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经穴与脊神经关系的解剖观察

2012-01-07 09:53 楼主
临床上针刺人体的穴位后,在人体各部位、各系统产生反应;针刺人体的不同部位,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已被医学界肯定,如针刺胃俞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神道、心俞对心脏活动有作用等等。这种特殊的反应和影响是怎样产生和引起的[1]。笔者在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部通过对背部经穴的解剖学观察,进行一些探索。

方法

沿背部正中线切开,自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切开皮肤,去除皮下脂肪组织,观察脊髓神经后支在背部脊柱两旁的起始部位,进而分离神经与周围的组织,尽量做到不损坏皮神经的各个分枝,观察皮神经的分布和走向。

观察和结果

解剖学上,腰背部皮神经起于脊髓神经的后枝,脊髓神经后支全部是通过肌层到达背部皮下,变成腰背部皮神经,腰背部皮神经在皮下起始部都在脊柱的两侧。但是皮神经起始部在脊柱两侧排列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一枝皮神经的起始部,不在从上至下一条平行于督脉的直线上。每一枝皮神经的走向和分布也不一样。

皮神经出肌层到腰背部皮下的位置都是胸腰椎脊柱的两侧。皮神经的分布在胸椎部位最长却分支多,越向腰椎就越短。从解剖上显示有斜方肌部位,也就是第4胸椎至第11胸椎皮神经的起始部位最靠近脊柱。我们又了解到皮神经是由脊柱的两旁向外侧分布的,上胸椎部位接近水平方向向外分布,越向腰椎就越向下倾斜,到第2腰椎的位置时已是45度左右[2]。

讨论

1.以上结果在解剖学上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发现,但对针灸师是否会有一个提示,我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患者脊柱两旁的体表部位出现疼痛和比较特异的压痛(这里暂叫作过敏点),这种过敏点出现在脊柱两旁的部位,就在第3胸椎到第1腰椎左右的范围里最多,这与皮神经在这部位为起始部的解剖学特点上是一致的。故内脏疾病在腰部出现的疼痛点(过敏点)与背部相比较要少和模糊。就象心绞痛的患者,经常可以在第4~6胸椎的脊柱两旁找到较敏感的刺痛反应点。慢性肾炎出现的腰痛都为边界模糊不清的钝痛为主。以上的临床现象笔者认为与皮神经的起始点和分布有直接关系。

2.从腰背部皮神经在胸椎部位的起始点,比较靠近脊柱这个解剖学上的根据,加之胸椎脊柱两侧经常出现疾病过敏反应点的临床现象。我们有理由考虑到第3胸椎到第1腰椎部位华佗夹脊在同一平线的膀胱经穴位中,具有更高的反应病痛和治疗意义(膀胱经同一平线的穴位,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效)。

3.当我们按照穴位的功效选取膀胱经第二侧线穴位时,如果效果不理想,是否可以在下1椎正中线旁开的同一部位选取穴位,从而获取针刺效果。

典型病例

女,60岁,有胃脘痛病史50余年,1993年11月胃镜检查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体息肉样增生、窦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1998年12月再次胃镜检查,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腺瘤性息肉、伴肠腺化生。

2000年4月,胃脘痛症状加剧来诊,伴随症状为形体消瘦、纳差,特别是二餐间胃脘不舒,时时胀痛难忍,遇寒、烦躁则剧,大便不爽5日一更。因担心癌变精神紧张,负担较重。脉沉细,苔腻。背部检查在第10、11胸椎脊柱两旁压痛明显,脊柱在第11胸椎部位向后方弯曲,压痛部位可能触及肌腱条索状物。笔者以压痛为主,配合压痛上下的华佗夹脊穴针刺(即第9胸椎、第1腰椎部位)。每次在背部选用6~8穴,并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和胃安神为原则,取头维、中脘、梁门、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便秘时则加支沟、承山,以3个月为1疗程。经过6个月的治疗,患者二餐间不舒的主症已消失,体重增加4公斤。特别是2000年11月作胃镜检查,胃体部息肉消失,精神状态较前大为改善。

背部穴位排列的推想

我们的先人在为穴位命名和排列过程中,不是以解剖学作基础的,而是以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总结,再结合阴阳五行理论作理论体系而完成的,膀胱经的同一平线都以同样功效的穴位命名和排列的,如:肺俞-魄户、胃俞-胃仓、脾俞-意舍、肾俞-志室。如果不具备相同或相似的治疗功能,其与之定穴原理相背。

从皮神经解剖的结果分析,腰部皮神经分布与水平线已成很大的角度,同一平线二个穴位不可能在同一根皮神经分布范围之内。古人可能根据针刺反应和结果的差异,而没有排列经穴。

再作进一步的考察。穴位的位置并不是用尺就能完全正确的测定的,为此,古人创立了同身寸的测定法,这是比较科学和客观的,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如手足大小和身体的比例是有变化的,所以说同身寸也不是绝对的。

按照疾病的反应和治疗结果排列的穴位,上下左右变化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如果在第8胸椎一平线上安排一组穴位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3],但这样把每个位置完全塞满,变化就没有余地反而僵化了,取穴时正确性反而不高。

根据广大针灸师的临床经验,同样的治疗作用在上一椎和下一椎上取得是完全有可能的。古人是以临床的经验作为理论基础的,空出一椎的穴位命名,使上焦和中焦有了界限,穴位更有变化力,正确性也有了提高。这样空出第8胸椎一平线的穴位在解剖学上有其合理性。

以上仅仅是笔者对腰背部皮神经与穴位之间的关系作的一点观察,穴位应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全身各系统的综合。单从一点去论述,自然是很片面的,但笔者认为把观察到一点有趣的结果一吐为快,以让同仁们指正。

参考文献

[1]丰田胜良.上肢和同边位置的经络,经穴的人体构成要素在肉眼解剖上的研究.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杂志,1998,(4012):499.

[2]金子丑之助.日本人体解剖学.第3卷.南山堂,1992:480.

[3]泽田流闻.针灸真髓.医道日本社,昭和37年:294.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治疗急性前列腺炎3大中药方剂 老茶馆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方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