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合方解热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2012-01-04 09:31 楼主
作者:赵秀荣 李静华 赵玉堂 郭玉成 庞宗然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目的:观察合方柴胡桂枝汤与桂枝汤、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功效。方法:首先复制干酵母大鼠发热模型,给予桂枝汤、小柴胡汤及合方柴胡桂枝汤,然后测量体温,观察各自解热效果。结果: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均有解热作用,且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与桂枝汤比较无差别。结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合方中方与方间解热作用存在协同作用。

【关键词】 桂枝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解热作用

桂枝汤、小柴胡汤均是出自《伤寒杂病论》的经典方剂,由二者相和而成的柴胡桂枝汤是迄今所见最早合方之一,临床应用于多种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确切,本文主要探求柴胡桂枝汤合方是否尤于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方中方与方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藉以部分诠释产生此的机理,为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SD大鼠,180~200g,雌雄各半,合格证:scxk4-00-0012,由首都医科大学动物科学部提供。选取基础体温在36.3~38.3℃的为合格大鼠备用。

1.2 药品及试剂

1.2.1 药品:柴胡、桂枝、黄芩、人参、半夏、芍药、大枣、甘草等中药均购自承德奇滦医药公司。酵母粉:BASINGSTOKE、HAMPSHLRE、ENGLAND,批号:8370588-02。

1.2.2 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提前侵泡药物2~4h。煎煮20min,各药剂浓缩为50%。

1.3 器材及仪器:计算机数字式体温计: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提供,型号:MC-3L;注射器,灌胃针头等。

2 实验方法

2.1 复制大鼠发热模型:选取基础体温合格大鼠,每鼠背部皮下注射10%干酵母10m1/kg,致热后6h时测直肠体温,剔除温度升高<0.8℃大鼠。

2.2 分组、灌药及测体温:将上述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①桂枝汤组②小柴胡汤组③柴胡桂枝汤组④对照组,每组8只。按成人剂量分别折算大鼠剂量给药:桂枝汤组6.048g/kg/d,小柴胡汤组4.44g/kg/d,柴胡桂枝汤5.35g/kg/d,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用药后每隔1h测量体温1次,共4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室温控制在25±1℃。

2.3 数据处理:所测体温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先做方差分析,如果有差别,任意两组间做q检验。

3 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四组基础体温和致热6h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明四组间基线资料是均衡可比的。以给药后3h各组体温比较:①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三组均有解热作用。②桂枝汤、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组。③小柴胡汤与桂枝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方剂对大鼠解热作用效果比较(略)

方差分析 *p>0.05, q检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Δ P<0.05;与柴胡桂枝汤组比较◆ p<0.05

4 讨论

现今中药临床应用的辛温解表剂以桂枝汤为重,桂枝汤的研究从临床到基础研究较为普遍,而小柴胡汤的应用远不限于半表半里证,柴胡桂枝汤治疗病种已不完全是太阳、少阳并病之仲景创柴胡桂枝汤最初意旨,治疗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如治疗特殊型癫痫,也有柴胡桂枝汤治疗不寐证者,柴胡桂枝汤是否产生了抗癫痫及调节神经功能的新的作用有待认定。而治疗感冒、发热、多汗、呼吸道及耳鼻喉科病也是应用柴胡桂枝汤另一个集中点,如外感杂症之重感风寒夹虚、外感风寒误治内陷、外感风湿过汗留恋、气郁不振风寒外袭[1]、经期感冒[2]、胆囊术后发热[3]、高热惊厥复合型[4]。所以柴胡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是否增强,是相加还是协同,正是我们探讨的内容,实验表明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均有解热作用,且柴胡桂枝汤解热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从解热作用趋势亦可看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优于桂枝汤、小柴胡汤组,推断合方中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呈协同关系,这一结果为柴胡桂枝汤解热作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生机理还有待于对其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作出进一步解释。

【参考文献】

[1] 刘英峰,刘敏.柴胡桂枝汤在外感杂症中的运用[J].新中医,1997,12:44.

[2] 宁显明,朱洪民.柴胡桂枝汤治疗经期感冒68例[J].国医论坛,2000,15(6):9.

[3] 姚欣艳.柴胡桂枝汤治疗胆囊术后发热1例[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10(2):封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小儿感冒 老茶馆 中医的女性解剖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