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附子泻心汤(第六十一方)

2012-02-21 16:32 楼主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附子泻心汤(第六十一方)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上次学习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时候,忘了一条,就是: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下汗之后,导致心下痞,还有恶寒。表未解也,单凭一个恶寒,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就是表未解。因为155条,恶寒汗出是附子泻心汤证。是不是脱落文字?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有表当然先解表,这是伤寒论定法。不过只有一条,好像另外,就是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这一条是先温里,在解表,因为俗话说,“好汉架不住三泼稀”,否则人就会虚脱,阴阳俱衰。这里就是一点痞,还是先要解表,然后才能攻里,防止邪气内陷。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的定法是解表就用桂枝汤。攻痞,这里只是邪热的气结,所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继续条文考证对比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和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155条的“心下痞,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和164条的“心下痞,恶寒者”,只有一个“汗出”的区别,治法就大变。这其中肯定有问题。也就是说164条,到底还有没有其他表证?如果,仅从恶寒来判断,以及有无汗出,不足以区别两个方子!164条,用桂枝汤,还应当有其他症状支持。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端望这4条,实在是困惑。特别是155条的“复”字,和谁有关系呢?上次,我把154、155条接到153条,看起来很满意。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现在,看到164条,好像155条接上去也很完美: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难道是,如164条,“心下痞,恶寒”,应该还有其他桂枝证,先用桂枝汤,完了再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喝完了大黄黄连泻心汤,痞还没有完全去除,接着又有恶寒,汗出,这时只喝大黄黄连泻心汤不行了,需要加附子。临床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当然153条那样接起来,也说得通。但是,从这个“复”字来看,接在164条,似乎更合适。而且,刚才的疑惑也可以解释,就是“155条的“心下痞,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和164条的“心下痞,恶寒者”,只有一个“汗出”的区别,治法就大变”。164条的恶寒者,当有“汗出”二字,即“恶寒汗出”,(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汗出者,表未解也)。这里的恶寒汗出是桂枝汤证的汗出,调和营卫。把155条加在164条之后,还真的挺顺。155,“复恶寒汗出者”,就是说,原来有这个症状,但是经过治疗,有一段时间没有了,后来又出来了,这才叫做“复”。但是这时候,经过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洗礼”,阳气受损,变成了阴证的恶寒汗出,需要加附子,扶助阳气。当然还有“痞”,所以还得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恶寒汗出”,非彼“恶寒汗出”。伤寒论,阴证的汗出,都用附子,比如桂枝加附子汤(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二、关于药物组154条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大多注家认为是金匮要略的泻心汤,即大黄黄连黄芩汤。宋臣这样认为,钱超尘经过考证,下了按语:林亿所校是也,本条之方当有黄芩。康平本此方正有黄芩。康平本云: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此说,我是同意。铁道部发言人的格言:反正我信了,呵呵!三、关于煎药方法154和155都是说: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内附子汁。只是附子泻心汤是采取附子煎汁兑进去的办法。这两个方子的特点:就是“取其轻”。麻沸汤渍之,就是滚烫的白开水冲,时间很短,取其轻扬,以去其虚热。如果煎煮,则呈下剂。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血证,则是煎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2-22 13:19 2楼
对伤寒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
2012-02-22 14:47 3楼
王家祥 说:
对伤寒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

谢谢管理员鼓励,继续努力,呵呵。
⬅ 药物归经的问题 老茶馆 学习中医诊断学,求相关讲解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