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福建的中医期刊

2012-02-10 16:45 楼主
来源:互联网

民国时期,中医倍受歧视,国民党政府曾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中医的发展,祖国医学受到严重摧残。这个时期,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为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政府当局企图扼杀中医的重重阻力奋力抗争,不但坚持兴办中医学校和成立中医学术团体,而且通过创办中医期刊杂志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中医的影响。30年代,福建先后出现10余种中医期刊杂志,这些杂志,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为传播中医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和联合广大中医界人士方面,都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民国时期福建中医期刊概述
福建中医界创办中医期刊杂志,较之粤省和江浙地区为迟,20年代以前,福建省尚无自办的中医杂志。自30年代起,在全国中医界求生存、求发展潮流的影响下,福建先后出现10余种中医期刊。如1932年11月福州陈寿亚、陈世金创办《国医药旬刊》,1933年5月福清俞慎初创办《现代医药》,这两种中医期刊均较早。1933年8月福建省国医分馆主办不定期刊物《国医公报》,由副馆长蔡人奇任主编,内容有中央国医馆和省分馆的法令、公牍,以及学术讨论、实验等,反映当时省内外中医药界的动态。该刊仅出3期。
1934年7月5日,厦门吴瑞甫主编《国医旬刊》,此杂志是既知厦门地区最早的中医期刊。嗣后,1934年8月梁长荣主办的《晨光国医杂志》、1935年 3月孙慕真主办的《醒亚医报》、1935年7月孙崧樵主编《鹭声医药杂志》、1935年7月林志生主编的《神州国医月报》等相继问世,仅在1934至 1935年间,厦门地区出现4种中医期刊,中医学术交流活跃。
此外,福州蔡人奇于1936年4月创办《医铎》月刊,厦门吴瑞甫又于1937年1月创办《厦门医药月刊》,漳州黄尔昌于1943年4月主编《国医月刊》,泉州蔡适季于1947年创办《晋江国医月刊》等。这些杂志,多数是私人或学术团体主办的,由于经费缺乏,办刊时间均较短,特别是抗战爆发,多数杂志被迫停刊。然而这些中医期刊,在中医倍受摧残的年代,对促进中医学术交流,弘扬中医国粹,尤其是在团结中医药人员,反对政府当局扼杀中医的斗争中,作出一定的贡献。
主要中医期刊介绍
1.《现代医药》(月刊):1933年5月俞慎初创办,社址设在福清官塘觧。该刊“以积极之行动,唤起整个国医药界之自觉与努力,并以过去之经验,作前进之南针”[1]为宗旨。设有言论、专著、医药学说、卫生常识、临床实验、医药评介、研究资料、医药消息、疾病问答、社中谈座等10个栏目。其中“言论”部分,主要是抨击国民党当局对中医的种种限制和歧视,号召全省中医人士加强团结,谋求革新,以图中医之发展。如《纪念三•一七之意义》一文中指出:“鉴于国医药处此危亡时期,乃作联合大运动,向政府请求取消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决废止中医药之提案”,要求中医界“更要联合团结,用科学方法谋改进,使中国固有医药,能够发扬光大于世界”[2]。该杂志几乎每期都发表一篇针对医界时局的小评论性“言论”,如《国医药之前途不堪设想》、《挽救国医之危机要先谋团结》、《如何改进中国医药》、《国医药界应有政治眼光》等,这些文章在联络中医人士,维护中医的合法权益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该刊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创刊一周年时,近代医界名家如吴克潜、承澹安、秦伯未、周小农、时逸人、张赞臣、叶橘泉等均题词或致文祝贺。
“专著”、“医药学说”、“临床实验”等栏目,是该刊的主要部分,在大量刊登整理总结传统中医学术内容和临床验案的同时,还有介绍近代西方医学知识的论文,如陈一苇的《骨骼之研究》、姚肃吾的《流行性脑膜炎之原因症状及疗法》、刘克承译文《结核性肺炎之发现及治疗》等。还发表探索革新中医学术、沟通中西医理的文章,有吴汉迁的《气化生菌气化杀菌之原理》、钟明远的《脏腑病理论》、钟博闻的《中国胎生学之研究》等。该刊所设的“卫生常识”,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的科普性栏目。《现代医药》是福建较早由私人创办的综合性中医期刊,1937年3月该刊停办。
2.《医铎》(月刊):创刊于1936年4月15日,社址设在福州南台大庙山,由福州中医专校主办,校长蔡人奇担任主编,并设有理事20人,蔡人奇、林趋愚、吴友谅任常务理事。该刊的创办,旨在发扬中医学术、普及医药常识,改变中医处境困难的局面。当时福建省国医分馆馆长刘通为该刊写发刊词,希望中医界同道,通过本刊能“普遍地得到联络互助的功效”,加强团结,开展学术交流,“要刷新门面,请大家联合起来,共同站在战线上,不畏难,不苟安”,为弘扬国粹,促进中医学术发展而努力[3]。该杂志创办仅一年多,1937年8月后,抗日战争爆发,因经费缺乏无法维持而停刊。
