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师妹何沂谈中医现状

2012-02-05 12:15 楼主
这是2010年我与师妹何沂短信探讨全国名老中医的王某学术时,对她回复短信的整理,我想对于热爱中医的学子一定会有帮助故写出共享,因为大部分是恩师对她学习中医的指导。

“父亲推崇的是理明术高的医生,古有仲景,他最钦佩的恩师姜春华也是明理后经验丰富的,他自己也走的是这条路,他说自古医生分两派,理论派不实践那是赵括,经验派不明理哪是医工。大医不当如此。王某先生经验丰富,医理明否,这个真不知道呀!中医有很多理好像与临床无关,但我们要清楚是你不懂道,还是哪理就没用,可以说王某我不了解其人,不敢妄语!但现存的名医们有几个是明医?只顾消症状疗效刚开始好,但考虑长久疗效好的医生已是不得了。有几人敢说懂《内经》《伤寒论》?连读都没读几遍,字义都没你弄清楚的人却说古人的东西过时,脱离临床,真是太可叹了!我爸到50多岁时看过翻译过十几遍才在日记里写下“入门了”。

“我爸爸让我跟他学,也不让我跟他学,让我跟他学怎么学《内经》《伤寒论》的理,不让我学他看病的理,他说这样才能有出息,大凡名医之后难见名医,就是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爸爸不希望我这样,希望张雷师兄也能下苦工,咱们从最源头学起”!!

其实恩师说“不让跟他学看病的理”是经典的研究学习为主,临床抄方为次,经典理论犹如盖房子的基础,临床方子的学习是在这个理基础上进阶的,也可以说前者为道的层次,后者为术的层次,术永远以道作为理论指导。在北京学习时,有一次恩师说过你观察“补气的药与补血的药质地有何区别?是不补气药质地发松,补血药质地发紧。”大枣、党参、黄芪都是补气药,质地发松,地黄何首乌枸杞子都是质地发紧,这叫紧阴松阳。质地发紧坚硬多为阴性药,质地松的药多为阳性药。所以《内经》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恩师说人参是补阴的,根据是《神农本草经》人参“补五脏,安精神”。五脏为阴,故为补阴的,我想人参有抗疲劳效果也是通过养体而用自强所致。


注:师妹何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研究生毕业,现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工作。

壬辰年2月4日 立春 张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05 12:24 2楼
执一而偏,医之失也。
2012-02-05 13:25 3楼
刘军 说:
执一而偏,医之失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2012-02-05 14:19 4楼
张雷中医 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赞同 各家学说,偏者甚多,其用未必就如其说之偏。用时还是什么好用用什么。著书立说却何其偏也。
2012-02-05 14:34 5楼
学医贵在明理,理精方能艺熟。
2012-02-05 20:30 6楼
一开始谁都不是大家,不要求全责备万丈高楼从地起,不要好高骛远,还是踏踏实实做吧,然后总结,提高
2012-02-06 08:15 7楼
论坛有位金谷子
发的帖让人‘晕’的时候多
后来读的多了
才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多临证的实案,难见方药,难见‘辨证’,但有个共同的特色就是证明《内》《难》《伤寒》所言非虚,当信而无疑..
大概跟楼主的主题思想一样吧
2012-02-06 08:24 8楼
技可一时,术可一世百世流传千古

现在中医,能得中医之‘术’成就‘上工’当然最好,只是没有‘下工’‘中工’的人才基础做底,又哪来的塔尖的‘上工’?

退而求其次,先踏实的先持一技之长也好---现实现状的无奈
2012-02-06 11:34 9楼
孙洪彪 说:
技可一时,术可一世百世流传千古

现在中医,能得中医之‘术’成就‘上工’当然最好,只是没有‘下工’‘

内经对上中下工有明确标准的。(尺肤色脉)“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从这里来看,掌握的技术多少,疗效高低是关键,古人评职称有量化的标准,可执行,容易保证公平。
2012-02-06 11:45 10楼
刘军 说:
赞同 各家学说,偏者甚多,其用未必就如其说之偏。用时还是什么好用用什么。著书立说却何其偏也。

呵呵,那个应该是在于突出自己的特色。
每位医生都希望把自己最得意的方子和经验,写出来。
2012-02-06 13:55 11楼
董兴辉 说:
呵呵,那个应该是在于突出自己的特色。
每位医生都希望把自己最得意的方子和经验,写出来。

说的也是,不过容易引导人走偏。
⬅ 使用电针我的一点感受 老茶馆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