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一《胃病研究》的学术思想初探

2010-02-28 15:54 楼主
近代医家杨志一,名佩贤,江西吉安人,早年卒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医界春秋》编辑部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主任。其所著《胃病研究》一书,于1937年出版,为胃病专著。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胃的生理病理、发病原因、预防治疗、饮食调护等,书中还收录了先哲治疗胃病的经验及作者临证实录,对现今临床及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

衷中参西、科学阐述胃之生理及胃病成因

杨氏运用西医的解剖学及生理学知识,指出胃为“消化之器,位居脘部人字骨下,形如弯囊,宽长大小随食饥饱。上端接食管,名贲门,下端近小肠,名幽门,食下时由贲门入胃,即有自然蠕动,能使宽长大小适合食物之多寡,能使幽贲二门闭塞,禁食物出而便消化。胃有胃汁分泌,使之与食物调和,易于消化。”又指出胃病的成因:“胃之消化作用共有两种:一曰回旋运动……,此为混合胃液而起,如混合纡缓,胃中食物遂致腐败。二曰蠕动运动,此作用为输食于肠而起,若其不灵便时,食物即停留胃内,一经腐败,遂成胃炎。”杨氏又根据中医对胃病病因的认识,归纳为如下几点:一为饮食不节,食入过多;二为酒烟辛辣,纵之过度;三为忧思苦虑,精神受伤;四为身体过劳,体既乏力,胃之收缩因而弛缓;五为不事运动,则胃之消化机能减退……其观点具有一定科学性。杨氏认为:“胃为人身最重要之关键,后天之根本,营养赖之以富,气血赖之以生。胃气强,则气血充旺,体力健壮。胃气弱,则脏腑机能均蒙其害。”

治疗博采众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该书分列了呕吐、噎膈、呃逆、胃痛、胃呆、胃痈(胃溃疡)、呕血、胃酸过多症、宿食等病证之治疗。如呕吐之治疗,胃热者以大黄甘草汤泻火缓中;肝火者以左金丸、生白芍、乌梅、竹茹柔肝降火;寒吐者或因脾胃虚寒、寒湿甚者,宜理中汤合二陈汤;脾胃虚弱者,宜大半夏汤或香砂六君汤;肾阳衰微者,宜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萸、川椒之属。又如胃痛之治疗,肝气横逆者,以左金丸、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春砂壳、薤白头、括蒌皮、陈香橼、煅瓦楞等柔肝理气,夹湿滞者,宜加半夏、陈皮、厚朴、砂仁之类;如阴液告亏者,加当归、白芍、石斛、乌梅之属;如属新寒外受,引动厥气上逆者,加肉桂,吴萸、沉香温通降逆之品。又如呕血之治疗,肝火冲胃,逼血妄行,治以犀角尖、鲜生地、丹皮、生白芍、知母、茜草根、侧柏炭、制军。凡饮酒过度或误食热物而呕血者,以十灰丸冷盐汤送下,再以鲜藕汁、鲜生地、生白芍、粉丹皮、鲜竹茹、白茅根水煎服。胃酸过多者,以牡蛎、瓦楞子、文蛤等治之。胃酸过少者,以归脾养荣丸或鹿角胶、阿胶等治之。……书中附录作者临证胃病实验录,在胃病小药囊中列举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食疗及单方、验方。其在胃病的治疗中,博采历代医家之长,注重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精当而有独到之处,对现今临床诊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养生调护

杨氏曰:“人既患不消化之症,因苦不能立愈,亟亟乞灵于药物。……不知胃病从饮食不节而来,治法当从调节饮食着手。”并列预防不消化之要诀:“1.宜择有益消化之食品,食时细嚼,牙须时使清洁无垢。2.食时从容,切忌急咽。3.烟酒等宜戒绝,因其不论多寡,悉含刺激性也。4.食时不宜发怒,不宜幻想。5.生冷坚硬之品,不宜进服,毋使胃力受损。6.身体劳动,精神疲倦时及剧烈运动后,皆不宜进食。7.每日大便一次,攻泻涤荡之品,皆不宜乱投。8.食后宜广步庭园,不作劳力之举动及用脑之事等。9.临睡勿食,以睡后之消化力暂告停暂也。10.食有定时,俾胃力有休息之机会也。11.如远行方止,勿进食。”并嘱患胃病者,宜清晨傍晚,散步旷野,练习拳术,或攀登山岗,或荡桨湖心,不但运动躯体,亦怡悦性情,有利于胃病康复。这些预防、调护之道科学而又实用。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650011) 焦丽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谦斋医学讲稿》学术思想探讨 老茶馆 医史学家在写个人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