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实质探要

2011-12-31 09:47 楼主
“六经”《伤寒论》一书中的核心内容。但“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历代学者都曾作过深入细致的探讨,亦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六经”是经络的学说;有人认为,“六经”是脏腑的学说;有人认为,“六经”是人体部位划分的学说;也有人认为,“六经”是病变阶段的学说;亦有人认为,“六经”是人体气化的学说等。然而,若从《内经》“热论”中的“六经”与《伤寒论》中“六经”的相互对比,则不难看出《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并非单指上述的某一个方面,也不是上述各种学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张仲景在《内经》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化学说以及病因、病位与病机学说等融汇为一体的“六经学说”。


1六经概念源自阴阳学说


《伤寒论》六经者,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亦就是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来自于阴阳学说。《内经》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日三阴三阳也”,即是阳气与阴气的气量多少不同。从三阳而论,太阳(太者大也,为三阳,亦称巨阳)阳气较多,阳明(明者着也,为二阳,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气最多,少阳(少者小也,为一阳,又称嫩阳、稚阳、弱阳)阳气较少;就三阴而言,太阴(为三阴,又称至阴)阴气较多,少阴(为二阴)阴气较少,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气最少。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所以,六经辨证是三阴三阳的辨证,是按照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分类而定,而不是机械地从三阴三阳照搬来的。但《伤寒论》一书的文字表述中,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辨证”这个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确是《伤寒论》用以进行辨证施治的核心和精髓,它贯穿于“大论”的始终,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和作用。


六经之名最早源于《内经》。但《素问·热论篇》中指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人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于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又云:“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素问·热论篇》只论经络受病,且系统而较全面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形成的原因、症状、变化、预后、禁忌及治疗等,故《内经》只是把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并没有具体讨论其辨证论治的内容;它只讨论了六经的热证与实证,并没有涉及六经的虚证与寒证;只讨论了六经一部分经络病变,并没有涉及六经所系脏腑和深人于六经的生理、病理改变;治法上也只涉及汗法和下法两种,且重在针灸,并没有论及八法及药物的具体应用。而《伤寒论》则将《内经》所未涉及到的,全面阐述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变。《伤寒论》运用六经作为疾病的辨证纲领,对于热性病的分析归纳,可谓系统、完整.它从客观方面给我们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给临床提供了确有疗效的诊断和治疗法则。


2《伤寒论》六经实质


由于年代湮远,文字古奥,给我们的学习和理解带来很多困难。《伤寒论》的六经学说与《内经》的六经学说不同,其六经的实质是什么,从金代成无己开始注解《伤寒论》至今数百家,各有各的看法。有以经络解释的,有以脏腑解释的,有以部位划分解释的,有以病程阶段解释的,还有从气化功能方面解释的。到了近代,更有排除以上所有观点,而用西医证候群解释的,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个人认为,上所述各种观点实际上是相互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纵横贯穿,内外网络,为机体各组织器官输送精、津、气、血等营养物质,传输及排泄代谢谢后的废物,传递各种反应、信息;脏腑及其所在所属的区域部位,在经络的联系与调节下,或纳或化、或藏或输,各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功能活动;气化则是对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笔者将它们做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脏腑好象是人体中各个不同的车间中的不同机器,经络好象是通达内外、联络各车间的通道,气化好象是不同车间中不同机器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每一条生产线各有其自己的信道、区域、生产活动方式及产品,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统一在机体这个整体里。因此,笔者认为,六经的实质是经络、脏腑、部位、气化等所组成的融合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看六经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太阳经的太阳病:太阳是人体体表阳气的代称。太阳之阳可温煦肌肤、固护腠理、司理皮肤毛窍之开合、防御外在六淫之侵袭。若太阳之阳功能失调,则外邪易侵入机体,机体就要发生疾病。但由于个体的情况不同,如禀赋有厚薄、气血有虚实、年龄有老少、体质有壮衰、感邪有轻重等,因而同是太阳病又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之所以有一定的规律性,正是由于太阳经有它自己所属的经络,有它自己所属的脏腑,有它自己所在的区域,有它自己的气化功能活动。


太阳经的经络分足经和手经。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别下项,挟脊两旁,下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另支则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手太阳经则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孺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其另一支,别颊,上颂,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由此可见,太阳经络几乎网络了人体体表的绝大部分,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人体的表面,而内属于膀胱、小肠两腑,络于心和肾两脏,与少阴经构成了表里关系,其区域可谓大矣;其所属的膀胱、小肠,一是机体中重要的气化与排泄器官,一是机体中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泌别(加工)、吸收器官;其所络的。肾、心,一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人体生命动力发源地;一是全身血液运行,主司神明的“司令部”,其内在脏腑可谓至关重要矣!


再从其功能来看,太阳之气卫护机体,抵御外邪,温煦肌肤,气化水液,于肾于心都不可或缺。若一旦发生疾病,则会导致经络不通,功能障碍,膀胱气化不行,小肠泌别失司,进而影响少阴经的心、肾功能。从病变上看,起初为表证,出现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身痛、项背强急不舒,进一步发展则可形成膀胱病变,或为小腹急满,小便不利之蓄水证;或为如狂、发狂、谵语、少腹硬痛的蓄血证;还会因失治、误治而产生各种变证、逆证、坏证。误汗可致阳伤、阴虚,出现恶寒怕冷、汗漏不止,手足或身形拘急,肌体疼痛、耳聋、心悸;误下会使表邪内陷,或形成邪热下利,或形成气逆喘息,或形成腹胀、痞满,或形成寒、热结胸,甚或发生脏结的死证等。所有这些病证的出现都是在其经络、脏腑、部位、气化等功能失常后的情况下发生的,都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太阳经如此,其它五经也一样。一旦发生病变后,同样会受到本经特定的环境、条件的作用和限制,规律性地发生一系列证候与病理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与六经的实质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六经的实质决定了六经的规律性,六经的规律性决定了六经的各种病变。


综上所述,六经的实质实际上已包括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气化学说,以及病因、病位与病机学说等内容,但这绝不是各种学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内经》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张仲景在其学术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使这些学说渗透到了《伤寒论》一书,并且将它们自然而然地融汇。它已同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浑然一体,创立并成为独树一帜的“六经学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吳茱萸汤证病机分析及临床应用 老茶馆 黄煌教授临证病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