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腧穴穴性

2012-02-19 15:20 楼主
近年来,在针灸穴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出现了“穴性”一词,由于“穴性”与针灸临床辨证选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穴性”问题的系统研究还较少见。为了阐明腧穴作用机制,指导临床辨证用穴,笔者对古代医籍进行整理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穴性”问题进行探讨。
1 穴性的含义
“穴性”是腧穴性质的简称,是指腧穴因其所在部位、经脉属性不同而显现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在治疗作用方面的特异性。
有关“穴性”的名称,笔者查阅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针灸集成》、《针灸逢源》等41 部古代针灸医学书籍,虽然没有发现“穴性”之词,但是在古代针灸医籍中,对于穴位的性质已经有所论及,例如《素问》中对治水病57 穴,治热病59 穴的论述,可以认为是对“穴性”问题的最早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是对五输穴主治特点的概括,说明特定穴与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一般认为,“穴性”是指腧穴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病症,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特性和功能,也有人称其为穴位作用,功效、功能、功用、穴义等,但至今未有统一的命名。一般认为,穴性问题主要研究腧穴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是通过探讨腧穴的特性、功能,对疾病的疗效和对机体的内在影响来阐释腧穴的作用机制。
2 穴性与药性的不同
目前关于穴性的描述方法,学者主张各有不同。主要是针对穴性是否可以用描述中药功效的方法来描述。有学者认为穴性是指腧穴主治病证的性能,穴位性能如同药物性能,如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利水功效,大椎则有通阳解表、清肃肺热之功能。而也有学者认为腧穴不像药物那样有其性味,穴性不同于药性,腧穴穴性与中药药性的差别决定了针灸与中药治病的原理迥异。
笔者认为腧穴穴性不能等同于药性。中药有四气和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这是中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中药可以针对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处方用药,凡寒凉性质的病证,使用温热药物治疗;凡温热性质的病证,使用寒凉药物治疗;虚者用补虚药,实者用泻实药。而腧穴不同于中药,腧穴的性能是接受刺激,激发经络以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其性质与所处的经脉和部位以及施加在腧穴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关。腧穴是在特定病证中,因病证的性质、针刺手法等不同而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并且其作用还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19 16:59 2楼
远看成岭侧成峰。高高低低个不同
2012-02-19 18:27 3楼
我以前就尝试把穴位进行分类,但越到后面越发现其局限性。
2012-02-20 20:40 4楼
影响穴性的主要因素
3.1 与所属经络有关《素问·气府论》以“某某脉气所发”讨论了手足三阳经及督、任、冲等经腧穴的特性,表明腧穴穴性是与经脉相联系的。《素问·调经论》云:“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素问·痹论》云:“五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明确表明了腧穴的循经特性。一般腧穴均可主治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的疾病。如《针灸甲乙经》云:“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又云:“齿龋痛,合谷主之”。说明合谷能够治疗头面五官等疾病,此皆因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头面部。
3.2 与所在位置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天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表明在《内经》时代的腧穴(气穴)概念中,有其位置,《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均详细描述了腧穴的具体位置,从而表明了腧穴具有定位的特性。所以一般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的疾病。如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故可治手臂麻痛等病。
3.3 与所属脏腑有关腧穴都有其所属经络。而经络又与相关脏腑对应,所以穴性与其所属脏腑有关。而“五脏有俞,六府有合”,说明腧穴还与所属脏腑相表里的脏腑有关。如合谷属于大肠经,大肠经和肺经相表里,故其穴性与这两个脏腑有着密切关系。
3.4 与所属特定穴有关特定穴具有特殊性能和作用,因此影响着该穴的穴性。例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说明荥穴和输穴多治疗经外的外周病症,而合穴则多治脏腑的内在疾患。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记载,五脏有疾时,往往在相应的原穴部位会出现一定的反应;反之,如果原穴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也同样可以推知五脏的盛衰情况。
3.5 与针刺手法有关同一腧穴,由于施治手法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腧穴的主治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不少腧穴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益损,如关元、气海等;还有很多腧穴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如人中、委中、曲池等。在施行针刺手法时当根据这些腧穴的特异性进行针刺,可以加强其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有时由于患者个体差异,针感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通过针刺手法的不同使其得气,从而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3.6 与针刺深浅有关针刺的深浅,是指在针刺施术过程中,进针到得气部位时,针头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而言。一般属阳证新病属表者,宜浅刺,属阴证久病里证者,宜刺深。《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又曰:“脉实者,深刺之……脉虚者浅刺之。”因此,同一腧穴,针刺深浅不同,功效亦可不同。如大椎穴浅刺或放血可清热,深刺可定惊安神止痒。八穴浅刺可治痔疮,深刺可治下肢瘫痪、疼痛。
3.7 与机体功能状态有关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同一穴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当机体处于疲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
3.8 与腧穴配伍有关同一腧穴,可因配伍不同而发挥不同功用。腧穴都有其自身的主治功能,但是,腧穴也和药物一样,在与其他腧穴配伍时可增强其原有的功效,有时还可以表现出原本没有的功能作用。仍以合谷为例,合谷穴与其他穴位配伍很广泛,通过配伍,合谷穴性复杂多变,能够治疗更多疾病。如《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合谷、五处,主风头热……合谷、水沟,主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千金翼方》:“三间、合谷,主喜惊。”《神应经》:“脾寒:三间、中渚、液门、合谷、商丘、三阴交、中封、照海、陷谷、太溪、至阴、腰俞……红瘅:百会、曲池、合谷、三里、委中……单蛾:少商、合谷、廉泉”。《针灸易学》:“……脾病:气,合谷;血,阴交。”
⬅ 单穴治顽疾14 老茶馆 浅谈温胆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