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二三辨症法

2012-02-13 19:50 楼主
一二三辩症法

如何更好地去学习和理解这个用于中医临床诊断的好帮手“一二三辩症法”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精要阐述一下:
一、“一二三辩症法”理论的缘起
一二三辨症法的理论起源,是根椐阴阳学说的概念而产生的。因为“阴”与“阳”者,是合一分三的,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一二三之“阴”与“阳”。当处于病态中的“阴”与“阳”之时,就是取“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简而言之,也就是“脉症病治”的“阴”与“阳”在质与量中的增与减的过程而已。
二、“一二三辩症法”理论的内容摘要
1.“一二三辨症法”公式
“阴”与“阳”在离与合的关系时,也就是“脉症病治”中的增与减时在质与量的变化过程中,是邪气把内藏的元阳之气调出来后,随着邪气与正气的相搏结点,使“阴”与“阳”处于病态中的频率振荡之中。这个频率振荡,从整体上观之,有太过与不及,正邪之气的斗争,把“脉症病治”中的“阴”与“阳”细化为三个区域,阴与阳各有三次频率振荡的机率,就象是一个抛物线,从阴阳受病始,元阳之气受邪气的调谴与指派时,出现了“阴”与“阳”的离合关系,是合一分为三的概念。
2.桂枝汤的二进位法
从阴阳整体概念出发,桂枝汤法是秉承了乾坤二卦之象,将“脉症病治”中的“阳”分为三(个)阳,“阴”分为三(个)阴,是病态中的“阴”与“阳”的概念。“桂枝、生姜、甘草”秉承乾阳离火,相对于“芍药、大枣、甘草”禀赋的坤阴坎水,坤阴坎水也相对应着乾阳离火。二进位中的桂枝汤法,也是代表着“阴”与“阳”的分裂大法。当桂枝汤法的第一次分裂为桂枝甘草汤法、芍药甘草汤法,第二次分裂为桂枝去芍药汤法、桂枝去桂枝汤法时,第三次分裂为真武汤法与新加汤法时等等,我们明显的看到了伤寒论中的乾阳离火,坤阴坎水处于病态离合之中。这里是用桂枝汤法进行比较二进位法的临床意义,也是可以从桂枝汤法的领域中,让我们进入论中的平衡二进位法深处。
3.是谁撬动了伤寒论的机缘
“伤藏”二字,就把狭义伤寒推向广义伤寒之为论,试想凡一切“内伤外感”无不是在调动着所藏的元阳之气出于受邪之域吗?形成了正邪之气的斗争,阴阳之气的偏盛与偏衰,升降之气的紊乱,从而形成了《伤寒论》中的“脉症病治”的病态大观,这都是以原文作支持的。
4.伤寒论的线索
《伤寒论》的线索,也就是内外之邪气的加临后,是邪气调动了人体所藏的元阳之气,正气与邪气相搏时出现的频率振动后,是“脉症病治”再将“阴”与“阳”进行三次相对性的离合,如“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是以“阴阳”惯穿于八纲之中。这个“阴”与“阳”是在病态中出现的,这个病态中出现的“阴”与“阳”的频率振荡,又以二阳中的胃气为根本之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伤寒论之中。
三、“一二三辩症法”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一二三的临床意义是很重要的,其本身就是总结于临床,验症于临床的。比如我们就“脉症病治”中出现的脉而言,当一阳脉象出现“沉弦”时,我们就当首先考虑为三阳中的少阳病;当一阳中的脉增加到“滑”时,我们就首先考虑到的是三阳中的阳明病,当脉处于“浮滑紧”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三阳中的太阳病。如果一阳脉的“弦脉”处于减时呢?比如当脉“沉细”时,我们当首先考虑的是三阴中的厥阴病;当脉“沉微”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三阴中的少阴病;当脉“沉迟”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三阴中的太阴病。所以论中所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那么是发于三阳与三阴中的哪一个“阳”与“阴”呢?这个“脉症病治”的机缘,就是以脉的增减为准则。更重要的还有“阴”与“阳”中的相对论点,比如三阳中的“太阳”相对于三阴中的“太阴”,三阳中的“二阳”相对于二阴中的“少阴”,三阳中的“一阳”相对于三阴中的“一阴”,这就是帮我们定位,定性,定病,定方,定量,甚至达到了定疗程及定预后的关健点等等。
四、“一二三辩症法”理论对现有理论的突破
“一二三辨症法”的根基是以伤寒论的原文作支持的。最早记录这一大法的就是山西名医刘绍武先生,他把论中的阴阳关系,划分为“三部六病”的区域,把“阴”与“阳”的性质定为病态中的性质,当“阴”与“阳”处于平衡状态时呢?也就无所谓有“三部六病”了。更重要的是这里脱离了诸多复杂的辨症法,如五脏辨症法,五行辨症,三焦辨症法,六经辨症法,卫气营血的辨症法,三因辨症法,运气辨症法,标本辨症法,气化辨症法等等,我们直接将“阴”与“阳”受邪气的范畴定在“太过”与“不及”之中。这个“太过”与“不及”就处于三阴与三阳之中,也解决了历代温病与伤寒论之争。因为邪气所处的频率振荡之中,而我们给它打上了“阴”与“阳”的烙印而已。比如:当邪气处于表阳中的太阳时,这就是表阳症中的太阳病,太阳是主开的,邪气处于表阳症中的太阳之中,把三阳打开,驱除邪气即可全愈。我们的手段并不意味着只有麻桂青龙剂,凡具有表散药力的均是可以选择用的,如荆防羌独薄等等,均是可以选择用的。我们扩大了选择手段,治疗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病患痊愈是我们的唯一目的。所以病邪后于方位时,亦无非就是“表有阴阳症,里有阴阳症,半表半里有阴阳症”而已;病态也就是“阴”与“阳”的表现而已,表现在“太过”与“不及”;在“太过”与“不及”中,再找出“阴”与“阳”的三次离合而已;这个离合也就是邪气所致的频率振荡,这个频率振荡也就是标志着受邪气的“阴”与“阳”的质量正处于增与减之中而已,这个增与减时刻发生在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之中。
