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剖学结束语 (二十年学习中医的感悟

2012-03-23 08:21 楼主
中医解剖学结束语 (二十年学习中医的感悟)
1: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
人类社会现存具有严格体系的医学体系有三种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体系,即西医;中国传统中医系统;流传于西部地区的藏医系统,这三门医学各自已经形成封闭的逻辑系统,因此在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了三种医学体系的巨大冲突,
中医藏医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医学体系,而现代医学体系在近代才开始长生,犹如一匹黑马,驰骋于土著的中医藏医的土地上,大有将两个土著体系踏平的势头,这让流传几千年的中医藏医感到很不是滋味,这种冲突将在近代成为一种壮观的文化战场,从业人员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会涌上心头。
首先是中国传统中医,自古流传的历史法脉,自晚清到民国一直到现在,西医体系逐渐将中医体系击碎,中医由原来的主流医学文化逐渐成为非主流文化,大有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景象出现,一场文化冲突一直延续了近百年了,现在到了中医体系即将崩溃的边缘,大厦将倾,中医人士都在忧心忡忡,呐喊,呼救,坚持等行为不断出现,但都无济于事,因为作为主流文化的现代医学体系快速成熟起来,传统中医的粗放,逻辑的不严密性将会不堪一击的被击垮,这已经成为一直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但西医排斥中医,就是中医界内部也在开始自己怀疑自己,因为中医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这是永远的事情。
2:中医永远无法证明自己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阶段,其中的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哲学性,其外延相当大,如果将中医西医两门学科理论分析,从哲学层面上看,西医非常逊色于中医也,如果西医体系进入中医将会被中医的汪洋大海吞没,表面看西医必然失败;其实不然,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因为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看似非常不合理,但是进而研究就会出现对于生命物质的深层机制研究,进而完全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中医恰恰相反是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于以典解典,以典证典,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只能最后发展到症候群总结路子上来,然后利用经典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但是无论中医如何用经典证明,面对现代医学的细化研究,中医永远无话可说,无理来辩,因此出现自身永远无法证明自己正确,无论在使用方剂药物治疗上取得如何好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都将得到同中医相同的命运中去,中医如此,《易经》也如此,藏医也如此,这种结局现在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

3:中医永远倒退的原因
现在医学发展有种明显的趋势就是越靠近现代越先进,因此西医学自身不断在否定自己,更新自己,老体系不断解体,新体系不断出现,使得学科发展越来越进步;但是中医恰恰相反,越来越追溯古人,称之为先贤之言,是看现在的中医教学开始读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高年级开始读《金贵要略》,《伤寒论》,到了研究生开始读《黄帝内经》,逐渐形成复古的发展趋向,笔者开始涉及中医是无意中从《黄帝内经》开始,逐渐下行《难经》,《伤寒论》,《金贵要略》。。体会出来的中医理论正好与现代学校教育出来的中医思想相反也,因此二十年来一直在中医,西医圈中争议不休,自己也是为此非常烦恼,为此开始具体化的中西医理论汇通研究,逐渐发现中医逐渐倒退消失的原因之所在。
只要接受了中国中医思想的人,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求道”,藏医也是如此,还有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如此,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人,就会发现他们整天谈道而谁也说不清“道”为何物?最后只能上溯古人,寻求师承,这成为一种惯性,而不知其中的危险之所在也。
梁漱溟先生总结:“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伦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
如何能与宇宙大生命相通呢?当然有其原理原则,那就是内证功夫。
何为内证,就是生命体自身的体验,在东方文化中“内证”学问可谓是核心文化,这种内证文化的最高峰是佛学,其次是道学,再下是儒学,中医藏医也包括在内,本质上都属与内证学问,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内证学问的追求目标就在于极度的否定人生(积极而不消极的),追求超越人生的更高境界。佛教由人到阿修罗,到天人,再到阿罗汉,菩萨,佛的最高境界。道教从人到地行仙,直到太上境界。
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中医藏医都有复古崇拜先民和创始人的习惯,《上古天真论》开始就是尊古崇祖,笔者不是否定尊师重道,而是说明这一文化现象会导致何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佛陀可谓是最高的内证境界的人,当他内证之后传道四十九年,最后他自己总结他的教法是逐渐衰弱消亡的过程,而不是逐渐繁荣发展的过程,即所谓的正法,相法,末法,三法时说法。笔者也是非常迷恋佛学道学的人,也对此下过十年以上的功夫去求索,感到佛道儒中医藏医都是至理内证学问,绝对没有错,人类自身发展的未来目标必定是这种文化,不是迷信,然而大家要注意这样一点,内证学问有主动内证和被动内证之分,这种内证学问的起源早期属于被动内证,就像现在动物界的智慧发展是相同的,在生存环境的逼迫下,为了生存被动内证出智慧了,而到了后期也就是佛陀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内证期到了主动内证的阶段,东方印度中国这一内证主动内证发展远远超出了西方,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质。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这种内证学问逐渐衰退,甚至消亡,后世人们自然将这种内证学问列入了宗教玄学行列,而被外证的科学所替代,这就成为一种必然规律,其中伴随这种内证学问诞生的中医和藏医也就出现同佛学道学形同的命运,这也就是中医近代迅速衰弱的核心原因,其理昭然。