从《医铎》现存部分期刊内容看,该刊曾一度成为当时中医界为生存和发展而抗争的阵地。针对政府当局限制中医的种种条令,《医铎》及时刊登中医人士的抗争呼声,如林趋愚的《中央国医馆条例公布后对于国医界的展望》,文中指出“我们全国医药界和一班要想取消国医药的提案者,拼命奋斗、交涉”,“为国医前途计,抱整顿国医的我所以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极力向大会抗争”,[4]又有钱今阳《今年国医节之希望》,新中国医学院学生的《告国医界书》,邹素庵《挽救将趋沦亡的中医学》等。该刊及时反映医界的抗争呼声,对处于困境的中医人员,在增强团结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医铎》也是中医界学术交流的园地,当时医界人士潜心于医疗实践,总结发表临床心得,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如《医铎》刊载有俞慎初的《糖尿病证治概论》、李健颐的《莆仙鼠疫之经过及治验》、《临床笔记》、钟明远的《诊断要略》、张恭文的《中风病证治》等多篇临床总结报道。在整理中医学术文章中,有一部分是探讨中医革新的内容,如蔡人奇的《从改良医药说到佛慈药厂》、王慎轩的《提倡国医教育研究会》、朱沛然的《中医科学化》等,陈乾庆在《观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会后之感想》一文中述及:“以整理吾国固有之医学,研求西国之新知,以为他山之助,将吾国之医学,自成一派,可与德日美派争雄。[5]体现近代在西医东渐影响下,中医寻求革新图强的时代特点。
3.《国医旬刊》:创刊于1934年7月5日。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校长吴瑞甫任主编,梁长荣、陈影腾、林孝德任编辑,社址设在厦门思明区东路。30年代,中医在政府当局的限制扼杀下,处境十分困难。吴瑞甫挺身而出,为维护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他在创办中医学校的同时,又主编《国医旬刊》,作为中医学术论坛,呼吁中医界人十,共负整理祖国医学,弘扬中医学术之责。吴瑞甫亲自撰写发刊词,提出该刊的宗旨是“发扬国医学术,普及医药常识,宣传国医文化,增进健康教育,荟萃国医精华,指示习医门径,沟通国医声气,融贯中西学说”。该刊设有论言、中医药界大事、学术交流、医案医话、中西医探索等栏目。《国医旬刊》在国内外设有多个代理处,如泉州、安海、惠安、同安、马巷、漳州、石码、龙岩、成都、香港、菲律宾、荷属等地,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国医旬刊》不但发表许多中医人士求生存、争权益的抗争文章,在维护中医合法地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发表整理总结临床经验的文章,其中有陈少腾的《四时病温略述》、陈曩鹤的《霍乱寒热辨》、萧晓亭的《麻疯辨证》等。吴瑞甫还在该刊的第一卷第3期发表《论中西医宜互相参究不宜作无益之争议》一文,阐述中西医知识应相互沟通,“以彼之长,补我之短”,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6]。该刊还陆续刊登介绍近代西方医学的文章,如江隽候的《论微生物》、郭麦威的《泌别器之研究》等。从吴瑞甫主办的《国医旬刊》内容中,体现其既重视中医学术,又主张吸收西医新说,中西医理互相参究的学术观点。《国医旬刊》于1935年8月停办。
民国时期福建的中医期刊,虽然刊行时间均较短,然而它是福建中医界创办医学刊物的早期尝试,尤其在30年代,它成为中医界抗争的舆论阵地,为联合中医人员,以争取生存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它在传播呀知识,探讨中西医理、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也应该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谨•本刊一周年纪念感言.现代医药,1934;2(1):1
[2]谨•纪念三一七之意义.现代医药,1934年,2(3):封面
[3]林增祥.简述本刊过去的陈迹和现在的计划.医铎,1936年,1(1):16
[4]林趋愚.中央国医馆条例公布后对于医界的展望.医铎,1936,1(1):12
[5]陈乾庆.观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会后之感想.医铎,1937年,2(1):3
[6]吴瑞甫.论中西医宜互相参究不宜作无益之争议.国医旬刊,1934,1(3):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带下病古训 老茶馆 中国古医籍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