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一

2012-03-01 12:17 楼主
【麻黄汤】

【组成】古方原文:麻黄 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枝 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 一两,炙(味甘平),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古方服用方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按:麻黄法与桂枝法的不同,仅在于麻黄法不须吃粥,其余过程都一样。桂枝法将在下文详作介绍。)

【现代用法】麻黄6g,桂枝4g,炙甘草3g,杏仁9g(去皮打碎)。
水煎服,每剂煎两次,日两服,微微见汗而止。服后汗出,应当注意避风寒。若出门在外,没有条件煎服,用开水泡服亦可。不需啜(吃)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下面将介绍)。

【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适应证】
适用于风寒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引发的表实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甚者会有腰痛骨痛。
为准确掌握临床辨证,应应将典型症状铭记于心,面对患者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诊,久而久之自然能熟而生巧,运用自如。


【证状解释】
①所谓“表实证”,亦称为“麻黄证”,就是指外感风寒之后的无汗之证。与汗已出的“虚证”(“桂枝证”)相对应。此时风寒在腠理之间,故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是明显地畏寒。卫气被风寒所束,故脉象反映出“紧”,足太阳经主表,故脉象又反映“浮”。就是“浮紧”之脉。

②足太阳经循行头部,故“头痛”。风寒袭表引起营卫二气不相协同,故“身痛”。甚者还可表现为“腰痛骨痛”。

③肺主皮毛,肺卫相通,卫气被抑,肺气随之失宣,故“气喘”。而这种“气喘”却往往表现得微乎其微,难以觉察。有时笔者自己感受风寒,觉得应当是“麻黄证”,再反观自己的呼吸,果然是微微地有一点点喘,若不加注意,往往容易被忽略,故应细心体察。面对患者也应当仔细全面地问诊,患者也能体会出“气喘”。但某些患者也可能会表现出严重地气喘。

④卫气行脉外主散发属阳,而营气行脉内主收敛属阴。在正常情况时,营卫二气协同运行,散发与收敛阴阳两种功能处于均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身体各方面功能表现为正常的健康态。而当风寒袭表,腠理毛孔为抵御外邪而骤然紧闭,与此同时却也将寒气封闭在腠理之间,体内热量无法通过毛孔正常地向外界散发而内郁,故表现为“恶寒发热”这一对完全相反的症状,而且往往感到畏寒得厉害,发热也就越是厉害。

⑤本方开腠理毛孔,发散风寒而发汗,汗出阴阳营卫得到调和而诸证俱解。故凡感到微似有汗毛孔已开,·即应停用,若大汗淋漓即伤正气而不愈。

⑥对于众多不具备诊脉能力的患者,抓住“发热头痛,无汗而喘”主要证状进行辩证,亦能准确运用此方。

【制方原理】
针对本证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之病机,治宜发散风寒、通畅营卫、宣肺平喘,以使表邪散,腠理开,营卫畅,肺气宣,诸证得解。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善开腠理而发越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为君药。

营涩卫郁者,仅以麻黄解卫郁,则营涩难畅,故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为臣,与麻黄相须为用,一发卫分之邪,一透营分之邪,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又兼温通经脉以除头身疼痛。

肺主肃降,恐方中麻、桂上行宣散太过,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

炙甘草味甘甜,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同时还兼有补中气扶正气,使本方具有攻补兼施之妙用。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君臣佐使四药相合,针对无汗而喘的表实证,形成一个完美组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温经止痛之功,是伤寒表实证的首选方。

中医对伤寒表实证,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采用麻黄汤治疗,既能祛邪又能扶正,发汗解表而又开合适度,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绝不会导致大汗淋漓的局面,故往往服用一剂,最多连服两剂霍然而愈,一身轻松,绝不会导致极为麻烦的后遗症。


【注意事项】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伤寒表虚证)、新产妇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使用。