4:走出中医理论的玄坛

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这样西医学发展对于生命的本体研究根本不感兴趣,由此诞生的学科研究非常细化而且可操作性越来越强,现在生物基因研究到了可以控制物种的程度,其理就在于不去执着生命本体研究,反而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快速发展,这也是西医为何近代快速被人接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在这一问题上内证发展的中医藏医发展却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西医这种外证的实验科学方法在机制研究上越来越细化深入的同时,中医却无法走出内证的圈子。从本体论研究层面看,中医是理论核心是正确的,因为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

西医理论核心错误的,即使是研究完生命基因也是错误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中医永远无法达到的,因为对于物象的静态局部细化研究,更容易被人直观看到,因而接受度也就大大提高,;中医恰恰相反因为学习者永远无法到达内证者的高度,也就永远不明白其中的核心内涵,因此导致出现对于内证成功人的崇拜心理,甚至出现盲目崇拜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出现,对于内证而得的理论结论即不去解析论证,又不去做细化研究,盲目的迷信其结论,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内涵,偶有所悟,就会到处宣讲言教,由此进入玄学的殿堂,最后就是迷信的结局,导致中医文化的消亡。

5:中医取相比类归纳法的正误辩
中国人在医药上用过很大一番心,讲医药的书比讲别的书都多。。笔者用五年时间便览完了在《传世藏书》中的所有中医经典,也去拜访道教中的医家,但感受的结果其间可认为确实知识的依旧很少很少,无非就是几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而已,到处是浩瀚的方书,好似都是药方大堆积而已。《景岳全书》和《类经》可谓是有点勇气的中医著作,可以解读类比《黄帝内经》,其他的就很难说是理论书了,《伤寒论》后世解读更是乱七八糟,甚至有人认为《伤寒论》的理论依据,根本不是医学理论,而是一种纯粹的逻辑体系,好像张仲景不是研究医学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另外的逻辑体系而来;还有一部分医生认为《伤寒论》理论只是一种症候群的总结,而无理论依据可存,由此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到处流行,中医理论之混乱可见也。

用心用差了路,即是方法不对。……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泡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绝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易经》汇通中医也更是遵循这种万物类相的方法进入到医学中国来,认为可以囊括天地间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空洞无物的无用研究,笔者不发对医医汇通研究,但不能依靠着几个中医《易经》原则,无限扩大研究的外延圈,盲目的胡乱联系,最后也会导致中医理论的极度混乱状态。

西方人讲学说理全都要步步踏实,于论理一毫不敢苟。中国人讲学说理必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的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笔者也可以算是草根派研究中医和《易经》的人了,多少年来总是遇到这样的诡辩的中医和《易经》人士,笔者与傅斯年先生有相同的感受

“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中国现在最可耻最可恨最可使人短气的事,不是匪患,不是外患,而应是所谓西医中医之争。……只有中医西医之争,真把中国人的劣根性暴露得无所不至!以开了四十年学校的结果,中医还成问题!受了新式的教育的人,还在那里听中医的五行六气等等胡说!自命为提倡近代化的人,还在那里以政治的或社会的力量作中医的护法者!这岂不是明显表示中国人的脑筋仿佛根本有问题?对于自己的身体与性命,还没有明了的见解与信心,何况其他。对于关系国民生命的大问题还在那里妄逞意气,不分是非,何况其他。对于极容易分辨的科学常识还在混沌的状态中,何况较复杂的事。到今天还在那里争着中医西医,岂不是使全世界人觉得中国人另是人类之一种,办了四十年的学校不能脱离这个中世纪的阶段,岂不使人觉得教育的前途仍在枉然!”

