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张仲景对“姜”的运用

2012-03-20 17:12 楼主
试探张仲景对“姜”的运用

廖成荣 指导 田丙坤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09级中医实验班)
摘 要:《伤寒论》所载113方中,有59方用到姜,其中用到生姜的有37方,干姜22方。通过对用姜经方的分析,探析医圣制方配伍规律,从而总结出其对姜的临床运用经验,以便后学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姜;运用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注。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所载方剂至今指导着临床治疗。张仲景集东汉以前方药之大成,创制并保存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一方缺)中,既有东汉以前经方家的古方,也有他自己创制和活用的效方。这些方剂选药精当,配伍严谨,加减灵活,主治明确,功效卓著,而被誉为“经方”,先通过对其代表方剂的组成,揣摩其配伍规律,总结出其对姜的临床运用经验。
1 姜的诠释
姜为姜科植物多年生的地下根状茎,秋初采收则为生姜,多为鲜用,秋末采收,称之为老姜,多为干用,故又称之为干姜。其性质生姜质脆嫩,干姜质老。现代根据姜的加工炮制不同,又具分为鲜姜、垠姜、姜皮、干姜、炮姜,至今运用于临床。而结合仲景之所作,我们可以发现,仲景用到的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论治虚汗肺痿证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为炮干姜,意在急温肺复气以摄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论治寒饮搏结胸中,用生姜半夏汤,其用大剂生姜之意在散饮去结。其著作中,除以上二方之外,仲景所用之姜皆为生姜或干姜。
2 具体运用
2.1《伤寒论》中生姜的运用
在《伤寒论》所载113方中,有59方用到姜,其中用到生姜的有37方,可见先师仲景对生姜之重视。根据生姜与不同药物结合而具有的不同功效,现试做如下浅析。
2.1.1 生姜伍桂枝,解肌发表
桂枝汤及其类方是生姜伍桂枝的代表方剂,其应用的频率较高,这也就引起各医家的重视,自然也就有了不少关于生姜作用的注释。
在《医宗金鉴》[1]中记载道:“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伤寒来苏集》[2]记载:“生姜之辛,佐归桂枝以解肌。”《伤寒论讲义》[3]提到:“生姜辛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以和卫气,又能和中止呕。”可见生姜与桂枝相配伍,确实起到协同作用,而发挥解肌发表之功效。
2.1.2 生姜伍大枣,重在调和
《伤寒论》中姜枣同用的方剂有33方,占很大比重,足见其作用之重要,现细分其功用,大致可归纳为调和营卫、和调枢机、调和脾胃三个方面。
2.1.2.1 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太阳中风证的重要治则,也是营卫不合类杂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如53条提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卫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仲师在治疗外感风寒、卫强荣弱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自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等症时,常以祛风解肌、调和营卫、扶正祛邪为治则,而立法选方用药,多以桂枝发汗解肌,芍药和营益阴,姜枣同用以调和营卫,甘草补中益气,功兼调和诸药,其代表方剂为桂枝汤。方中生姜既助桂枝解肌祛风,又协同大枣调和营卫,即姜以主外,枣以主营,助正驱邪、安内攘外。其类方如治兼项背强几几的桂枝加葛根汤(14条);治兼喘证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条);治兼表阳虚而汗出漏不止的桂枝加附子汤(20条)等,均体现出姜枣同用有调和营卫之功。
2.1.2.2 和调枢机 和调枢机是《伤寒论》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治法,其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及其类方。在《张氏医通》里记载:“和解营卫两歧,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为一定之法。”足以说明姜枣同用调和少阳枢机的作用特点。
2.1.2.3 调和脾胃 在治风湿相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的桂枝附子汤(136条);用治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脉结代的炙甘草汤(177条)等方中,均以姜枣辛甘相合,健脾和中而使脾胃调和。
综上可知姜枣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其作用有所不同,但均有调和作用这一共同特点。
2.1.3 生姜辛温,宣散水气
在《伤寒论》中,水湿内停滞塞气机的病症很多。如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中以生姜宣散水气;第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中以生姜宣散四肢之水气。
此外,还有茯苓甘草汤证(73条)、生姜泻心汤证(157条)、旋覆代赭汤证(161条),其方中均用到生姜以宣散水气、畅达气机。
