既有尺度,又有方圆。周氏临证治病,制方严谨,遣方有道,加减化裁,独具匠心。主张“有方有药,力戒庞杂”,“少则得,多则失”,药不在多,而贵在精,处方精当则药力专一,若面面俱到,反而使药物之间相互牵制。有些病情比较复杂,处方用药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便可迎刃而解。再就是对兼症多
的病人,可尽量选用一药多效之品而统顾之。凡功用相近之品,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叠用。因此,他的处方非常精炼,一般七、八味药,或十来味药,而且方出有名,方中有方,法中有法,制方严谨,疗效显著。

在药物的用量上,主张主次分明,药量适中,该轻则轻,该重则重。病重药轻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反伤正气,且造成药物的浪费。在具体应用上,一般主药量重、质重者量重、药性平和者量重,如黄芪、党参、葛根、丹参、栝蒌、炒枣仁、石决明等,一般常用至30克;而毒性药、佐使药、副作用大的药用量宜轻,如细辛、麻黄、甘草等,一般只用6克或3克。

(二)既遵法度,又参药理

周氏在处方用药上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参照现代药理研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用药理论既遵中医理法方药之法度,又符合现代药理研究。如在冠心病的用药方面,需要活血化瘀者,常用丹参、川芎、赤芍;需要补气者则用黄芪、葛根、桑寄生;需要助阳者,则用附子、补骨脂、仙灵脾;需要化痰者则用栝蒌、前胡等。以上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麻黄有加快心率的作用,则常用来治疗心动过缓的病人,而避免用于心动过速的病人,等等。这样的处方用药,临床疗效切实可靠,为中医的遣方用药增加了新的内容,从而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

(三)补偏纠弊,重视胃气

药物治病均有偏性,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所以用药必须取其利而避其弊,并且要中病即止,不可过剂。“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并遵《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食,食养尽之”之旨,主张在机体阴阳气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能不服药者则不服药,能少服药者则少服药,以免打乱机体自身的平衡。在疾病基本痊愈后,应改以饮食调理为主,充分发挥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都为老年人,且长年患病,有不少患者还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服药不当,反而会顾此失彼,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相反还会导致病情加重。临床有不少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常常兼有胃病,病情复杂。越是病情复杂,越要时时顾护胃气,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处方用药方面,凡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除非特别需要而进行恰当配伍外,一般不用或少用、暂用。对心胃同病者,除避免应用伤胃的药物外,在治疗上要心胃同治,或先以治胃病为主,待胃病好转,胃气旺盛,再以治心为主。只有重视胃气,顾护胃气,临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关于处方用药方面的经验有许多微妙之处,此处谨举一例,以示其处方用药之精妙。

一患者,男,62岁,1992年8月22日就诊,冠心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近两月来胸闷憋气加重,时有胸痛,劳累后加重。伴头痛头晕,左下肢麻木,食欲不振,胃脘撑胀感,大便干,四五天一次,舌红苔黄,脉弦。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21.3/16kPa。辨证属痰热互结、胸阳不展、胃气亏虚。治以宽胸化痰、清热益胃。方用小陷胸汤加味:栝蒌30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党参30克、前胡15克、生山楂15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胸闷憋气明显减轻,食欲好转,胃脘撑胀感消失。仍头痛头晕、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9?5/14?3kPa。以上方去前胡,加大黄6克,药后大便通畅,诸症皆减。

本方由8味药组成,以小陷胸汤为主,并合栝蒌薤白半夏汤之义,旨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因胸闷憋气较重,故加前胡宣降肺气而化痰,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食欲不振、胃脘撑胀,属脾气虚而胃气滞,故加党参益气健脾,生山楂消积化食,佛手理气消胀。并加葛根一味,既能升脾胃之气,又具扩张冠状动脉和降血压之功。同时生山楂亦能扩冠、降血压。患者大便干结,方中栝蒌则具有泄热通便之效,惟力不足,复诊时又加入大黄而助之。全方配伍严谨,一药多效,方精药简,心胃同治,疗效显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20 11:39 2楼
感谢分享
2014-10-20 12:00 3楼
谢谢孙老师转平,周老师好经验。值得学习。
⬅ 治产后头痛方 老茶馆 结节性红斑辨证分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