当然傅斯年先生的话有点偏激,会引起很多中医人士的反对和谩骂,但是他说的是事实,笔者研究中医也是受到傅斯年先生的这句激动的话使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由此开始转向中西医理论机制的汇通研究。

中医诡辩原因来源何处:
中医理论最早受到《易经》文化影响逐渐出现独立的系统逻辑不容置疑,而《黄帝内经》作者并没有绝对的照搬《易经》的理论,因为作者可能知道其中《易经》取相比类思维模式的正误点,后世医家就很难明白其中的要点了。

《易经》虽然是一部中国古代卜筮书,但是此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学,开始是古代研究气候学,物候学得出的结论,起初并没有神秘性,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基本是一样的,当这门学问出现之后,人们开始依此来类比动植物的出没规律,这种类比越来范围越放大,就自然出现了取相比类思维的错误,越来越走向玄学的泥潭,这一点从《说卦传》中已经明显表现出这一迹象。

《说卦传》: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途,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这样讲可能易经界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如果谁能理解这句经文,希望易经研究者可以论文发布,让大众来评论,看谁能够自圆其说。

由于受到《易经》文化这种取相比类思维影响,中医理论的建立也自然采取了这种取相比类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古代社会非常先进,因为通过这种比类方法可以寻找到地球生物圈内物质能量运动与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迅导致先民对于生命体认识超出了现象的层面观察,而趋向本质的认识,加之被动内证的基础,很快被社会大众认可,而且行之有效,这样就形成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原则,其实这一原则的本质是地球生物圈内的能量物质运动原则在人体上的表现,这一原理的核心绝对不会错,因此中医理论的核心绝对不会被否定,这是一定的,但是并不代表中医文化就会以典解典就能复兴,这是因为中医这一研究只是一种简单的规律总结,而不是机制研究,《黄帝内经》中也非常注意机制研究,但到后来就慢慢丢失了中医机制研究,只用五行等基本概念名词推导辩证,这样也就完全丢失了《黄帝内经》的精神,陷入到混淆概念外延内涵的纯粹逻辑思辩的泥潭中去。
可以看现在的很多所谓老中医,他们对于人体生理学结构都不了解,只是方剂应用较熟悉,就很多人崇拜,所谓的师承很多都是虚假的,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反对师承,但如果过度夸大,没有师承标准容易陷入个人崇拜。
相反现代西医学试验方法越来越细化,甚至实验方法衍伸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医如果再开口五行生克这样简单的论述人体疾病,将永远无法使人信服,也不会有学科上的进步,这是一定的。
因为中医对于人体机制研究的不能深入,现在中医教学越来越偏于症候群总结,谁的症候群总结的熟悉,谁就是好中医,比如说: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样的症候群总结语言成为中医人士的至理名言,当然这些症候群总结我们不能绝对否定,但也不能绝对迷信,因为这些症候群总结背后的机制中医研究还是相当肤浅,必须学习西医理论成果来丰富自己,才能在机制上发展下去。
因此我们现在研究中医理论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决不能过度夸大取相比类的方式出现,避免偷换概念的诡辩逻辑出现(不自觉)。

