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治疗十大要点

2012-01-18 09:57 楼主
① 辨证施治不可缺
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前把“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证候),应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归纳,从而认识病变的部位、性质、发展的趋势,以及体质的强弱等,这仅是辨证的第一步,八纲辨证。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凡属外感热病疾患,即可运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方法,若属内伤性的各种疾患(包括内、妇、儿等科的杂病),则可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这是辨证的第二步。中医在辨证时所辩出来的“证”并不等于西医所诊断出来的病,例如西医诊断出来的肺结核,在中医可辨出的证是肺阴虚或肝肾阴虚,或气血两亏。但是由于中西医在认识疾病的方法上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因此所得出的概念也就不同。因此在临床运用中以中西医结合,先用西医的辨病方法,做出明确诊断,然后再用中医的辨证分型,抓住同一疾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据辨证论治。通过上述各种方法,即可得出明确的辨证结果,然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前最主要的一个诊断环节。
施治:“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整体观念在诊断上的具体运用。它是从病人整体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反应,在抓住主证(即主要矛盾)的同时,既重视引起这一主证的病因,又注意疾病发展的阶段性;既重视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又注意患者体质、年龄等的差异性。通过四诊全面地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折,得出“辨证”依据,(如‘风热犯肺’证,‘肝肾阴虚’证等)的概念,然后针对不同证候进行施治,而选用适当腧穴进行埋线治疗。作为一名埋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应用中,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以针灸学、经络学说为指导,以辨证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施治,埋线治疗操作才能更好实施补泻。临床应用中,可应用五输穴与五行相结合,利用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治疗法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呼吸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可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迎随补泻等;<<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苑陈则除之,邪性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临床辨证确定取穴处方进行施治,埋线时实施操作手法,进行补泻,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等治疗法则。
② 熟悉经络与经穴
熟悉经络循行路线与经络起止点、掌握经穴、奇穴、夹脊穴、特定穴:“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交会穴、俞与募穴、八会穴”在人体的具体部位,熟悉解剖穴位与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掌握穴位在脏腑器官组织中所起到的治疗作用,全面了解经络穴位的循行路线,熟悉掌握经络穴位的功能与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有利于诊断、取穴配方、治疗、补泻操作手法等。例如患病部位在胃脘部,有胀满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桭、泛酸嗳气、消瘦乏力等,诊断属脾胃虚弱,祖国医学属“胃脘痛”,现代医学慢性“胃炎”,取穴:如取俞穴胃俞虚症由脾俞透胃俞,取任脉中脘虚症由建里透中脘,取胃经梁门虚症由承满透梁门,如实证用泻法,进针方向逆行进针透穴。熟悉经络的循行路线,明确穴位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对针灸、埋线等外治疗法,起到重要的临床治疗作用。
③ 掌握应用夹脊穴
夹脊穴是指人体颈、胸、腰、骶,椎体周围神经系统最丰富的部位,以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12对,脊髓神经31对,直接通过颈、胸、腰、骶椎周围遍及躯干全身与内脏神经周围部分器官组织部位,沟通内脏器官,全身四肢百骨,保持完整统一性整体。夹脊穴与背部膀胱经十二脏腑俞穴接近,与脏腑、器官、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中的一切器官和组织,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下,发挥其生理活动机能,维持器官和组织生命活动力,经治疗作用于 夹脊穴,通过神经的反射,其反射是机体内外各种因子引起,中枢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直到中枢,经过中枢的联系,将良性信息直达所受引响的器官或组织部位,恢复脏器正常生理活动机能。熟悉颈、胸、腰、骶椎神经脊髓节段,掌握节段神经系统与脏器组织的关系,通过 夹脊穴治疗作用于神经中枢,激发神经感受器,神经反射良性信息效应,维护脏器组织正常生理活动功能,保持阴阳平衡,达到保持完整统一性整体。
④ 操作技巧与透穴
埋线操作技术直接关系到操作的安全性及治疗疾病的疗效,因此要熟练操作技术,掌握操技巧,我13年的埋线临床操作中,没有一次因操作而出现医疗事故,在临床应中根据患者病症、体质强弱、身体胖瘦、病患部位、眼部穴位、内脏器官上穴位,确定进针方向、进针角度、埋线深浅、避开动静脉及脏器,进行灵活巧妙的操作进针。
