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清代御医陈莲舫

2012-02-11 09:58 楼主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1、生平简历
陈莲舫,名秉钧,别署庸叟,又号乐余老人。清末上海名医。出生于1840年,卒于1914年。陈家世代业医,莲舫为第19代传人,后自称为:“十九世医陈”。其曾祖父陈佑槐,祖父陈涛,父陈垣,皆以行医为业。陈氏自幼学习儒业,同时随祖父习医。进学至廪生,补生员,据黄寿称:“莲舫亦诸生,曾人龙门书院读书。”后纳“赀为官”,入京任刑部主事,因仕途坎坷,遂归故里,潜心医学。陈氏熟经方,晓脉理,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光绪中叶悬壶于清浦珠溪镇(今上海市朱家角镇)。中年时期,其医疗水平日渐精湛,四方求医者皆至。远近病人有求者,他即前行,足迹遍布粤、鄂、皖、湘、浙等省。上至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下至贫民百姓,求治者甚众,治病也是药到病除。光绪间,奉召五入京城,充御医,为孝廉皇后和德宗所器重,受命当值御药房,名满京华,求治者甚众。光绪帝死后,以年老惮居北土为由,乞归南方,后迁居上海。受洋务派首领盛杏荪的邀请,设诊所于其斜桥邸中,以御医称。光绪壬寅年(1902年),他和余伯陶等人创办了“上海医会”,并且编写了中医教材,开办中医学校,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他秘制丹药,必定亲手修合,不假于人,以致积年药毒污染,1914年因疽发于手而去世,享年74岁。
2、学术成就
陈莲舫为医学大家,他不仅精通外科,内科、妇科、儿科造诣也很深。早年在上海行医时就名噪一时,救治无数危候。光绪二十四年,德宗患虚劳病,屡药不效。下召日:“京外有精通医理之人,即着内外大臣切实保荐候旨。”后由盛杏荪、刘坤一、张之洞等推荐入京应诊视疾。由于他处方用药平实允当,比较符合皇帝的心意,在10年之内5次进京。由于它在治疗皇帝和太后病证过程中,疗效出诸医之上,因而被敕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充御医,负责御药房事务。为表彰其功,赐恩“荣五召”匾作为嘉奖。晚年在上海行医时任过上海广仁堂医务总裁以及各善堂施诊所董事等职。千金延聘、盛宴邀诊者纷至沓来,大吏巨商有“小恙辄远道延效,以其号称御医,得一诊以为光宠”。“遇有病家要诊,辄徒步不御舆,贫者却其财”。由此可以看出陈莲舫当时的名望。
他不仅医术高明,救人于危难之中,对中医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贡献。在其晚年正值西洋医学盛极时期,面对“世宙日新,古学不振”的情景,他联合俞伯陶、李平书、黄春圃等,在光绪壬寅年(1902年)创办我国中医界最早的学术团体—上海医会,提出编写中医教材,开办中医学校,筹办医院,并向工部局提请兴办卫生事业。此后,他专心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以经典著作加按语、眉批的方式编辑教材,课徒300余人,为中医教育的开拓和中医学术的保存以及发展,不遗余力,为后世中医教育的典范。陈氏弟子众多,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医名遍及全国。其弟子陈蓉舫悬壶上海三家园(今风阳路),其子陈山农(字承睿)、箓箓(字承奇)、其孙等,皆承家业,亦有医名。
