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完素的脾胃观

2012-02-11 10:18 楼主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朱星 黄政德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其主要学术成就在于阐发运气学说,提出“亢害承制”理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治疗疾病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开创了金元时代学术争鸣之先河,这些都是人们所公认和熟悉的。其实刘完素也很重视脾胃土气,对脾胃生理病理及治疗均有其独到之处,但这一点每每被人忽视,未免掩其所长。
1、生理上重视脾胃土气,强调胃中润泽
刘完素非常重视脾胃土气,认为脾胃为一身之根,故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了“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而人之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脾胃之气,正如他所言“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故食入于胃,而脾为变磨,布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固其根本”。所以可见,刘氏之所以重视脾胃,因为它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六腑,故脾胃为万物之母,一身之本,即“动物神机为根在于中”,全身的机能活动均有赖于脾胃运化。此外,他还认识到“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故水土同在于下,而为万物之根本。地干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意即为水土相合,乃能化生万物,也即为脾土主湿的理论依据。同时,在此他非常强调胃中润泽,胃中既不可太湿,又不可太干,一定要保持润泽的程度。揭示了脾阳不运则不能推陈,胃阴不降则不能纳新,“常令润泽”则湿而不滥,“无使干涸”则润而不枯。由此可见,刘完素不仅是脾胃论的开拓者,而且可谓是胃阴学说的创始人。
2、脾胃病理,皆因于湿
基于对脾胃主湿生理的认识,刘氏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开篇就指出了脾胃的根本病理在于“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脾胃之为病,不是湿之有余,就是湿之衰少,即太过与不及。如果湿气太过则为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等证。湿之有余,脾湿积蓄,痞而不散,则积饮留饮,积饮湿甚,痞隔而中满,甚为肘肿。而霍乱吐下,乃湿为留饮痞隔,而传化失常所致。总之,均是因为湿之有余,阻塞气机,闭塞不通所致。如湿之衰少则“或病燥热大甚,而脾胃干涸或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因此,他将湿之有余或衰少形象地比喻为“水湿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
但同时,除了脾胃土本湿化为病外,刘氏还根据其“亢害承制”理论,指出了“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为病也”。也就是说,脾胃之病,不仅本气湿化可致,还有阴阳虚实变化。如“胃寒为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反过来,“若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则为水湿衰也”。可见,刘氏对于脾胃病理是在脾胃本土湿化太过或不及的基础上,通过其阴阳虚实变化来进行认识的。
3、治疗脾胃,燥湿润燥,土气得其平
根据脾胃病理为湿有余或衰少的认识,刘氏指出了脾胃之病的治疗大法为“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真可谓一语中的,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燥湿或润燥,则成为其治疗脾胃病的两大法宝,如湿气胜者,则治湿以燥,或泻去其湿,或风药胜湿;若湿衰为燥,则补阴泻阳,活血养液,这在他的《宣明论方》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均有反映,体现了刘氏独到的处方用药特点,后世临床运用也颇获良效。而对于胃寒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当以温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这里的胃虚不同于胃湿本化之虚,故不可补其湿,而当补阳泻阴。他这一治疗特点对后来李东垣用甘温升阳治疗脾湿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反过来,对于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燥者,可以“退风热,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因此这里的阴虚不同于阴寒,不可误用温补,而当救阴退阳。这一治法又为后世叶天士甘凉濡润疗法开辟了门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氏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而且对脾胃的治疗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创新与实践精神,很值得我们现在学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20 07:14 2楼
不亏一代大家!基石:…
2012-08-11 19:52 3楼
牵强

向刘完素学脾胃说,不是缘木求鱼嘛

刘先生自己得病,自己的法子一定会毫不保留的用到,但没好,找到李东垣的师父张元素治好了。并不是说刘不如张,是说他们走的肯定不是一个路子,,,,如此看,学重脾胃,还是从易水一派为妙.
⬅ 颜亦鲁运用古方秘法 老茶馆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