透穴是祖国针灸医学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种操作手法,来达到增强疗效的治疗目的,埋线疗法用透穴操作手法,疗效更为突出,临床透穴埋线以长效针感激发经络穴位,治疗脏与腑阴与阳两经相关病变,如感冒发热、鼻涕、咳嗽、咽喉痛等,如取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透刺太阴肺经的鱼际穴,两经属脏腑阴阳表里关系、两穴都有治疗共同奌,如发热、鼻涕、咳嗽、咽喉痛等外感症状通过合谷透鱼际、曲池透尺泽等都能起到相同的治疗作用;用夹脊穴、经穴作透刺,增强疏通经气,活跃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理阴阳平衡,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脏腑器官组织疾病得到很快改善或治愈。
⑤ 合理应用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穴位中有一部分特定穴,是根据穴位的特殊性质而定的。如肘膝关节以下有井、荥、输、经、合、原、络、郄穴;躯干有脏腑俞、募及各经交会穴,八会穴等。
五输穴是人体十二经气出入部位,五输穴指井、荥、输、经、合穴;井穴是经气发源之地,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汇合经气深大至合穴。临床取五输穴结合五行生克进行补泻,具有特殊的临床疗效;八会穴根据临床辨证应用,如气病会膻中,血病取隔俞,骨病取大杼,筋病取阳陵泉,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等;临床应用如气管疾患、气逆、喛气等取膻中等;如胃溃疡出血、贫血、子宫出血等取膈俞等;如颈椎、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等取大杼等;如坐骨神经痛等取阳陵泉等;临床应用中,辨证取穴配穴,灵活应用特定穴,治疗上走捷径,达到疏通经气,畅通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改善脏器功能紊乱,临床疗效更为独特。
⑥ 阴阳五行用心德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以解释人体经络、脏腑生理、病理临床诊断、处方、治疗的一种说理工具。自然现象阴阳学说,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事物的变化都具有对立和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祖国医学运用阴阳的对立属性来说明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如经络来说,有六阴经,六阳经;脏腑来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每个脏器来说,功能为阳,器质为阴等。阴阳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物质与机能之间,必须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阳气偏盛,就会产生“热”的证候,阴气偏盛就会出现“寒”的证候。
在病理过程中,阴阳的偏盛偏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而出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现象。因此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于人体经络、脏腑生理、病理、诊断、辨证、处方、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五行学说讲的是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元素。叙述它们之间相互资生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的相互关系是各自按相生、相克(或相胜)进行固定次序的循环运动。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胜或过弱,又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相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是过度的“相克”;“相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又叫“反克”。五行在祖国医学上的具体应用,五行与人体五脏,在相生中的次序是:肝(木)生心(火)、心生脾(土)、脾生肺(金)、肺生肾(水)、肾生肝(木)。任何一脏都有生我,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脏,我生者为“子”脏。祖国医学临床应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在相克中的次序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任何一脏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如脾(土)生肺(金),临床上若患有肺气不足,而用补益脾气的方法而取得疗法,即所谓“培土生金”法。如肾(水)生肝(木),临床上确有因肾阴亏虚而引起肝阳上亢,即所谓“水不涵木”的现象。在相克方面,临床上确有由于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消化机能,即所谓“木乘脾土”的现象。
五行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于人体经脉,如特定穴中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穴。这些特定穴大都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至腕(踝)指、(趾)之间。阴经: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阳经:井属金、荥属水、输属木、经属火、合属土。井穴多位于四肢末梢爪甲侧,为经气发源之地;荥穴位于指(趾)掌(跖)部,经气稍大;输穴多位于腕、踝关节处,经气旺盛,为经气转输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臂、胫部,经气流注稍长;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汇合经气深大;因此各脏腑经络有病,都可取五输穴。在针灸、埋线治疗,五行与五输穴相配合,利用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根据病症“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等中医治疗法则,去指导五输穴的选取穴位与配方。例如肝之实证:肝经井穴属(木)生(火)取荥穴行间泻其子;如肝之虚证:肝经井属(木)合属(水)生(木)取曲泉补其母;例如胃病实证:胃经井属(金)生(水)取荥内庭泻其子;如胃之虚证:胃经井属(金)合属(土)生(金)取足三里补其母;熟悉应用阴阳与五行,在针灸,埋线临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⑦ 选针用线有秘诀
