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考研者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内涵

2012-02-13 08:43 楼主
来源:中医e百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倪项根

医史文献在中医学课程体系里算是一门隐学,对它感兴趣的人恐怕不多。假如有一些同学确实钟情于此,很想投身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中去,我的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说有两个方向。一个偏于史实的考证,另一个就是偏于史论的阐发。偏于史实的似乎更注重一字一词一名一物的考证与判别;偏于史论的似乎注重从一个高度整体来把握医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和必然性。前者大约属于是什么这个范畴,后者大体属于为什么的范畴。
这两大方向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无所谓谁优谁劣,谁是谁非。关键是要看你自己的爱好了。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植物的记载,这些植物有一部分在后来的中医临床中被用作了药物,治病救人。这里,从普通的植物名称到作为药物的正式使用,有的可能很快就转换完毕,但有的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历程。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化的融合,这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植物名称不断地发生演变,这就给后人的释读带来很大的困难。直到今天,中医史中药史学家们在写中药学的起源时,也只能是含混带过,而难以有清晰明确的判定,原因就是这里面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严谨细致的考证开展得很不够。
其实,释读《诗经》中的这些植物和动物,决不仅仅是古典文学界的任务,由于中药大部分来源于天然植物的特殊性,中医史学家完全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多做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通过多学科的研究考证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疑问被消除。
《诗经》是如此,其前后时代的《山海经》和《楚辞》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两部书里不仅有许多植物的记载和描述,还有关于动物和矿物的记载。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朦胧朴素有时又有如天才一般的认识。
到了西汉时期,马王堆里与王侯一起埋葬的《五十二病方》算是真正迈进了医学的领地。虽然作为方剂学的源头,其内容还比较粗糙,部分药名后世未见,但毕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那些药物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这里不但是简单地药物应用,而且已经涉及到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使用,以减毒增效,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假如能把这里的疾病名和药物名一一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对早期医学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大的价值。
这个研究方向中,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类工作,就是辑复失传的古医书古药书。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好多医药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湮没直至最后彻底消失,给医学史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但由于古书中的部分内容还在其他书中被传抄或者在一些当时的名家中间口耳相传,极少见的孤本有时候还若隐若现,于是,一批脚踏实地的医药学者,埋头书堆,皓首穷经,心无旁骛,辑复了不少重要的医药著作,让我们的医药学史的研究有了最基本的素材和依据。比如从《证类本草》中辑复出《新修本草》;从《外台秘要》中辑复出《小品方》等。这项工作是艰苦的,同时意义也是重大的。有志于医药学史研究的青年学子也可以考虑在当前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争取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呕心沥血,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实可靠,也算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还有一类工作是对古医籍的整理注释。古医书多文词古奥,且繁体竖排,但现在中医界尤其是是一些年轻的中医从业人员直接品读原著已经颇有难度了,于是,对古医籍的注释整理就成了医史文献学界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古医籍鲁鱼亥豕的错误也不少见,刻写的次数越多,错误也就越多。香附子也可能就错成了附子,白水二字竖排,很有可能就误成了泉水,还有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衍脱错简等等,也很不容易。但现在出版界对这类书兴趣颇高,搞搞这方面的工作多少还可以挣两个小钱花花,倒也不错。
以上的这些研究方向,总体上来说都属于故纸堆里做学问的苦差事,有的甚至需要多少年的挥蚊呵冻,默默坚守。要有一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精神。其实只要真正深入进去了,也就不觉得苦了。有志于此的人,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难成大器。或者勉强搞出一点东西,最终也禁不起历史的检验而贻笑大方。
这是真正学问者的奇耻大辱。学子须切记切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号脉三根指头是把人体分成三部分 老茶馆 过去的教授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