②风热所致的表证,或表寒失治,邪郁化热入里,而见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均非本方所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01 12:25 2楼
认真地分析所谓的大和小,即所谓的大的问题和独处藏奸的关系。例如:有些过敏性紫癜患者,我们通过检查分柝确定其属于热毒炽盛后,本来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生石膏等应该有效,但一通过实践去检验却根本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忽略了其独处藏奸的寒。又如:某些癃闭,从其证中的尿急尿痛,口干口苦,身热来看,当属一个热证,但应用知母、黄柏却分毫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其中所谓的独处藏奸中的阳虚的结果。这个独处藏奸的问题看起来事小,但其常常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临床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2012-03-01 12:27 3楼
临证处方时,不但要知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归经,而且要知所处方剂是什么方,其主治证是什么?不但要知所处方药中是由那些药味组成的,而且要知所处方药中包括了那些前人的方剂?那些前人的方剂的主治证是什么?如此等等。 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在我临床之余,经常求教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先生。
问:为什么有的患者别人用大方大剂不效,而老师用小方小剂却其效如神?
答曰:要想做到处方用药精炼有效,必须做到处方时要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再问:何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
答曰:所谓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即:
①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证是什么?
②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后人在这一方剂的主治证上有什么发挥?我们每开一个处方,都应该知道该方的组成药物的主治证、性味特点、升降沉浮、归经是什么?这是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原则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所谓加减药物的问题,其中:
①加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
②加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加一个药物可以与原方药物组成什么方?这个方的主治证是什么?
③减一个药物时,必须了解减去该药组成的方剂及主治证。总之,不管加减什么药都不但知道药,而且应该知道方的复杂变化。

还说: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剂不效,其原因有四:
①处方时只注意了处方中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
②处方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药物组成方剂后所带来的变化。
③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单个药物的主治功用,没有注意单个药物所带来的升降浮沉、归经的变化。
④加减药物时,只注意了加减药物的特性,没有注意到加减药物所带来的方剂组成和功能主治的变化。在这四个问题中特别是带来的方剂变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①熟读药物学。在读药物学时,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较中下功夫,找出众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②多读方。要善于把众多医家主治相同、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药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药相同,药味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进行纵横比较,并在比较中找出它们共性和特性。如此这般的钻研数年,就可达到心中有数。 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2012-03-01 12:31 4楼
《伤寒论》116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炊逆。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圃义逐邪气之实。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迫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豚中,而受到严重损伤。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今之患者,所以用半丸有效,3丸不效者,因患者已年近八旬,可谓正衰邪实,故稍增祛邪则正气受伤,正如《伤寒论》所云之“火邪虽微,内攻有力”耳。
2012-03-01 12:51 5楼
临证之时,非但注意数脉之主热,亦且注意数脉之主寒,数脉之主虚,数脉之主正邪交争。非但注意数脉之数,亦且注意数脉之相兼,且多以兼脉论数脉之所主。如数脉之兼滑者则为痰热、实热;数脉之兼弦者则为肝胆之实火,数脉之兼紧者则为寒热夹杂证中的寒多热少证或寒邪凝滞证;数脉之兼细涩者,为寒凝血滞;数脉之兼细者,则为阴虚有热,或血虚有热;数脉之兼弦细者,为心阳不足;数脉之兼濡者,为湿热或气阴两虚或痰热;数脉之兼洪大有力者,为阳明实火或暑热之邪;数脉之兼弦大者,为气阴俱虚或气血俱虚或阴阳两虚;数脉之兼促者,为心肾阳虚;数脉之兼实者,为实热;数脉之兼浮者,为表热等。
2012-03-01 13:17 6楼
【桂枝汤】

【组成】古方原文:桂枝 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 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 二两,炙(味甘平),生姜 三两,切(味辛温),大枣 十二枚,掰(味甘温)。

按现代剂量: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切片),大枣四枚(掰)。

【《伤寒论》服法原文】
右五味,□(口旁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服法原文解释】
【按】本来原文叙述已很明白,但现在很多人古文基础实在太差,会拿一些话来找我解释,再考虑上文中麻黄汤服法要点及禁忌几乎与此同,故有详加解释的必要。

【解释】
右五味,□(口旁父)咀(按:咀嚼,即用牙咬碎,古时没有已经加工的饮片,故整根药材只能用牙齿咬碎),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按:注意用微火将七升煮到三升,一定要煮很长很长时间,而现在的医生往往会嘱咐煮二十分钟等等,以量为准与以时间为准,两者的效果恐怕不太一样吧),去滓,适寒温(即将药液放置降温,到能进口即可),服一升(即服用总量的三分之一)。

服已须臾(服完稍候片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助药力,吃一升粥与喝一升白开水,效果肯定不一样。繁体字“气”作“氣”,说明古人很明白“氣”是由谷物气化而来。草率地将“氣”字简化成“气”,也就阉割了炎黄文化的精华所在),

