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库总目》看清代的治学态度

2012-02-14 16:56 楼主
来源:国学国医论坛 作者:曹瑛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出于纪昀等为代表的清代学者之手,其中反映的清代学者的治学态度主要有:人为贵的思想;反对门户之见;大胆假设,申明己见;严谨认真,注重证据;对事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实事求是,不知者存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学习他们的治学态度,营造一种和谐的学术研究环境。
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的总结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与目录编撰活动,其突出成就体现在《四库全书》以及与之对应的《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所以说,《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中期总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目录书。在它的一篇篇类序和提要中,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成就,同时,因为它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就的,其中自然也蕴涵了清代中期特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四库全书总目》问世以后受到高度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甚至已经出现了“总目学”的提法。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著录古代医药之书97部,存目医书100部,总计l97部。在这197篇提要中,作者发扬了古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对每部书都有著者、内容、学术思想、版本源流等的考证性文字,还有相关的说明性、评价性语句。由于这些文字出于纪昀、陆锡熊等为代表的清代著名学者之手,因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清代学者的治学态度。总结前人的这些治学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代学者的治学态度
笔者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的总结,认为清代学者的在治学方面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为贵的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之前的目录书均把医家类放在子部之末,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书共分十四类,医家排于第五。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纪昀自己解释道:“余校录《四库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纪文达公文集》卷八)可见,以纪昀为首的清代学者们把人的生命放在重要位置,也是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充分体现。
《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九部兽医类著作,隶属医家类,列于诸医书之后。在医家类小序中,作者特意说明这是“贵人贱物之义也。”
这种人为贵的思想在若干书籍的提要中也有所反映。例如,鲍山编写《野菜博录》的时代,正处明代晚期,提要对他作此书的出发点给予很高的评价:“盖明之末造,饥谨相仍,山作此书,亦仁者之用心乎?”
2、反对门户之见
清代学者们对宋学开门户之争的现象深恶痛绝,在《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中说“汉唐儒者,谨守师说而已。自南宋至明,凡说经讲学论文,皆各立门户,”“雠隙相寻,操戈不已,名为争是非,而实则争胜负也。人心世道之害,莫甚于斯。”认为这种学派之间的争论,导致朋党恩怨,以至于朝廷之上互相排挤,这种现象对封建统治不利。
反对门户之见的态度也由经学影响到了医学,在医家类序中,作者明确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但是作者并不接纳金元以来的门户之分,认为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所以医家类197部医书没有再做详细分类,而是以书籍的时代为次进行排列。收录的医书涉及基础理论、诊法、本草、针灸、临床各科的内容,凡在医学史上影响较大的著作均欲予收入,不见任何偏颇。
3、大胆假设,申明己见
胡适先生在他的《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指出,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总括起来,只是两点:(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看来,大胆假设这一点,在子部医家类的提要中,确实有很好的体现。
《野菜博录》的作者鲍山,在自序中说自己住在黄山七年,遍尝野菜诸味,凡所得四百数十种。然而实际上书中所记载的野菜只有二百六十二种。这数量上的极大差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提要的作者认为可能是鲍山“有所试验去取”。在医家类提要中,适时提出大胆假设,申明己见的情况并不少见。凡遇到待解的问题,提要的作者往往给出一个最佳答案,供读者参考。
4、严谨认真,注重证据
如果说,在医家类提要中不难找到清代学者大胆假设的痕迹,那么,关于胡适先生所说的“小心求证”更是随处可见。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探究每一个学术问题时严谨认真和注重证据的态度。以纪昀为首的四库馆臣大多数是汉学派,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无论是序还是提要,始终渗透着汉学派的思想观点。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考据观,讲究追求事物的本源,以事实证据为立论依据。如对《素问》书名的考证,先引《汉志》:“《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次引《伤寒论》:“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最后引《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由此下结论:“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对于一个书名的考证,如此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严谨认真,体现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提要中是不乏其例的。
5、对事物的评价客观公允
对于医学史上的门户之争,提要往往站在客观的立场,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如对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后世一些医家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张介宾作《景岳全书》攻之最力。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提要中,作者认为,正是由于我国南北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不同,从而造成了南北方人们体质的差异,所以刘完素作《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指出滥用攻伐戕害人命,不能归罪于刘完素,正如参桂亦可杀人,不能归罪于张介宾一样。作者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为《素问玄机原病式》作提要,提醒人们无论对待寒凉派还是温补派,都应“持其平。”
对有争议的医家要公平,而对于医学史上卓有成就的医家,提要的评价则不吝惜极言美誉,准确到位,使读者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在《本草纲目》提要中,谈到该书的影响,说“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对于某些书籍的缺点,提要也毫不留情,直接指出,在《寿亲养老新书》提要中,指出“祝寿诗词,连篇载入,不免失于冗杂。又叙述闲适之趣,往往词意纤仄,采掇琐碎。”
6、实事求是,不知者存疑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清代学者们较好地践行了这一原则。不知、不祥、不懂的地方均直言不讳。云南丛书本《滇南本草》的卷端有刘乾识语数条,对刘乾这个人,没有能查到的相关资料,所以提要中说“不祥其为何人。”
对于《灵枢》的来源,一种说法是《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其中的九卷,另一种说法是好事者从皇甫谧《内经仓公论》中钞出,后加上古书的名字。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提要作者不能确定,故说“未知孰是。”
如果遇到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法,提要均采取存疑的态度。宋代林亿在校正《素问》时,认为《天元纪大论》以下,篇幅太长,与其他篇章体例不合,怀疑是《伤寒论序》中提到的《阴阳大论》的内容,被当年王冰取来以补亡失之卷。提要评论此说法为“理或然也。”诸如此类,均体现了清代学者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现实意义
综观《四库全书总目》之子部医家类,清代学者留给我们的治学态度其实质就是一种儒家的精神,朴学的精神。他们以仁者之心,把人性放在突出的地位,屏除门户之见,对待医家或者医书的评价,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只要是为民所用,对民有益,就收录之,推广之。可见,出发点是仁,归结点仍是一个仁字。对待学术研究,他们重假设,重证据,重实事求是,给今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学术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如抄袭之风、浮躁之风等。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提倡清代学者们的治学精神,更需要学习他们的治学态度,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学术研究环境,激发和保护本民族的原创力,增强我国在世界大舞台的竞争实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扁鹊庙游记 老茶馆 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