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三十一)--商振德教授

2012-01-17 09:44 楼主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实际上中医所讲的“气”包括三种物质:一是人体呼吸系统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过程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在生理活动过程中通过化学能转变产生的生物电能,这种生物电能可以以静止的形式储存在组织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等分子中,也可以以运动形式在全身器官、组织和细胞间传递,生物电能在体内的循环传导路径,人体经络系统;三是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内,在消化系统内进行消化、吸收过程最后入血的各种营养物质。
一,
氧气和二氧化碳
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新陈代谢谢所需的氧,排出代谢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血液中98.5%的O2 是以化学形式结合,即HbO2。Hb是红细胞内的色蛋白,成为有效的运O2工具,也参与CO2的运输。血中CO2运输95%是以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为主的运输形式。 O2 与Hb结合是反应快,可逆,不需要酶的催化,受P O2 影响。当血液流经PO2 高的肺部时,Hb与O2 结合,形成HbO2 ;当血液流经PO2 低的组织时,HbO2 迅速解离,释放O2 成为去氧的Hb。HbO2 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当血液中的去氧Hb含量达到5g/100ml以上时,皮肤、粘膜呈浅蓝色,这种现象称为紫绀。
人体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以上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人体完成O2 和CO2 的交换,将O2 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再将组织细胞代谢谢产生的CO2 排出体外。
二,
通过消化道所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及大部分消化液即可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这一过程称为吸收。在口腔内没有营养物质的吸收。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差,因为胃粘膜没绒毛,且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吸收水和无机盐。小肠有许多吸收的有利条件:一是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成可吸收的物质。二是小肠内吸收面积大。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绒毛的上皮细胞有许多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大600倍,达到200~250m2 。三是小肠绒毛的特殊结构有利于吸收。绒毛内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小肠绒毛的节律性收缩与摆动,可以促进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四是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能够充分吸收。
小肠吸收主要途径有跨细胞和细胞旁两种:跨细胞途径是肠腔内物质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顶端膜进入细胞,再通过基地侧膜进入细胞外间隙,最后进入血液或淋巴。细胞旁途径是肠腔内物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血液。通常小肠每日吸收数百克糖、100g或更多脂肪、50~100g氨基酸、50~100g各种离子和7~8L水。但小肠的吸收潜力远比以上数值大,每日能吸收多至几千克糖、500g脂肪、500~700g蛋白质、20L甚至更多水。
食物中的糖类一般分解成单糖被吸收,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是通过同向转运机制吸收。在绒毛上皮细胞基底膜上有钠离子泵,不断的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泵入细胞间,再进入血液,维持细胞内低的钠离子浓度;在顶端膜上有钠离子葡萄糖和钠离子半乳糖通向转运体,分别与钠离子葡萄糖和钠离子半乳糖结合,钠离子依靠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差进入细胞,释放出的生物电能将葡萄糖和半乳糖转运入细胞,然后在基底膜侧模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血液。
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包括二肽、三肽以及氨基酸的吸收与葡萄糖、半乳糖类似,即通过继发性主动运转而被吸收。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顶端膜上,有多种钠离子氨基酸和钠离子肽通向转运体,它们分别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与亚氨基酸,以及二肽、三肽进入细胞。进入细胞的氨基酸及二肽、三肽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细胞间,然后进入血液。
食物中的脂类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等,以混合微胶粒的形式存在于肠腔内。混合微胶粒通过覆盖在小肠纹状缘表面的非流动水层到达微绒毛,释放出其内的脂类消化产物。脂类消化产物顺浓度梯度扩散入细胞,胆盐则留在肠腔内,形成新的混合微胶粒,反复运转脂类消化产物,最后在回肠被吸收。在小肠上皮内,脂类消化产物在内质网内再发生酯化,形成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及卵磷脂。然后它们与上皮细胞合成的脱辅基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在高尔基复合体内包装成分泌颗粒,然后迁移到基底侧模,通过出胞过程进入绒毛内的乳糜管。
成人每天约摄入2L水,分泌7L消化液,因此消化道每天吸收约9L水,其中空场5~6L,回肠吸收2L,结肠吸收400ml~1000ml 十二指肠经吸收水很少。水是通过渗透方式被吸收的,即由于肠内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吸收 ,造成肠内容物低渗,从而促进水从肠腔经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转入血液。另一方面,水也能从血浆转运到肠腔,例如当胃排出大量高渗溶液入十二指肠时,水从肠壁渗入到肠腔,使食糜很快变成等渗。
