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被“气晕”了

2012-02-11 17:47 楼主
1:中医之气分多少?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气的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气象物候现象,人体提出气分为四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实际这只是堆砌了四种正气,是气的“拼盘”,缺乏分类意义。 后来逐步放大出阳气,阴气,六淫之气,无色气,清漆浊气,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气,穴位气。正气邪气,真气假气,整理中医的角角落落到处充满了气,我想研究十年以上的中医人士也分不开这些气,告诉大家,不要气馁,也不要自卑,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来研究这些气也搞不清,干嘛自己非要搞清楚呢?

2:中医被“气晕了”

中医历史上整天有人在造气放气,放的太多了,也无法收拾,于是就有“智慧高人”出来打圆场了,抬出《道德经》《易经》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气,太极气,自然气概念冒出来,一下子整合了中医众多气,成为一个气,大家对气的争议偃旗息鼓,好像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理论贯通了。但是一到医学实践上啥也用不上,于是干脆放弃这些“气”,因为被这些气给“气晕”了。开始转向方剂学药物学研究,搞出几个有效的方剂来可以养家糊口,然后懂得这些“气”给自己打掩护,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气晕”的状态下发展了几千年。

3:中医之气应该如何理解?

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看,这些著作都有很深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然后抽象出理论来的,受到历史局限,古人头脑出现“气”的概念也是非常合理,古人只能这样描述,因为这些概念背后他们都知道其中的研究对象,因为不知道其中的更深的机制,也只好这样描述,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方面也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也力求把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唯一的一种朴素的东西,如在泰利士那里被称为水,在阿那克西美那里为气,在赫拉克里特那里是火,从而强调了物质实体与运动源泉的统一性。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还明确提出了以太的观念,即认为以太是实质上连续的,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以太组成的。古希腊人在运动原因理解上的困难,出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学说 “原子论”。 其实也是一样的,缺少机制研究基础,是为搞不清的研究对象按上了一个空洞概念,形成逻辑上的自圆其说,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论理不讲理”

近代西方科学思维长足发展,科学工具的发明几乎能够探知到我们认识范围内所有现象,当然中医之气也不在话下。任何一个学说都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客观的自然现象才能得到普遍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气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之后经过众多哲学家的发展补充,终于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学说――气一元论。既然它能够被善于思辩的中国人普遍承认,必然它在中国人心目中能够解释众多的自然现象,否则,它也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两千年之久。那么,气一元论内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来解释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既统一又多样的物质世界呢?中医理论中的诸多之气机制如何?有没有生命机制在? 诸多的问题在现代科学面前能否占得住脚?希望大家反思。只有细化搞清各种气概念背后物象所指,生命机制原理,这些气才被赋予有内容的概念,否则永远是空洞的论理不讲理的诡辩,中医也永远走不出被“气晕”的状态,诸多自己搞不清的“气”在中医里面,不用说现代科学不承认,就是病人也会怀疑你,他们也会用“气”气死中医。
如果要想致力于中医事业复兴,希望研究者反思自己的知识面有多宽,多深,现代科学知识能否读的懂,然后再立志去汇入到中医复兴的潮流中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1 19:06 2楼
“怒则气逆伤脑”病机探讨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2010年第23卷第2期 P9-10)

怒,俗称生气、气愤,系人在情绪激动时一种正常的情志变化。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之体验,人皆有之。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即当怒则怒,怒而不过,才为最佳。所愿不遂、言语不良刺激、话不投机等,可致怒生。但若大怒、暴怒,则可导致气机逆乱,百病丛生。如《素问•举通论》:“百病皆生于气也。”而怒后所伤之靶器官较多,“怒则气逆伤脑”,可通过起中介作用的脏腑肝气的病理过程而实现,即“怒—肝气上逆—脑”轴系统。

1 怒则气逆上冲于脑

大怒、暴怒则气逆上冲,如《素问•举通论篇》载:“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但经文中气逆冲“上”之具体部位,概念模糊。目前看来其“上”应定位于元神之府的大“脑”[1]。

脑为奇恒之腑,位居头颅之内,位置最高为人之巅,故名上。脑为人元神之所居,清窍之所在,故名神窍。《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头者,精明之府。”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与运动、感觉等功能。明清以前观点认为,此为大脑之功能,属于心即心主神志而藏神,并分属五脏。明清以后,脑之功能才逐渐得到重视。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云:“脑为元神之府。”[2]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云:“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3]。

2 “怒---肝气上逆-脑”轴系

怒则气逆伤脑,中医认为非直接伤之,是通过肝气亢逆的中介作用而完成。中介作用系人体之气的功能之一,即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4]。既可以是脏腑经络之正常功能表现,也可以是脏腑经络的异常病理变化,即肝气的病理变化。怒为肝之志,大怒、暴怒首先伤肝。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肝藏血,怒由肝血、肝气所化,若肝血充足,肝气亢盛,稍有刺激,即易发怒。《灵枢•本神》篇曰:“肝气……实则怒。”《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有余则怒。”而肝病亦让人易怒,《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令人善怒。”

怒生而肝伤,肝伤则肝气升发、疏泄太过,气机逆乱,亢逆化风,或阳亢化火,灼液为痰,气血运行不畅,形成风火痰瘀交结,而上冲于脑,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导致中风昏厥等病症[1]。

对此后世医家多认同并有所发挥,如晚清及近代医家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参以西说,发挥至极,创“内风脑病”学说。张伯龙《雪雅堂医案•类中秘旨》云:“《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废。”[5]张山雷《中风斠诠》云:“肝胆火升,风阳陡动,扰乱神志,成为暴仆昏厥,或为目瞑耳聋、强直猝死诸般症状,皆有气血并走于上,冲击入脑,震动神经而失去其知觉运动之机理。”[5]《素问•脉解篇》载:“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云:“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上冲脑部,以致昏厥……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上升,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者,盖气反则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犹能望其复苏乎。”[6]此即“怒—肝气上逆—脑”轴系统: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1]。

3 脑病症状

⑴怒则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导致脑神被扰、清窍被蒙,出现头胀头痛,眩晕欲仆,失眠,烦躁易怒,激动亢奋,脉络怒张,面红目赤等阳亢症状。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气逆则头痛。”《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肝脉)太过则令人喜怒(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⑵甚则气逆上冲,血随气涌,逆乱加重而化风,或阳亢化火,灼液炼津为痰,气血运行不畅,形成风火痰瘀交结,而上冲于脑,痹(闭)阻脑络,或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起猝暴中风、昏(晕)厥,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肢体拘急强直、或纵缓瘫软、或偏瘫抽搐等症。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调经论篇》曰:“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怒则伤脑,通过肝气上逆的病理过程而实现,此“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当为“怒—肝气上逆—脑”之轴系。怒系病因,肝气上逆为中介作用,而脑是靶器官。

参考文献
[1] 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
[2]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36
[3]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4]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7
[5]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2-61
[6]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2
(收稿日期 2009-08-27)
2012-02-11 19:46 3楼
我可以用食物让你天天放屁,也可以用食物让你天天打嗝。用药的话医生们可比我更在行的。这些啊就是你身体内的气。如果不能理解啊,要么封了上面,要么封了下面,别气啊。这也是气呢!
2012-02-13 10:08 4楼
一天到晚大话连篇,没有一句实在的病理分析,胡猜乱想,拿着病人做实验,这就是被气晕的中医的行为,人命关天,这样的中医是社会的毒瘤,草菅人命,自己的亲人得了病,看看自己敢不敢这样给看病?

一群互吹互擂的糊涂人,自称大医生
⬅ 无根树 老茶馆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