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移精变气论》的不同理解

2012-03-11 12:40 楼主
我曾经比较偏执的写过一篇关于“精气神”的文章,因为其中错误太多,不便于贴出来丢人现眼了。但是当时我从中理解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精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其主导转化的是我们的神,这一点似乎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但是,不同的地方是,精气被我偏执于有形无形了,然而,从有形无形的方面考虑问题,真的有一定的方便之处,方便之处就在于好理解、好研究,但是却有失中医之髓。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我把我的精气文章主旨说一下。
精,是汇聚的意思,是有形的物质,是相对于弥散形态的一种称谓。
气,是具有可逆于精的性质的物质,也可以说是相对弥散的东西。繁体的“氣”是指的后天之气,是水谷精微的属性。而“炁”也是先天之气,是弥散在宇宙之间的一种能量,他能聚合成有形的物质(这里就有点儿钻牛角尖儿了)。
精与气并不绝对化,相对于对方密度比较大的可以相对于密度比较小的称之为“精”,相反的称之为“气”。因此在我们的身体上,密度比较大的就会比较坚硬,难以运动,涩滞,此为精太盛,气太乏;而密度比较小的就会比较柔软,容易改变,但是柔软到一定程度就会空,空后就不再有能力维持形态了,此为气太盛,精太乏。
因此,在我们身上如果出现了精气分布不合理,就会出现很多异常状态,以至于病态。比如,背部竖脊肌主要由膀胱经经过,如果背部膀胱经在某些位置、某些深度出现局部精气分布失常会造成局部劳损、局部皮肤渲软(重一点的会表现出凹陷),《灵枢·经脉第十》部分中讲到“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中的“陷下则灸之”中的灸法,主要是在通行气血,气聚而不弥散,又非汇聚成精,自然会出现这种凹陷,灸之以行气、散气,增强精气转化,因此灸之以治陷下。对于劳损,亦可以采取灸法。其实就是活血化淤、通经活络而已。而令一种例子就是身体内部产生的癥瘕积聚,正是精的汇聚太多,而气的比例失衡造成的。而我们整个身体的精气分布都是由神来调控的,因此我们需要对神进行解读。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神是世上本来就有的,他是整个宇宙中的一部分,就像一个国家的干部、一个公司的小领导一样。神能够让无形的气汇聚成有形的物质,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是有神的,也就是说不只是我们的人有神,地球有神,宇宙有神,我们的器官有神,我们的细胞有神,所有的物质有都有自己独立的神。说白了,每个存在的东西都是神所支配的一部分,因此有了上下级的感觉。有时候把神分上下级也挺形象,虽然有点儿钻牛角尖儿。因为,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了,通常是体内统领一些物质的神不听指挥,不配合了。正像是上级给下属传达了文件,有些人很认真的去做,另一些人会不理你,有的做好了,有的根本就没做。有一些感到不公平,开始暴乱了,要推倒你身体这个大政权,于是,体内生出了肿瘤、癌,也就是癥瘕积聚。因此,你整体之神的威信,他是否得民心,决定了你身体的健康与否。
中国古代用音乐治疗疾病,为什么我们把有些音乐定义为高雅的,正是它能调神,能把人带到健康的状态。除了音乐,还有药物,还有语言,还有功夫、针灸……方式太多了。但是,这些方式的核心是方法,而中医重点放在了调神上。因此,在中医看来,“神”很重要。
讲了那么多废话,正是在引入《移精变气论》,因为《移精变气论》的重点放在了调神上。但是,很多医家认为这里的神,多指人的神态。比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很多医家都在以这样的言论告诉我们,察其脉,观其色,以知神之盛衰,患者处于得神的状态好治,而失神的状态不好治。我个人理解,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有些太片面。
我也通读了《移精变气论》,但是我对两句话很有感触,估计有些断章取义。第一句是“用之不疑,治之大则”。这句话之前是在介绍诊断,所以很多医家认为这是在强调诊断的重要性。可是我不全赞同,因为这句话还有别的意思,这是让医者有自信,你的自信正是让患者也有自信的种子。如果有疑惑,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本论坛的南宫凌浩是我的同学,去年他说要放下针,从头再学一遍针灸,因为他开始质疑针灸了,因此他不相信自己,以至于那一段儿经他治疗的患者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完全是疑惑造成的,自己疑惑,就会通过针,告诉患者你的疑惑,虽然有时候患者也说没有疑惑感觉,但是,他的针神变了,于是针态也变了。
第二句也是“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数问其情”是在告诉我们要和患者好好沟通,我们不是机器在修电器的坏零件,也许我们的交谈需要从家常谈起,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已经实在了解患者疾病的影响因素了。我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所讲的“紧扣重点,控制焦点”一直觉得那是有点儿太像机器了(其实这正是我钻牛角尖儿的地方)。我们的交谈要用“数”,也就是说在患者的需求下交谈,他愿意多说话,我们就多倾听;如果他们不愿意多说话,我们可以做一些引导性的交谈,多说会让患者很反感,我们只要能够得到充足的判断证据就可以了。我们要问“其情”,除了病情,还有感情、心情……然后我们就可以“以从其意”了,所谓“意”,是患者内心的主动心理活动。意有意愿的意思。通常我们会把“意愿”猜测为患者希望自己的病情早点儿好起来,是,不错,有这一方面。可是这个“以从其意”并不简单,你们交谈了那么多,正是在让你去发现他的薄弱点、他最渴望被关心的地方,这正是他的病所,外在的那些疾病都只是表象,内心中最需要的才是病根。一个人的体质差,其实是这个人的心理素质差,是这个人的薄弱点太容易被刺激到。