小肠每天吸收25~30g钠,约等于体内总钠量的1/7;其中5~8g是摄入,其余是消化液中的钠。因此,一旦肠分泌的钠大量丢失,例如严重腹泻,体内储存钠在几小时内可以降到很低甚至威胁生命。钠是主动吸收的,即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上钠、钾离子泵的活动所造成的细胞内低钠浓度,促进肠腔内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氯离子除了一部分与钠离子同向转运被吸收外,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而被吸收。由于钠离子的吸收,造成肠腔内带负电位,而肠上皮细胞内为正电位,于是氯离子可以顺电位差进入细胞。在小肠上段的胰液及胆汁中含有大量碳酸氢根离子,其吸收是与氢离子交换形式进行的,即通过钠—氢离子交换进入肠腔内的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再解离为水和二氧化碳。水留在肠内,二氧化碳通过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最后从肺呼出。
铁的吸收量有限,人每日吸收铁约1mg,仅为每日摄入膳食的5%。胃酸、维生素C等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较容易被吸收,并且是铁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场被吸收。
食物中摄入的钙,30%~80%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状况,需要多吸收多,需要少吸收少。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葡萄糖可以刺激钙的吸收,而脂肪、草酸盐、磷酸盐等可以与钙形成不容性复合物而抑制钙的吸收。酸性环境可增加钙的吸收,碱性环境降低钙的吸收。钙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膜钙通道顺电化学梯度进入细胞,然后与胞质中的钙结合蛋白结合,再通过基底侧模钙泵释放到细胞外间隙,还可以出胞形式释放。
大多数维生素在小肠上段吸收,但维生素B12 在回肠吸收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依赖于钠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饮食中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相同。 每日约有1000~1500ml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其中水和电解质大部分被吸收,只有100ml左右的液体和1~5mmol钠和氯离子随便排出。如果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延长,几乎所有水都被吸收,形成坚硬的粪便。大肠粘膜具有高度主动吸收钠的能力,钠的主动吸收导致氯离子的被动同向转运。由于钠和氯离子的吸收,又可导致水的渗透性吸收增加。大肠吸收氯离子时,通过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逆向转运,伴有碳酸氢根离子的分泌,碳酸氢根离子可中和结肠内细菌产生的酸性产物。严重腹泻时,由于碳酸氢根离子的丢失,导致血浆酸性增加。大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每日可吸收5~8L水和电解质溶液。当从回肠进入大肠的液体和大肠分泌的液体超过此数量,超出部分便从粪便排出,形成腹泻。
人体通过以上吸收过程,将吸收的各种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谢,这些物质就是中医所讲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谢的物质基础。
三,
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生物电能
通过前面讲到的气体交换过程和消化吸收过程将氧气和各种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及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谢,除了维持它们的组织结构正常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能量供给、能量支持、能量转化及能量传导。例如,人体内物质进行生物氧化过程,即将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产生化学能ATP的过程,所产生的化学能ATP是体内主要供能的高能化合物。组织细胞内约60%的化学能ATP用于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约40%的化学能ATP用于生物电能的产生。产生的生物电能,一是维持组织细胞膜的膜电位,使细胞膜电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二是将生物电能通过膜电容放电形式释放到细胞外基质和全身结缔组织中,储存于胶原纤维和蛋白聚糖等分子上,其中的储存量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即要有上、下限)。三是组织细胞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所放出的生物电能充斥到细胞外基质和结缔组织中后,打破原有生物电平衡,出现了生物电能在体内的运行。人体内各脏腑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不同,像心、肺、肝、脑及骨骼肌等新陈代谢谢活跃的器官,生成的生物电能就多;像胃、大肠、小肠、胆、膀胱等中空性器官产生的生物电能就少。产生生物电能多的器官要向生物电能少的器官传递,共同调节人体生物电平衡。即使同一系统内的脏器之间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也有差异,也需要它们之间的传递,共同协调它们之间的生物电平衡。例如消化系统中的肝、脾胃、小肠等之间的生物电能产生是有差异的,在进行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生物电能多的肝脏要向脾胃等脏器传递、供给及能量支持,才能使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协调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中医所讲的很多脾胃、肝等病理现象。但是并不一定出现西医器质性病理变化,因为生物电平衡打乱引起的中医所讲的病理变化(脾虚、脾胃不和等)要先于西医所讲的器质性病理改变,中医所讲的病理改变要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所以此时去中医和西医医院看病很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中医说有病,这个虚那个亢,这个不和那个失调等等;而到了西医通过个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检查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出现,这个化验指标正常,那个一起检查没有问题等等,最后得出结论是没病。为什麽会这样,就是由于中所讲的病理现象是西医所讲器质性病变 的病前现象,就像癌前病变一样。这是中医优于西医的地方。中医能够在组织器官出现器质性病变前就发现其不正常,在这一阶段通过中医治疗可以避免器质性改变的发生,但如果已经出现了器质性病变时,中医治疗的作用就远远不如西医治疗效果好。因为西医治疗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中医是间接调治,用增加病变组织器官的正气对抗邪气的方法去治疗。在没有出现器质性改变时有效,一旦出现器质性变化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说此时正气已打不过邪气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三十)--商振德教授 老茶馆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三十二)--商振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