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类书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2012-02-10 16:49 楼主
来源:互联网

类书包括综合性类书与专科性类书两大类。在综合性类书中,一般都包含中医内容。中医类书在中医古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亡佚古医籍的内容,通过类书得以保存。本文谨就类书对中医学术的流传与发展作一粗浅探讨。
1类书概述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一般类书取材范围涉及经、史、子、集等全部古籍,内容所及,包括历史事迹、人物小传、事物源流、政区沿革、典章制度、文章诗赋、成语典故、骈词俪语、医卜星相以致于天文地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等,而且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编排。从类书所包含的内容上看,其与百科全书相类似,但还有不同之处,类书的内容都是分类罗列古籍中的有关原始材料,有的虽在资料前作摘要或摘句,或在资料后作按语、训释,然而其主体部分都是原始资料。所以类书是兼备“百科全书”与“资料汇编”二种性质的。按《辞海》的定义,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2类书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古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若要从中采撷所需文献资料,就必须依赖工具书,而在工具书中,保存原始资料量最大,使用也比较方便的当属类书。因为类书不仅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资料用外,更重要的是由于类书保存了大量亡佚的古籍资料,所以后世学者常以类书作为辑佚、校勘古籍,考镜学术之用。
2.1辑录保存古代佚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量的中医古籍,随着时间的流逝,天灾人祸的损害等原因,很多都已失传,但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辑录其书的类书还在,其书内容便可以通过类书保存下来。如《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叙》中所指出:“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可见类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类书是对古书的字句和片断,以致整篇整部的如实抄录,所以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可贵古代文献资料。正是由于类书中保存了许多佚文的内容,所以后人常常依据类书辑录已经失传的书籍。用类书来辑佚古籍,始于南宋。王应麟辑《周易注》、《诗考》等书时,已经开始使用类书。明代胡应麟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钞》等书中辑出了《搜神记》、《甲乙剩言》。清代四库馆臣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历代佚书约388种,其中医书21种,共71 卷。像宋代的外科专书《卫济宝书》,记述太医局考试医学制度与考试命题的《太医局程文》、宋•王衮氏的《博济方》等书都是。1932年张骥根据类书《证类本草》辑出了刘宋•雷鰏《雷公炮炙论》3卷;另有唐•刘禹锡原撰《传信方集释》也是从《证类本草》中辑出。约19世纪初,日本的船桥中从《医方类聚》中辑出了《经效产宝》2卷,顷多纪臣庭从中辑出了唐代昝殷的《食医心鉴》1卷,又有人辑出了宋•周应的《简要济众方》1卷。清代学者叶德辉曾从类书《医心方》中辑出《素女经》一书。现代医家马继兴先生从中辑出《食疗本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2校勘古籍,考镜学术
中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有的虽未散佚,但因年代久远,几经传抄传刻,难免出现错误,脱漏倒简。所以,在研究阅读古籍时,需要进行校勘,而类书常被认为是作校勘的最好参照书。这是因为类书所引用的古籍,都是当时或更早的版本。越早的版本,传抄传刻的次数越少,出现错误的机会也就越少。用类书引文校勘古籍,自清代学者始。王念孙父子、刘文典、马叙伦等人利用类书校勘过不少古籍,且多有心得。医书的点校本亦不乏其例。如《诸病源候论校注》(丁光迪主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曾以《永乐大典》、《外台秘方》、《医心方》作为校本;《御药院方》点校本也曾以《医方类聚》、《普济方》、《证类本草》等类书之引文进行校勘之用。《古今医统大全》点校本(崔仲平主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出版),用《初学记》、《普济方》、《医部全录》作旁校本等。
另外,由于类书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历史、地理、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风俗民情及各种专门知识资料,可作为百科辞典来查阅,能解决学术研究中的很多疑难问题,故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类书中保存了许多记载史事的古籍原文,可以用来考证史事。还有,像《格致镜原》、《壹是纪始》之博物类书,保存了很多有关事物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的记载。对于了解事物的起源、沿革起着重要作用。如《壹是纪始》中就有“类书始于魏”之说。
博采众典也是类书的一大特点。有时在阅读古籍时会遇到一些在一般性词典中查不到的典故,在类书中便可迎刃而解。如《本草纲目》王世贞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话: “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很明显是一句用典,在一般辞书中很难查到,查《北堂书钞》卷一二二“武功部•剑”有“紫气见牛斗”的子目。书中记载此典故出自《雷次宗豫章记》,其云:“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雷孔章(焕)曰:是宝物之精上彻于天耳,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移狱,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九尺,开之,得二剑,一即龙渊(泉),二即太阿。其夕,牛斗气不复见。”又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的《芙蓉诔》中有一句:“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可见这也是一句用典,在一般性工具书中也很难查到,但在《太平御览》之卷九八三的“香部”及卷九六一的“木部”均可查到“返魂”的子目。一经查阅,可知引典故出自《十洲记》一书。书中记载:“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上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华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伐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其汁,微火熟煎之,令可丸,名曰惊精香,……或名却死香。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仍活。”查清这个典故,对原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2.3内容丰富,便于查检
类书的编纂是按照门类或韵目进行编录的,所以可以为查检资料起“索引”作用。虽然类书中的资料都是第二手的,但由于类书所辑录的内容通常都注明出处,可以按照出处去核对原文,这就免去了人们漫无边际地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资料的辛苦,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我们想要查阅有关某一疾病的专题资料,就可查阅《医方类聚》、《医部全录》等有关该疾病的子目,从中可获得自《内经》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该疾病的各种论述及方药资料。
总之,类书因其编纂特点,在中医学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资料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利用,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广州三元宫医史遗迹调查 老茶馆 医经校诂拾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