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之“足”字考

2012-01-07 09:28 楼主
《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参阅古今历代注家的解释,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争议,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历代注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给予了不同的注释,本文就《素问》中出现的“足”字加以整理分类,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学者指正。

《经籍纂诂》:“足,益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足”字的涵义日渐丰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足”字有5种的含义:①脚;腿;②器物下部形状象腿的支撑部分;③充足,足够;④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⑤足以。

《素问》中的“足”,除了用来表示经络名称,例如: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阴等等,其余出现“足”字共209次,根据对文义的理解和历代注家对“足”字的注解,大致可分为5类:

足够、充足 例如: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五脏生成篇》)

脚 例如:“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

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例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素问·疟论篇》)

足以 例如:“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方盛衰论篇》)

存在争议之“足” 此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句中之“足”,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唐代的王冰注始,历经宋、明、清,时至今日,围绕此处“足”字的认识,始终未能统一。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认为“足”为脚之意,详细的关于本句的解释是: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见风,其变为病与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钉,肿,高粱身虚见湿,受病如持虚器受物言易得也。

唐·王冰也认为“足”即是脚,“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痱,高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既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虚,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尔。”

宋·林亿:“足”当“饶”字解。《新校正》:“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高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这里林亿释为“饶生大丁”,即多的意思,理由是“丁生之处,不常于足”。《小尔雅·广诂》曰:“饶,多也”。[1]

张介宾、张志聪、张琦等认为“足”为“多”的意思,即:“足生大丁”为“多生大丁”。清·俞樾、胡澍从校勘学角度对“足”加以考证认为:“足”为“是”之讹字。

现代高等中医院校四版教材《内经选读》将足解释为“可能”的意思。五版教材《内经讲义》遵从了胡澍之说[2],即认为“足”为“是”之讹字。

郭霭春注“足”有“能”之意[3],今人多持“足以,能够”论。

以上解释虽合文理。但笔者认为,“足”即是“脚”,王冰注不谬。随着中医文献研究与临床的结合,一些疾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的表现显示,“足”作“脚”释既符合医理又符合文理。

历代对于“足”非“脚”的解释,是在文理上避开了“足”字的定位解释,从医理而论,将“足”的含义集中在“大丁”的发病机理方面,局限在于没有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分析。中医认为,膏粱厚味容易蕴酿湿热,如若平日过食醇酒厚味、膏粱辛辣,碍胃滞脾,则食物不归正化,反而酿生湿浊,湿浊停留中焦,影响气机升降,湿浊久蕴,则化生湿热浊毒,湿热浊毒随气血流行于周身,浸淫百脉,每于关节筋络之中纠结不行,损耗气血,致使关节红肿疼痛。[4]正如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指出:“一切痛风肢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炙膊,酒肉热物熏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多。”但在临床上是否有过食膏粱肥美而致足部患病的疾病呢?众所周知,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病,即由于饮食失节,直接导致体内代谢谢紊乱,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典型者,就是脚的跖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因此,“足以、多”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这种解释与临床发病症候不相符合。如“足”作“脚”解释,膏粱厚味毕竟不是一定在“脚”上生大疔,这样就被普遍认为“足”非“脚”解释。“可能”生大疔和“能够”生大疔解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种解释虽不悖临床,却有两点不妥:一是与经义不符。因为“足生大丁”之后,紧接的是“受如持虚”,如果膏粱之变而生大疔只是偶然现象,就不可能像持虚受物那样容易;如膏粱之变只是“可能”致生大疔,这句经文就毫无临床价值,同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对于字字珠玑的中医经典之作的《内经》来说,很难让人理解。二是可能导致生疔的原因实在太多,七情六淫、疫毒劳倦无所不能,又何必独重“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经文?可见,“足”非“脚”的解释,或与临床有悖,或与经义相舛,难以立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句话既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又有严谨的逻辑关系: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身体发生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能使脚部生大疔,脚部受之,如以虚器持物那样容易。“受”的主体是脚,而不是人体,否则就与临床实际不符。[5]

面对临床,膏粱厚味致营养过剩,身体肥胖,由此导致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富贵病”的痛风,最早记载痛风的是《圣经》中《历代志下》,当时是这样描述痛风:手指脚端,红肿酷痛,骤然而至,屡犯时缓,蛀骨如蠹,久成石结,运动受限,累及脏腑,反复发病,危及生命。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颁布的痛风诊断标准: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并在一天内达到高潮;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脚的第1跖趾或及拇趾关节肿痛;血尿酸增高。[6]显然,本病的发病原因除了遗传外,与饮食失节有密切的关系:过食膏粱→痛风性关节之变→足生大丁(脚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受如持虚。这一理论告诫人们饮食膏粱厚味能影响人体的代谢谢紊乱,由于嘌呤代谢谢障碍所致,使足部发生严重损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一千年理论与当今临床如此贴切的吻合,显示《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精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对此,林绍志、刘艳老师的《“足生大丁”别议》[5]亦认为王冰之注不谬,从临床角度,将“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联系起来,亦不无道理,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内经》研究的深入,很多有争议的问题都会渐渐澄清,《内经》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将会更好地指导教学和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怀之.“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析义辨正[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138.

