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民族医药

2010-03-01 18:26 楼主
蒙医学是蒙古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们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以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汉族传统医学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学知识,逐步发展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蒙医学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经验。蒙医学包括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归纳为基础理论、药物方剂、外治和临床四大部分。蒙医以“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包括生理、病理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药物方剂以六味、八性、两力、十七功能为指导,包括药物学和方剂学。蒙医治病方法,除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独特疗法等。临床各科以六基症和寒热理论为指导,包括内科、外科、瘟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学科。此外,饮食起居与护理在蒙医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蒙医蒙药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人民就发明和运用了许多具有地区特点的医疗方法。13世纪初,随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族、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蒙古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医疗理论和独特临床经验的古代蒙医学。内地和国外的药物不断传入蒙古地区,特别是西域人(泛指新疆和阿拉伯地区)的药物大量进入蒙古地区。1292年,元朝统治者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分别建立了两所“回回药物院”。

17世纪以后,蒙医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蒙医学家将藏医、印度医学的理论与蒙古传统医药结合起来,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著作,为蒙医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蒙医的发展。藏医经典著作随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传到蒙古地区后,古印度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于17世纪被译成蒙古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医学巨著“阿喻吠陀”(Ayur.Veda)。18世纪,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汇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种基本病症”(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蒙医独特的“六基症”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四部医典》的内容。罗布桑苏勒和木写的《脉诊概要》和伊希巴拉珠尔写的《甘露之泉》等书中阐述了“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察法。19世纪,蒙医学家罗布桑却佩勒编著的《蒙医药选编》是一部以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为主,包括基础理论、药物、术疗等内容的综合性医著。蒙医学家伊希丹金旺吉拉编著的《珊瑚验方》一书,以介绍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为主并同时介绍了药物炮制法。20世纪,蒙医学家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编著的《观者之喜》,主要介绍诊断知识,并论述了单味药的性能及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验方等。

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物学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17-18世纪,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和蒙药著作。如伊希巴拉珠尔撰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就是内容比较丰富的蒙药学著作;18世纪药物学家罗布桑苏勒和木撰写了《认药学》四部书,即《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盐、灰、动物类认药学》,主要阐述了药物的形态,为认药、采药和研究药物提供了依据。这一时期还有官布扎布编著的《药方》,是以蒙药验方为主,兼收印度、汉、藏、回等民族的药方而成的一部医药学书。19世纪,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是一部蒙药学经典,书中分别以蒙文、藏文名词并列对照介绍蒙药,还附有579幅图。蒙医药家敏如尔·占布拉却吉丹桑璞仁来所著的《方海》则是一部完整的蒙药方剂学经典。

蒙古族饮食疗法也属于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元世祖忽必烈的饮膳大臣、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用汉文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载了大量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营养学方面的内容,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最早的蒙医是喇嘛医,医药学知识在僧人间由祖传或者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和继承,所以蒙医的医疗机构也就大多设在寺庙。17世纪以后,随着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的传布,蒙古各地兴建寺庙,在较大的寺庙里设立了名为“曼巴札仓”的蒙医学校,如辽宁省阜新县蒙古勒津格根庙的“曼巴札仓”、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山的“曼巴札仓”等,都是清代较早成立的医药学校。“曼巴札仓”虽然隶属于寺庙,且有佛学教育的形式,但也是医学教育的基地。“曼巴札仓”有组织有系统的蒙医药学教育,为蒙医药学的继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著名蒙医学家多数出自“曼巴札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医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蒙医管理和领导机构及蒙医医院、蒙医学会,设立蒙医研究所,在高校、卫生学校建立蒙医专业学科等。为了培养高级蒙医、蒙药人才,自治区于1978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医药高等学校—内蒙古蒙医学院。蒙医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使民族医学在内蒙古医疗卫生事业中大放光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脉诊概要》 老茶馆 公立医院改革要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