五、“一二三辩症法”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二三辨症法”的具体内容是以伤寒的原文作支持的。如“阴”与“阳”为病后,再分为三(个)阴与三(个)阳。其原文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至于发于三阳中的哪一个阳,哪一个阴,还要再看脉症所表现出来的频率振荡,然后再定病治的法则。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紧”者,为三阳中的太阳病;如“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脉浮滑”者,为三阳中的阳明病;如“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闷”者,发于三阳中的少阳;如“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为三阴中的太阴为病;如“脉微细,但欲寐”者,发于三阴中的少阴为病;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者,为三阴中的厥阴为病。
发于三(个)阳中的(第)三阳,就是“太阳”为病;发于三阳中的二阳,就是“阳明”为病;发于三阳中的一阳,就是“少阳”为病;发于三(个)阴中的(第)三阴,就是“太阴”为病;发于三阴中的二阴,就是“少阴”为病;发于三阴中的一阴,就是“厥阴”为病。
三阳中的“太阳”与三阴中的“太阴”相对,三阳中的二阳“阳明”与三阴中的二阴“少阴”相对,三阳中的一阳“少阳”与三阴中的一阴“厥阴”相对。以上就是一二三辨症法的具体内容。
六、运用“一二三辩症法”理论治病医案举例
“一二三辨症法”是对伤寒论原文的加深理解与运用,所以总结有八字方针,即“从简,从速,从快,从俗”的进入临床的应用之中。可以说是中医并不是不能学会的,而是完全能在操作中熟悉并学会的。把整个中医的复杂性,转化为操作中的简便性,也就是把复杂化的学习,变化为简便化操作,也是在整个中医的理论上进行了一次提纯与浓缩。如“浮脉”给我们的机缘是“表法”,因为“浮”主“表中之表阳”之脉,是病人的三阳中的“太阳”受邪气,也是元阳之气所处的方位,我们借用“表法”,这个“表法”的就是临床的实际操作,使我们的所学“知行合一”。把三阳中的“太阳”打开后,那么一阳,二阳呢,枢合之机也同时得到了调整与恢复,更重要的是三阳中的“太阳”是相对于三阴中的“太阴”,“太阳”得“开”,“太阴”亦相对的处于“开”的状态。
医案一:
陈姓女32岁,得风疹病五年之久,平时靠吃抗过敏药,一旦停服抗过敏的西药,随即发作喉头水肿,咳嗽,喘息,疲惫,皮肤风疹全身性的泛滥,骚痒夜晚加重,脉浮滑紧,舌苔白水滑。脉症俱在表中之表阳,更具风性的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的特点,安得不以表汗法呢?所以用麻黄加术汤法,轻宣透发,迫使邪气内透外达,五载之恙,数周若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3 21:01 2楼
还请先生细说“一、二、三”的辩证缘由!是否从三部六病说起呢?
2012-02-13 21:16 3楼
如“表阳症,表阴症,里阳症,里阴症,半表半里的阳症,半表半里的阴症”,是以“阴阳”惯穿于八纲之中。这个“阴”与“阳”是在病态中出现的,这个病态中出现的“阴”与“阳”的频率振荡,又以二阳中的胃气为根本之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伤寒论之中。


表阳证——太阳;表阴证——少阴;里阳证——阳明;里阴证——太阴;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半表半里阴证——厥阴。

三阴三阳证都以二阳阳明胃气为本。
2012-02-13 21:34 4楼
三阳中的“太阳”与三阴中的“太阴”相对,三阳中的二阳“阳明”与三阴中的二阴“少阴”相对,三阳中的一阳“少阳”与三阴中的一阴“厥阴”相对。以上就是一二三辨症法的具体内容。


太阳——太阴;阳明——少阴相对,有点迷糊。

传统来说,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2012-02-13 23:56 5楼
学习了,期待更多精彩。
2012-02-14 10:36 6楼
佛手先生
2012-02-14 10:46 7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期待更深入的阐述
2012-02-15 10:02 8楼
孙洪彪 说:
佛手先生

确实是佛手先生。
2013-12-31 17:10 9楼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从疾病的表现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来辨别病为“三阳”或为“三阴”,来辨别阳病中的哪一个阳,或辨别阴病中的哪一个阴,从而制定治疗法则,指导用药,是否为“一二三辩证法”的总则呢?
⬅ 如何走好中医路 老茶馆 另辟径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