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

2012-01-07 09:45 楼主
代的需求——临床与文献的融会

2001年2月20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曾说:“中医药学术继承是中医药科研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认真抓好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提炼历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精华,通过归纳升华为理论,丰富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文献数据库……。”这是新世纪主管领导对我们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工作规划和具体要求。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中,由于中医药在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我国传统医学,并予积极引进。故从世界医学而言,中医药的“绿色浪潮”(指中医药以“天然草药”为主防治疾病的浪潮)遍及几大洲。有鉴于此,加强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中医药界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近数十年来,中医药文献的研究队伍不断有所扩展,整理的古籍数以千计,其中如《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等十一种经典名著,已组织有关专家予以高标准地整理、校注、译释并出版。中医文献专业也相继有了工具参考书(如《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辞典》、《中国医籍大辞典》等)书,体现了学科建设所取得积极成果。

成果的不断涌现,是和人才的培养、专业队伍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设立中医文献专业单位,但当时只限于京、沪等少数大城市,有文献馆或文献研究室,人数不过数十人。目前全国有二十多个中医文献专业单位(包括文献所、文献馆、文献研究室等),参与整理研究中医药文献的人数约有千余人。现以我所从事文献研究的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而言,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文献(包括中医文献的基础理论,医学典籍研究,出土帛书、竹简和医药文物研究等),二是中医临床(包括临床各科)文献研究,我比较偏重于这方面的研究。鉴于当前中医药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我认为在数年内组织人员编写一部《中医临床文献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与文献研究密切结合临床医学、扩大临床医师的诊疗信息量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息息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编写《中医临床文献学》一书的初步设想

过去中医学术临床界的专家们所编写的临床著作为数较多,但文献与临床医学结合与融会程度不够理想,或文献的涉猎面不广(有些著作所反映的只是一家之言,虽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临床价值,其“局限性”亦较明显),难以反映学术临床的全貌。近几年中,如能组织编写一部《中医临床文献学》,可以促使文献整理研究与临床医学的加深融会,进一步提高各科临床(包括专科、专病)的学术水平。

关于《中医临床文献学》的内容,我不成熟的看法是,首先在此书的“前言”中,应明确提出,占中医文献总数80%以上的“中医临床文献”是文献学科的主体部分,是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直接为诊疗服务的学术内涵,又是当前中医药继承与发展的学术核心。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和撰述,有利于开拓、弘扬中医药学,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学术与诊疗的水平。同时,须纲领性地提示并表述全书(包括总论、各论等内容)的框架、结构、阐明全书的编写思路与方法。

敝见认为,该书的总论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阐述什么是中医临床文献学?介绍中医临床文献的范畴与类别(如各科临床及专病著作,方书、药物著作,综合性医书,医案、医话、医论著作,诊法、治法的文献著述等),还应列述各科临床医学的发展概况等,并宜提示或归纳古今中医药文献在各临床学科中的主要贡献,如《黄帝内经》中的丰富诊疗内容,《史记》中记述扁鹊、仓公如何诊治病证的经验,我国临床医学奠基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重大贡献,华佗的医学成就,王叔和《脉经》中的脉学精华,皇甫谧高水平的针灸奠基典籍——《针灸甲乙经》,我国早期,实用性很强的方书名著——葛洪《肘后方》,以及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书。还有一些早期的临床专科著作,如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外科早期名著《刘涓子鬼遗方》,唐·蔺道人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众多的方书名著,妇、儿科代表性名著(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代表性名著(包括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等,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朱丹溪《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以及后人整理的《丹溪心法》等书),明清有代表性的医家名著如享誉世界的药物、博物学名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此期间的临床各科的分类著作亦显著增多,晚明迄于清代的温病、瘟疫著作(如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病论》、薛生白《湿热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还有晚清一些中西医汇通名著,并须针对近现代中医名家名著予以撷要阐介。再有,在“总论”撰述中,尚须从总体上联系各科古今文献,介绍我国传统医学丰富的治法,通过对上述重要医家和名著的研究,着重阐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精粹内涵和发展前景。

《中医临床文献学》的“各论”,主要介绍临床各科的医学论著,但先宜泛论我国历代丰富多彩、不同学术临床流派的诊疗学术经验,提示其中的重要内涵,并须将继承与发展的脉络理清楚,专论尤宜突出重点。各论的重点是介绍各科临床名著。在临床名著的分类方面,主要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至于临床文献的类别,初步考虑分为以下12类。1.诊法专著;2.伤寒温病专著;3.内科杂病专著;4.妇产科专著;5.儿科专著;6.外科骨伤科专著;7.五官科专著;8.专病论治;9.针灸推拿专著;10.医案医话医论专著;11.本草专著;12.方书专著。

各类书的选书标准,主要掌握须选取学术临床价值高、影响较为深广的名著,至于选书的多少,则根据各类图书具体情况而定。举例而言,我们所列的妇产科专著,可介绍5~6种代表性名著,再介绍其他名著约20种左右,其中代表性名著约写1000~2000字左右即可,其他名著写300~600字左右。

撰述上述各类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名著,须与其他辞书或著作中相同辞目的写法有些不同,这里所说的“不同”,是《中医临床文献学》更应突出所撰介医籍的诊疗内容的特色,或突出原著名家独到的学术临床经验及其在诊治中一些代表性名方。我不成熟的看法是,有些类别的名著,可相对介绍得多一些(如各科临床医著、方书、医案医话类等)。我初步估计,此书的编成约须40~50万字,由于医学文献与临床的融会、结合,其参阅性和学术临床价值,一定会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对精虚体弱房事过度的食补偏方 老茶馆 《敦煌中医药全书》校理拾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