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之“治法”

2012-03-01 11:54 楼主
《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是也;至入于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也。
若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耳。”

总体上看,没有进入“血分”之前的两个具体思路就是:一透热邪,二护阴液。透热邪为了防津液损伤,而津液不损伤则风热不会进一步危害。然不论是卫分的“辛凉轻剂”或气分的“辛寒解肌”,皆取辛散宣透,使热邪外散,以防进一步对人体的津液伤害。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如银翘散之类乃取其芳香辛散之性而驱除表热,而银翘散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皆有“升浮”和“沉降”两种不同的药物性能。如金银花和连翘的疏散风热功效,就是其辛味(升浮)药效的体现,而它们的清热解毒就体现“苦寒”(沉降)的性能体现,而牛蒡子亦同。这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就是他们的药物的成分所在部位不同,即可以理解为药物的升散作用在于药物的表面成分,而起沉降作用在于其内部成分。故解表治剂所以轻煎而取其表面成分。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故透邪之法不可单用内服一法,应该以多种手段,透邪外出,避免津液的损伤,而使疾病痊愈。个人认为:应该加入外治法,而因在表之风温外散。具体方法是:薄荷15g,水500ml,90%酒精500ml。薄荷和水同煎,煮沸后倒出,去渣取液,与酒精同兑。用布或纱布,沾湿搽腋窝至手内侧之手太阴循经处及额头足太阳循经处,以散手太阴及足太阳外袭之风热,再搽大腿内侧之太阴,厥阴,宣透,先安未受邪之处。反复搽至身热降低后,马上搽干穿衣,以防复感外邪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2 07:35 2楼
先生的外治法似现代的物理降温
2012-03-02 07:40 3楼
然辛凉轻宣之剂,非发汗之剂

辛凉宣透,营卫调和,也可见汗出病解。此汗为正汗,是营卫调和的表现。与桂枝汤证,原有的是邪汗,营卫调和得正汗病解的道理一样
2012-03-02 08:49 4楼
孙洪彪 说:
先生的外治法似现代的物理降温

没错,就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任何学科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别的学科不断的交流,转化的。当然,我知道你的潜台词是说我借鉴西医学的经验,而非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但是,我首先要和你说明。我借鉴的是物理学的经验,而非西医学的。任何规律都有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而西医学在借鉴这个经验的实践中的表现是否验证出客观规律了?很显然在西医的理论指导下“能量守恒转换定律”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客观性。如在风温初起或气分证时候,见发热,而西医用的是冰块。当然在它们的理论指导下也自以为是体现了“能量守恒转换”,但是实践中真的体现了?没有,因为冰块的外敷,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腠理闭塞,热不得散,进一步对津液造成伤害,而病情恶化。这个也就是临床上,有些发烧病人,通过冰块外敷降温后。而再次起来后热势更高,病情更重的原因。当然,有一些也可以使热退身凉而无症状的。但是这个痊愈只是表面现象的,本质的情况是热受寒凝而“深伏”,即变成伏气。
综上所述,这个是物理学的东西不行了?不是,而是西医学不行而已。这个关物理学屁事,西医学运用的不好,就能代表物理学了?西医学真把它当成真理的检验标准了?
而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能量守恒转换”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我已经在我的帖子里说明了。
2012-03-02 09:02 5楼
詹医生 说:
没错,就是借鉴物理学的经验。任何学科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与别的学科不断的交流,转化的。当然,

呵呵,先生误解了
没有什么潜台词,酒精擦浴的办法我也常用。
并且这种方法与中医的治疗思路并没有冲突,外邪束表,酒精温热正可以开泄肌表引邪外达嘛


后缀的鲜花就是赞同
2012-03-02 09:05 6楼
有个小疑问请教先生:

薄荷解表取其气,是否不用水煎,直接用酒精浸泡更好?
2012-03-02 10:41 7楼
孙洪彪 说:
有个小疑问请教先生:

薄荷解表取其气,是否不用水煎,直接用酒精浸泡更好?

你这个问题提的好!但是酒精毕竟是辛温宣散之品。薄荷与水同煎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取其“辛凉宣散”之性。二,是与酒精同兑以减酒精的辛温之性,防止其辛温之性与热互结为害,而更伤津液。三,以防酒精辛散(挥发)太过,而使薄荷的作用不能停留在肌表发挥作用。四,使搽拭液温度适宜。

不足之处,还望指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012-03-03 18:15 8楼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三旁使药力减少四分之三。故吴鞠通曰:“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日三服,夜一服,如此频服,为了就是补充流失的那四分之三的药力。
轻煎是取其挥发成分,这些挥发成分是可以不经过胃的吸收而发挥作用的,就如同今天的有些含片一样。过煎则挥发成分就没有了,疗效也就没有了。
2012-03-03 20:25 9楼
神农 说:
然药物入腹,岂能受人之左右? 药物入腹之后皆靠脾运化吸收,然脾转输灌溉四旁,虽说有一旁上输于肺,而转输

挥发油只是现在发现的表面其中一种物质的,但是还有其他很多物质没有发现。还有就是现在中药药理学发现,在煎剂里,不管什么方子只要同煎,都会发现新物质的。
2012-03-04 10:12 10楼
我自己服用表证药物就深有体会,一般发挥药效就在服下去几分钟以内。如果说经过了胃气的转输,那也太快了点
2012-03-08 08:31 11楼
神农 说:
我自己服用表证药物就深有体会,一般发挥药效就在服下去几分钟以内。如果说经过了胃气的转输,那也太快了点

覆杯即效的情况确实很容易见到
可见药物吸收利用的途径多种
⬅ 五行学说的形成原理——老丁说中医(33) 老茶馆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其中其中白术,是生白术,炒白术,还是焦白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