临床根据症状,按取穴部位,进行选针用线,什么穴位用什么型号针线,埋线法的最大特点,是灵活选针用线。自埋线疗法问世以来,埋线治疗的操作方法及工具完全不规范不统一,如注线法,割埋法,切埋法,扎埋法,穿线法,植线法,6种方法,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手法,但在临床操作中,有各种不同的弊病,如操作不方便,有五种埋线工具很受穴位限制,很多有效的穴位无法操作,而且治疗操作刺激量过大,患者痛苦更大,如头部、眼部、颈部、四肢部井、荥、输穴,属特殊部位,其它埋线工具因操作受限制,沒法对这些有效穴埋线,而导致疗效不佳,但只有注线针才能对各个部位做到安全操作,达到治疗效果。我在临床实践中,对各种埋线治疗方法,各种埋线操作工具,在临床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总结规纳;临床最有适用性,操作简单方便,对全身各部穴位能安全操作,容易学习掌握,临床疗效最高,称之为注线法,埋线工具 “注线针”。其中12号注线针最为常用,成人全身从头到脚各个部位穴位均可以应用;9号注线针多用于儿童,或成人头部、面部、四肢指、趾、掌肌肉少的部位,也可以用于对穴位严重敏感的成人,作全身各部穴位;16号注线针主要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哮喘:取穴定喘、膻中、丰隆,胃病:取中脘、胃俞、足三里,这些穴位均可以用16号针,用3号羊肠线,增强长效针感刺激量,来达到治疗目的;7号注线针主要甪于眼部、面部、耳部穴位,如眼疾取睛明、承泣、球后、内外明穴,应该用7号针配04号线,操作时线埋入眼底既安全又显疗效。埋线法用线特点,用线粗细长短是治疗疾病获取疗效的关建。
灵活应用羊肠线,熟悉羊肠线型号有(1、2、3、4、5号为最粗线;0、0/1、0/2、0/3、0/4、0/5号为最细线)临床最为常用的是1号、2号、3号0号、0/2、号线,根据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身体胖瘦,不同的穴位,用线的粗细长短不同。如顽固性偏头痛,埋线治疗,取穴三阳络为主穴,用3号羊肠线,用线3厘米长,埋入穴位达到长效强刺激,提高疗效;四肢五输穴的经、合穴,如足三里、三阴交、三阳络用1号、2、O号线,长度不能超过3厘米长;如脾胃虚弱胃痛,取穴胄俞、中脘、足三里,埋线法的特点,是多用透穴,如胃俞穴根据病情轻重,身体肥瘦,胖形身体可用2号线,疲形身体可用1号线,但用线长度要4厘米长由胄俞透脾俞或脾俞透胃俞,由于脾胃属脏腑表里关系,用透穴能起到脾胃同治的作用;如脚掌趾周围穴位肌肉少,可用0号线,眼部及周围穴位可用O、02、03、04号线,用线长度在0.5一2.5厘米内,以安全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⑧直刺斜刺定方向
根据临床辨证取穴部位,确定进针角度,直刺90度,斜刺45度,横刺15度,例如天突,选择进针方向,达到安全操作进针,应在水突穴前0.5寸向下横刺,进针要直,不能偏左偏右,否则刺伤肺尖,埋线要深要到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头面部用横刺,背部、腹部用斜刺,四肢部肌肉丰满部用直刺,如:背部肺俞、厥阴俞,应斜刺进针,直刺进针很容易刺伤肺导致气胸;如:鹰窗穴、步廊穴、神封穴下是心脏部位,应斜刺进针,直刺进针会误伤心脏;如:肾俞、志室直刺进针容易刺伤肾脏,导致肾出血;如:上腹部期门、日月直刺进针容易刺伤肝脏,导致肝出血等;如:腹部应该斜刺,而用横刺埋线达不到深度,羊肠线埋在脂肪层不容易吸收,会直接影响疗效;临床根据症状寒热虚实,操作手法,以进针方向进行补泻,顺经操作埋线为补,逆者操作埋线为泻等,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⑨ 埋线深浅突疗效
埋线深浅直接关系治疗效果,埋线最佳部位是肌肉层、脊椎周围穴位是神经、血管最密集丰富的部位,埋线直接刺激穴位,激发神经、血管,疗效最佳;如头部穴位百会用线2.5厘米长由后顶前横刺进针,针身贴近顶骨,线埋在顶骨上,效果最佳;夹脊穴埋线一定要深,用线大多是4厘米长,斜刺进针多透穴,线埋在横突骨上,操作进针要缓慢,不要用力猛刺,沒有危险,靠近神经根部,激发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效果最佳;背部、腹部、其它部位斜刺进针埋线在肌肉层,促进刺激量,加强血液循环,容易被吸收,疗效较好;临床辨证脏病或腑病,取有四肢部位的穴位,埋线操作时脏病线要深埋,腑病埋线要略浅,但线头不能露出皮肤,腹部埋线不能横刺进针,要斜刺进针线肌肉层,线不要埋在脂肪层,线埋在脂肪层,沒有刺激量,也就针感不强,而且不容易吸收,但疗效就更差。因此埋线深浅是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关键。
⑩ 辅助治疗可重要
在临床应用中为了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候,配合适当的辅助治疗,以安全快捷提高疗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患重感冒:外感风热,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咽喉肿痛。以埋线治疗为主,配合辅助疗法,刺络柭罐法,取穴:大椎、肺俞与风门,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分别在大椎、肺俞与风门,快速点刺几针,大椎柭罐取血3一4毫升,肺俞与风门两穴柭一罐取血2毫升左右。同时作埋线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透风门、太阳、天突、左合谷透鱼际、右外关透内关等穴,操作:用9号注线针,0号羊肠线,这里主要介绍辅助疗法,在大椎刺络柭罐,放血,大椎督脉经,主宰一身之阳气,通过刺络柭罐放血,以疏风解表,除湿?热,升阳益气,调和营卫,活血祛瘀,疏通经气,平衡阴阳;肺俞与风门,通过刺络柭罐放血,将风寒、湿、热、瘀之邪顺血而柭出体外,以宣通肺气,疏散风热,调理营卫之气,来辅助埋线治疗,提高疗效,近快痊愈。因此在埋线疗法临床应用中,配合辅助疗法有着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效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疣的针灸疗法及单方验方治疗概述 老茶馆 天灸的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