[2] 王琦,李炳文,邱德文,等.素问今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16.

[3]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7.

[4] 田财军,刘 莹,陈宪海.谈毒与痛风[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3):135.

[5] 林绍志,刘艳.“足生大丁”别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1):20.

[6] 孟昭亨.痛风[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22 01:27 2楼
下面再转录几家注释于下: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足,《新校正》读为‘饶’,吴为‘能’,张为‘多’。潘楫《医灯续焰》云:‘足生者,必生也。’并为是。《春秋繁露》云:‘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足字用法,正与此同。《巢源》云:‘丁疮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疼,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云:“[眉]案:足,多也,饶也。足生大丁,犹云善生大丁也。”

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云:“颐按:‘高梁’,读为‘膏粱’,亦假借字。《通评虚实论》:‘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亦如此作。王注以‘膏粱’为训诂,而不明言其假借,甚非注家体裁。‘丁’,俗本作‘疔’,考‘疔’字始见《集韵》,古只作‘丁’,此即后人膏粱无厌发痈疽之意。而王氏训‘足’为手足之‘足’,真是令人喷饭。”

《内经词典》:“足,能,能够。素3‘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吴注:‘足,能也。’”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云:“足,《内经素问校义》:‘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丁’,通疔,即疔疮。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就会使人发生疔疮。《素问吴注》:‘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吴注释足为‘能’,无据,不足取。”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足,能,多。此作状语,王注视为主语,误释为‘丁生于足’。又俞樾、胡澍作‘是’字之误。‘是生大丁’与‘乃生痤痱’为对句,语义一律,其文为忧。”

周海平等《黄帝内经大词典》:“副词,多。《素问•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2012-11-22 01:28 3楼
金栋按:足,于此是能愿动词,“足够、能够、可以”之义,与“生”构成能愿词组,即“能生大疔”。如吴昆《素问吴注》:“足,能也。”及《内经词典》等所云者,始合经旨。即长期过食膏粱厚味、肥美精细食品、油脂油膏、海鲜等富含嘌呤饮食和或饮酒,则可郁久化热,热炽皮肤肌肉,则为痈疽疔疮之患。《灵枢•痈疽》篇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正此之谓也。
2012-11-22 01:29 4楼
现有一种新说法,说王冰注“足”,非误。如“痛风病性关节炎与糖尿病足”等,目前看来也是一种流行病。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如嘌呤饮食、海鲜、膏粱厚味等,解释说:“长期过食这些膏粱厚味,美味食品,油脂油膏等富含嘌呤之饮食,可患痛风病性关节炎、糖尿病足等。”
2012-11-22 01:30 5楼
愚见:“膏粱之变,百病丛生,非独丁也,非独足也。”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喝而已”、“见餐不吃,呆也”。饮食是机体出生以后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如果要想活着,就必须吃喝。但饮食要卫生、要适量、要合理搭配,科学用餐,否则若饮食不洁,饮食不节,胡吃海造、暴饮暴食、嗜酒狂饮、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等过食膏粱厚味,则百病丛生。如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多与此有关。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腹中论》:“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

消瘅,是消渴病(糖尿病)的古病名;仆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脑中风(脑血管病)的一个症状;偏枯,即偏瘫,是半身不遂的古称;肥,即肥胖;贵人,乃富贵之人。热中、消中,指消渴病的中消证,以病机而命名,即由于过食膏粱厚味,油脂油膏,日久导致中焦胃热炽盛,可消谷而善饥多食,并兼见消津耗液而口渴多饮,或消烁肌肤而消瘦无力等症状。中医经典《内经》认为,长期过食油脂油膏、甜美饮食,可致肥胖,或导致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等。

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及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和肥胖有直接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诸多富贵病的发生率逐年在我国增高,即生活越富裕、人体越丰满、肥胖,此类疾病就增多。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脂、精细、甜美饮食,可致肥胖,和或导致高血脂、高血粘,从而形成动脉硬化,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与脑中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与糖尿病有明确的相关性。这是因为肥胖者血脂增高,可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或摄食过度造成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负荷过重,导致胰岛素抵抗等,可诱发糖尿病。而糖尿病又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所以《健康报》转引文章说“30%的人是活活吃死的,他们死于肥胖带来的一系列疾病”,此言不虚。
⬅ 《素问》词义举疑 老茶馆 名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