陈氏喜欢谈论医理而不喜欢著作,但仍有相当著作流传后世。现存有《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十二经分寸歌》、《御医请脉详志》、《莲舫秘旨》、《医案拾遗》、《女科秘诀大全》、《加批时病论》、《加批校正金匮心典》等医书。此外《黄寿南抄辑医书一七家会诊张越阶方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皆收有陈莲舫的医案。另外《恩荣五召堂医案全集》、《瘟疫议》、《风痨臌膈四大证论》、《庸庵课徒草》、《医言》、《加批伤寒集注》等均佚失不存。
3、治学特点
3.1 继承家学,勤于思考
陈家历来从事疡科,以善于运用刀针出名。陈莲舫积极继承家学,并且博采民间单方验方,广求明师,勇于推陈出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终于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且善于治疗疑难杂证,对外证、急症,瘟疫亦有丰富的经验。治病以擅长阐述医理,审病详细,用药轻灵而著称。
3.2 师古通今,权衡达变
他治病“法乎古而衡乎今,有神化之妙”。正如他自己所说:“知古而不泥古,方是良医。”同时,他崇尚经典,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却能灵活应变,不落窠臼,提倡“守经尤贵达变”的治学方法。如他在治疗痰饮病证时,既能遵从《金匮要略》治痰饮的大法,但又考虑到仲景治疗痰饮时治实为多,疗虚为少,不尽全面;同时认为叶天士在治痰饮时,内饮治肾,外饮治脾,但却未言及如何治痰。于是他综合了古今众家之长,指出饮从肾出,痰由肺生。对痰饮的治疗,必须从肺、脾、肾三脏人手。若痰生于肺用药则不能过于温燥,因为肺为娇脏,若专从辛温治之则会灼伤肺而咯血;故在燥湿化痰之时酌加生津之品。从治痰饮之例,足见其治法圆机,贵于权变的治疗思想。
3.3 诊治负责,周到全面
从陈氏医案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医生。还是从他对“痰浊”案处理的具体方法看,他说:“降病原再三推详,拟三方次第调复,当卜获效,当请法家政行”。接着,他开出了三则处方:“第一方”说:“如停滞受感脘腹胀满,两便失利,痰饮初发,服此方五六剂不等,平即服后方”;接下来开了生白术、焦神曲等14味药。“第二方”说:“如胀满稍减,两便通利,清浅调理,服此方一二十剂”;接下去是开了党参、白茯神等十四味药。“第三方”说:“如无停滞感冒诸症,痰饮亦不见重,尽可服之,此方藉以养心肾、协肝脾,并可卜得麟之庆。如艰寐沫多,心烦神倦,阳刚不振,均能照顾,此补剂之重者也。合适服至春二月为至”;下面开出了人参须、肉苁蓉等15味药。像这个医案,陈氏为病人想得非常周到,在什么症状下服用什么方,真可以说是全面负责了。不仅这一医案,其他很多医案,也有开数方的。例如“备春冬雨季调理方”、“备霉令夏令雨季调理方”之类甚多。也有医案后面,既有“煎方”又有“膏方”;既有“轻方”又有“重方”;既有“煎方”又有“丸方”;既有“执法方”,又有“调理方”;既有“先服方”又有“接服方”;还有“备急治法”方,又有发“病方”各补方。此外如通函答病人方等等。这些方子都是详尽周全。可以看出陈氏对病人诊治十分负责,而且为人设想也十分周到。
3.4 一病数方,防患未然
在他的医案中,一病数方,一方加减变换多法者屡见不鲜。根据复杂病情以及病势趋向予以变化加减,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急性发作者,每每开列轻、重两方轮流进服;若是一些经年不愈的慢性疾病,则设春季方、夏季方、冬季方等,随季节变化而更迭实用;对于一些渐渐发展的病证,则有“现在之证”用方、“未来之证”用方、后期调养之方、备用之方,汤剂方、丸剂方或“食用酌用”等多种方法。这些组方以及给药方法,均来自他的细腻的诊察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3.5 用药轻灵,不尚峻烈