我喜欢我们《康复医学》老师的话,他告诉我们,康复医学的目的就是完善人格,完善地位、金钱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健康康的重返社会,这里的健康除了生理上的,还有心理、社会上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健康了。我们要给他们他们所需要的,才是“从其意”的关键,我们要做的有很多。然后就是我最想说的这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当时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会算卦,他用易学上的东西教给我们,可是真正能听懂的只有我一个,因为我从小就受我爷爷的影响,我爷爷也是个算命的,但是听懂了不代表都理解了。他给我专门讲这一点“得神者昌”,就是八字、卦象中得用神昌旺,这个人、这件事也就昌旺。所谓的用神,就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你最需要解惑部分的一个代称。其实,学到现在再看这句话,我突然明白了,“得神者昌”不是单指诊断到患者处于得神的状态就能治好他,而是还有深意,在“失神者亡”后面会详细分析的。再联系到卦象上说,老师的意思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得神是要得时、得势、得气,虽然是易学上的词汇,但是这不需要你去研究,你只需要知道,得神不单纯就可以了。人神如果得时、得势、得气,那么这个人肯定好治。得,是指得到他的。“失神者亡”这句最让我伤心,因为我周围的同学都一致认为那个“亡”就是死亡,说这个患者处于失神的状态,很难治好,会造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放弃治疗后死亡。难道“亡”只有“死亡”的含义?不可以是“逃亡”吗?
好了,现在可以专门针对“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详细分析了,读了上段,你也许会思考一些,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其实从“用之不疑,治之大则”上已经指出了我们与患者的关系,你有信心,他才有可能有信心;“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指出了需要多交流,我们治疗不能只追求数量,我们还要考虑质量,所以太讲求治疗数量的话,我们未必能够得到我们满意的治疗效果,因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其实就是患者看到你、和你交谈后,信任你,对你敞开心扉,这就是你得神了,得的是患者的神,而不是望到的神。你只有打开了他的大门,你才能看到他院子里的情况,你才能发现他最柔软的地方。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他的想法尽可能的实现,或者柔和的转换,用他自己的皮,移植增厚那薄弱的不安全区域。其实,这个人愿意打开心扉,正是你给了他安全感,所以你能够给别人安全感,是你得神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考嘴上的保证是没用的,师父说过,你要让患者见到效果,患者才能相信你、配合你。其实得神的途径有很多,我所能了解的也只有一点点,很片面而已。而失神,是你没办法让别人信服你,所以来了又走了,这就是“亡”;走了,如果一直找不到能够治疗他的人,那他最后的发现结局就是“亡”,我们不能太固化于古人的解释。《内经》讲医理的东西不是很多,而自然现象有很多。为什么,我曾和爸爸讨论过,我们的结论是“时代会变,生活方式会变,人们的认同感会变,但是,一些自然现象是不变的”,因此,你把道理写得很清楚、很详细,很快它就会过时。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先是胡思乱想,然后从中寻找可用的东西,也许就能找到方法。得神了,我们的话对患者的影响才大,药物就是在弥补他的需求,比如他脾胃不好,那他喜欢吃甘甜酸味的食物,那你配的药物主体上是要满足他对甘甜酸的需求,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明显,再加上你的语言引导,效果会更好。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都是啊。你用苦味的药太多了,患者一服用就吐了,怎么去利于病?患者不接受这些药物,你怎能帮他减轻痛苦?所以“得神”很关键。
而我把精气神讲得那么详细,就是为了让《移精变气论》联系到“精气”,联系到治疗。因此,我们中医最关键的就是调神以控制局部物质转化。
如果我们太劳神,我们机体的物质代谢谢就会失常,这其实就是一种失神的表现,因为神出了躯壳。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劳累自己,因为有缺点我们才是人,因为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才称自己为人,我们也有自己做不到的,干嘛非要让自己成为万能的神呢?所以,我们得神的目的就是舒缓他们的神,让他们知道疲倦,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体的异常,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的去判断患者的病情、病位、需求。
(不好意思,昨晚写到凌晨三点多,实在忍不住,睡着了,然后灵感也消失了,或许后面写的这些不如前面的,见谅,主体思想已经表达了,细致的部分已经想不起来了,将就一下吧,嘿嘿嘿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11 12:58 2楼
多谢分享!
2012-09-29 07:26 3楼
老贾,
有深度~吃不透~
2012-09-30 10:48 4楼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应该还是指病人的神的状态,而不是医者的自信心。你曲解了。医生的自信只是个正能量的作用,不和其水平相关。
⬅ 古今单验方选评109——双粉双藤方治疗失眠 老茶馆 左大腿阳明一线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