温覆令一时许(吃完粥,等身体温暖后盖上被子将息。古时一时辰,即今之两小时),

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微似有汗”四个字是最为要紧之处,需反复推敲捉摸,笔者的体会是全身热透,皮肤微微发热发潮,即将出汗而又不见汗珠的状态,若按这个尺度把握,定能速愈),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用西药阿司匹林等药退烧,必定汗出淋漓,衣衫俱湿,后患无穷。医圣早有预言于此告诫后人)。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按:这几句的意思是,若服用一次后,也就是服用了一剂的三分之一后,似有微汗出而病愈,则不必服用其余的三分之二);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结合上文“温覆令一时许”,也就是说卧床盖被约两小时,若还不见汗,就继续按前面方法仔细操作服用);

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有的版本没有这个字)期间。

(按:考成无己注本《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期间,可半日中尽三服。”当知“促”为短促之意,即缩短两服之间的时间间隔。)

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重者,夜以继日地服用,旁边服侍者每过一个时辰就要进行观察)。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忌】禁生冷(包括一切瓜果生冷蔬菜饮料可乐等等)、粘滑(粘滑易生痰)、肉面(肉类和面食)、五辛(指葱、蒜、韭、茴、椒,包括辣椒胡椒花椒等)、臭恶等物(浙江宁波一带喜欢食用各种恶臭腥腐食物,如臭豆腐臭咸菜臭鱼虾等,易生痰湿与风寒缠裹,难治难愈)。(按:此条专指饮食禁忌。)
【男女禁忌】以笔者的观察,伤寒之后,须禁忌房事。伤寒愈后,至少戒房事一周。盖房事有损肾气,元气以肾气为根。大损元气,疾病难愈,愈后亦易复发。又五辛,生食生嗔,熟食生淫。乱气脉,甚者导致漏精。漏精危害,与房事同。



【注意点】《伤寒论》号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法与方配合使用,构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而对治太阳表证的“麻黄法”与“桂枝法”,是《伤寒论》中介绍最为详尽的代表性“方”、“法”。仅有药方,服药不照章行事,再好的药方也难以奏效。吾等后学当细细体会医圣的良苦用心。

所谓“法”,包括了原药材的预加工与破碎,水煮的用水量,水煮的时间长短,最后获取药液的量,药材水煮的次数等。

在预加工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桂枝的加工。《伤寒论》原方在“桂枝”后随即注以“去皮”二字。而清乾隆·吴谦在其主编《医宗金鉴》所收编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中,桂枝汤条下注曰:“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就是说以吴谦个人的看法,桂枝的药性全在皮,用药时绝对不能去皮。并且大笔一挥,将《伤寒论》中,凡有桂枝去皮的条文,一概加以删除!

因去皮与否,将使桂枝具有全然不同的药性,该问题已引起网友的关注,并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兹摘录两条供参考:(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53948)

“曲黎敏教授的讲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桂枝去皮,是因为皮主收敛,所以桂枝皮要去掉。”
陈利-1971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自服桂枝汤多次,比对桂枝去皮与不去皮之异同,去皮者易得微汗而一身畅然,反之则略有郁闷、心烦之感,方悟诸药里与表、皮与茎、肉与果往往功效相反而相承为用,如山萸肉与核一敛一滑也。桂之皮有敛阳之功,补阳则守而不走,引火归元,桂之茎则多温通之功,其尖更有欲破皮而出之势,是故茎欲通而皮能敛,仲景用桂枝汤解肌正赖桂枝之茎的温通之力,故去皮而破其敛阳、防守之势也!”
笔者查《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桂”条下:“时珍曰,牡桂,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
另外,麻黄汤中的杏仁要求“去皮尖”,好在现在中药房有去皮的杏仁。但是桂枝去皮在操作上的确有困难!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按《伤寒论》古法煮药,药材仅煎熬一次,而不像现代一般熬中药熬取两次!
2012-03-01 13:37 7楼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2012-03-03 08:13 8楼
脉沉紧,寒邪入里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有表误下,邪陷在胃,法当从阳明治也。脉沉滑,宿食脉,有表误下,协热入里下利,法当从协热下利治也。脉数滑,积热脉,有表误下邪陷入阴,伤荣下血,法当从下脓血治也。
脉促固阳脉也,若促而有力为实,则为结胸实邪之证;若促而无力为虚,则为胸满虚邪之证。故论中有脉促结胸,头汗小潮热者,用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2012-03-03 08:14 9楼
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甘桔汤、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
2012-03-03 08:15 10楼
方有执曰: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证杂出,而不可以一途拘之。

程知曰:不宜下而下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今咽痛急欲呕,是寒邪入里之变。头痛热利下血,是风邪入里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沉弦紧细为阴也。

程应旄曰:据脉见证,各着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 浅谈生地在治疗皮炎的应用 老茶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疑难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