2.1.4 生姜伍半夏,和胃止呕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是邪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宣,影响于胃,使胃气上逆而致的呕吐。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是邪气留积于里而不去,致胃气不和而致的呕吐。此外还有葛根加半夏汤证(33条)、生姜泻心汤证(157条)、旋覆代赭汤证(161条)、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172条),均出现了呕吐。纵观《伤寒论》中呕证,不论是表里同病,内干肠胃;还是邪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宣;或邪气留积于里等均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致胃气上逆而作呕。诸方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
2.2 《伤寒论》中干姜的运用
2.2.1 干姜伍辛夏,温肺化饮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中以干姜伍半夏,增强温肺化饮的功效;与细辛相配,温肺散寒化饮。诸药相配,辛散解表中佐以和营,温肺化饮中兼有酸收,使外寒得散,内饮得除。
2.2.2 干姜伍附子,回阳救逆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方是治疗少阴病阳虚寒化证的代表方,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等症。方中干姜辛热为臣,助附子回阳救逆,并有温中阳除里汗之功。此外茯苓四逆汤(69条)、四逆加人参汤(385条)通脉四逆汤(317条)等各方均用姜附,以温补脾肾之阳。综上,虽各方中均以附子为主药,但必须用干姜为辅,以强化其回阳救逆,温中阳之功,也印证了“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2.2.3辛甘化阳,温中散寒
《伤寒论》诸方中,常用干姜与炙甘草同用,其目的在于以甘草之甘平制干姜之辛热,使温中祛寒而不耗伤营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治疗阳虚兼伤阴证的甘草干姜汤(29条),方中用干姜温中扶阳,炙甘草健脾和中,辛甘相配而起到辛甘化阳,温中散寒之功效。此外,理中丸(386条)、桂枝人参汤(163条)都利用了这一对配伍,并且用人参助炙甘草补脾气之力,用白术以助干姜扶阳化湿之功。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辅,共助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
2.2.4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辛开苦降法起源于《内经》,发扬于《伤寒论》,是治疗一些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重要方法。如治疗胃寒肠热,升降失调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149,157,158条),都运用了干姜温中阳,散阴寒,复用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使寒散热清,升降正常,而解心下痞、呕逆、腹中雷鸣之证;此外,尚有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的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汤;以及治疗寒热错杂,蛔虫内扰之蛔厥证的乌梅丸;治疗正虚邪陷,寒热错杂之唾脓血泄利证的麻黄升麻汤;还有治疗热扰胸膈,中阳受损的栀子干姜汤(173,359,338,357,80条)。因为这类方病机上均为上热下寒,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在治疗上都运用了干姜配黄连、黄芩或栀子,苦寒辛热并用,以达到清上热,温下寒,辛开苦降,条达气机的目的。
2.2.5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伤寒论》方中常用干姜配以健脾止利的药物治疗虚寒性下利。如真武汤证伴下利者(316条),用干姜配健脾化湿的茯苓、白术,而起到健脾祛寒止利的作用。又如,治疗少阴病,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的桃花汤证(306,307条),因其病机为肠胃虚寒,下焦不固,故方中用赤石脂固涩气血以止利,干姜温中散寒,配粳米益脾胃以补虚,三药相配,共奏温中固脱止利之功效。
3 结语
《伤寒论》所载113方中,有59方用姜,其中用生姜有37方,干姜22方,足见在仲景时代,姜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仲景在治疗外感病及其变证中,合理选用生姜,恰当配伍,确能发挥解肌发表,和调营卫,和调枢机,和调脾胃,和胃止呕,宣散水气的作用,其运用之广泛,用法之灵巧,诚为一大特色。而仲景运用干姜,其主旨是温中散寒,培补后天之阳气。合理选用干姜,并且恰当灵活的配伍,确能发挥其温肺化饮,回阳救逆,温中散寒,辛开苦降,健脾止利之功效。仲景运用姜类药除源于自《神农本草经》外,更是他多年经验的结晶,通过巧妙地炮制和配伍,而使姜有不同的功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们应该加以发掘、利用,最终运用于临床,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清·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3]董正华.伤寒论讲义[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1 21:24 2楼
这样总结,是倒退哦,浑文凭可以,学治病不行。
2012-03-23 13:44 3楼
呵呵,这个怎么说啊,角度不一样,意识就不一样。所以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中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体验、发现。最终才可以谈得上传承。
⬅ 中医学习之我得 老茶馆 刘渡舟医案2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