陈氏用药不拘一格,常常能出奇制胜,但用药轻灵是他一贯的原则。他用药讲究平和允当,轻灵取胜,处方用药时,慎之又慎,再三斟酌。例如他用桑叶、桔梗、连翘等清宣之品,轻者8分,至多1钱,取其轻而去实。又如对虚极之人,即使用1剂十全大补汤,也要分3日服进,以免产生虚不受补之虞。另外他还常说:“用阳药忌温燥,忌升举,为照顾阴分也;用阴药忌滋腻,忌填纳,为照顾阳分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用药方面的细微之处。
3.6 用药独特,尤善用参
陈氏用药有其独特的经验,他用药视病人需要,既用羚羊角、明玳瑁、珍珠粉、干鲍鱼、毛燕窝、真獭肝一般人较少用的药品外,也经常用像梧桐花、陈麦、黄绢之类。再是用江南医家常用的橄榄枝、玫瑰露炒竹二青、人乳拌制香附、人乳拌于术、鲜稻露代水煎药等。他的医案中用药另一大特色是用人参。他对很多病证,如:“风湿”、“痰浊”、“冬温”、“嗳气”、“呃逆”、“眩晕”、“不寐”、“腹痛”、“癣疾”、“足肿”、“疝气”、“痰饮”、“痰湿”、“咳嗽”、“心悸”、“肝厥”、“多怒”、“腰痛”、“调经”、“积聚”等医案中,都用参。所用大多为人参、吉林参、西洋参,也有用党参的。有时西洋参与吉林参同用,有时西洋参与党参同用,有时单独用。从医案中仔细探索,虽各病不同,但是他用参都有其一定道理。这些都是令人当深层次思考的临床经验。
3.7 治女科病,善于调血
陈氏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重气女子重血。尤其在治疗妇女产后病时,要特别重视血的调养。他认为,新产恶露,属养胎余血,杂浊浆水。儿既产,如气血旺者,恶露随着而下;如气血弱者,阻碍小腹为病,上攻则为血晕闷绝,蓄瘀则为枕痛、心腹痛、积聚等。在治疗方面主要用理气活血等药。产后发热的辨证治疗也与血的关系非常密切。他认为产后外感发热,状类伤寒,虽有外感,禁用发表,唯以养血为主,佐以散风寒之剂,常用生化汤。若遇见寒热往来,为少阳经病,产后见之,当属阴阳两虚,营卫不和之候,当尊丹溪大补气血之法,非小柴胡可治。
陈家世代业医,在治疗方面能够汲取先贤之经验,又有自己的绝招。有时运用自己的家传绝技为人治病,往往超乎一般人的思想。他的祖父“专于内而精于外,以疡医出名。因而陈莲舫秉承家学,对外证、急症治疗尤具特色。他对瘟疫外证的治疗甚为详细,仅于咽喉部位之外证就列出4种治疗方法。如对于喉痰难吐者用斑蝥等药研末做成膏药,贴于喉结两旁,待皮肤起泡挑破,临床屡用屡效。
在医理方面他很重视气血阴阳的平衡,他认为只有“阴平阳秘”,才能做到“正气存内”,最后才能治病防邪。在治疗杂病时,他很重视气阴的调理。他认为,五脏主藏精气,阴精阳气是互根的。生理上,气能生精,精化为气;病理上,气虚可伤阴,阴亏可致气虚。另一方面,气阴伤还可以导致多种本虚标实之变证。气能生津摄液,气虚则水湿内生,痰饮潴留,痰湿郁久尚可化热;阴虚生内热,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阳化内风,上扰清官,或肝旺克土,脾胃受损;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无力,瘀阻脉络,又痰湿随风走窜,引起络痹等。
陈莲舫不愧为我国近代的大医家,对陈莲舫的著作多次反复阅读,感到这位朴实、高明的大名医,不但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且思想真实善良。在他的医案里,不时看到他对病人的祝福。至于医案文字、笔法的老练精湛,更是值得后世人师法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4 19:26 2楼
原来先生曾在龙门书院读书,龙门书院曾名重一时。
2012-02-14 20:51 3楼
家学渊源---
⬅ 冉雪峰“参灰”治官亲 老茶馆 张锡纯治吐血诸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