中医易经汇通研究的方向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于中医文化和《易经》文化研究约定俗成的两句话。笔者二十年来一直徘徊在中医,西医,易经三大研究圈之内,很少发表言论,因为我在这些问题上相当谨慎,很少轻易下结论。
1:“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的认识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其源头上溯的古《易经》这个不能质疑,这是因为《易经》最早起源于古代天文历法学,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的伏羲氏时期,其中历法学中的基本概念名词“阴阳 ”等到后来都被引入《黄帝内经》中,因此中医理论在理论源头上确实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黄帝内经》问世后,中医理论系统化形成,在早期这一逻辑体系并没有完善形成,故出现《难经》一书对《黄帝内经》体系提出修正补充,《伤寒论》体系虽然使用了《内经》的术语,但在理论体系上并没有受到《内经》系统的约束,因此直到现在《伤寒论》体系与《内经》关系机制上的链接问题一直是千古之谜,到现在也没人解释清楚,这说明中医理论体系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完善,并非一开始就已经完善了,对于经典的崇拜只是后来才出现的。
《易经》的基本概念名词一旦被中医借用,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出现《易经》与《内经》的理论汇通,但是这总归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两个领域的名词可以相互借用,但是研究的内容对象很难完全成为一个同心圆模式,只能是一个交集模式,这种汇通研究自古至今没有停止,因此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一部像样的易医汇通的理论著作,现代研究者出版的几部著作大都是材料罗列,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这就说明中医理论与《易经》理论一直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相互影响,而没有完全汇通为一体,也不可能汇通结束。
中医和《易经》两门学科为何出现如此长的汇通时间,这是因为两种理论有一共同的研究目标,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命题存在,作为原始历法学诞生出来的《易经》理论一直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原则,努力寻求人们的生活生存与大自然的统一性原则,这一原则追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主要以原始农业为主体的农耕模式,这一生产方式对于天文立法学的要求是强烈的,因此中国古代历法学成熟相当早,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又是一种被动内证模式在发展,因此,这就自然形成了与《易经》文化汇通现象的出现。
中医与《易经》理论汇通方法,笔者认为要有取舍,要取的部分是天人合一的核心原则,即地球生物圈物质能量运动与生物运动的统一性机制研究,但必须要绝对区分开两门学科的界限,不要随意混乱学科概念,其二要取《易经》的符号逻辑系统,因为离开《易经》的符号系统很难将中医天人合一的系统思想简化出来。
要舍的部分是《易经》的卜筮部分,因为医学总归是具有极其精确和可技术层面验证特点的学科,如果将《易经》的卜筮内容加进来,中医文化就更陷入玄学的泥潭中去,这是相当危险的地方,现在《易经》研究界很容易这样来与中医汇通,对于中医文化百害无一利。


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文革结束后,中国《易经》重新又开始研究,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纵观这二十多年来《易经》研究一个方向出现训诂研究,这一研究是在溯源,另一方向是在研究命理风水方面的内容,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算卦算命,但是要问算卦和算命到底什什么特质,确实众口不一,很难求得共同答案。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这句话的含义,笔者这样解析:

在远古《易经》诞生的年代,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人们的生命在自然界中很难保障安全,特别是大型自然灾害造成的灾难性打击,人们时刻恐惧不安,古代天文历法学的出现对于预报自然灾害的功能使人们对于《易经》产生了一种高度的崇拜,认为人类的生存死亡可以由《易经》来预测和控制,于是出现了原始的“天命观”,因此这句话里命,原意为天命,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不知道气象物候的变化规律,就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人。”这反应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自然规律认识把握的强烈要求。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对于上述心情慢慢减退,于是开始从自然观念向人文观念的过渡,于是就给这句话换成了不同的内涵,即人们生活过程中的主动控制力,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命理学说的萌芽,这句话也就变成了现在的算命的概念,但还是以原始的理论为基础,研究过命理学说的人自然就会发现这一点,就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符号为基础的一种推演方法,现在称之为八字学说。
这一理论的特质笔者认为这是延续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理论向深层演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分支,这一分支同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平行发展的,而没有初选两种平行线交汇的状态,只是到了现在才有人开始汇通这两条线。

笔者现在不评论其中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可以断言,如果这一理论同中医汇通永远是边缘分支边缘,不可能成为核心主干学科,这是因为现代西医基因研究已经相当细化,如果一旦完成基因组计划,就可以解开人体生命运动的命理之谜。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易经》文化汇通研究方向是,吸取《易经》原始天文历法学总结出的地球生物圈能量物质运动的合理模式,利用其二进制卦象符号系统,汇通中医机制研究,就可以复原中医理论的原始含义,这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易医汇通。

中西医两大系统汇通的方向原则
1: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汇通历史
近代由于西医传播,中西医接触日益增多,一些医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种医学的长短异同,以求正确对待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早期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的医学家有王学权、王孟英、陈定泰、罗定昌、合信等。
汇通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
西洋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
1、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 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他指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其主张(1)“折衷归于一是”建立尽善尽奖之医学,(2)中西医学原理相通,(3)重中轻西,厚古薄今。作为早期中西医汇通的代表,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
2、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期),字少廉,著《华洋脏象约纂》一书(1892),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他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他对汇通中西医学态度比较慎重,采取“通其可通,存其可异”,“不能强合”。
3、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张锡钝在充分吸取前人见解的基础上,不以中西之界横亘胸中,在立足我国传统医学的根基上,“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确立了“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张锡纯警重从临证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上来沟通中西医学。他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恽铁樵的“新中医” 恽铁樵具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广泛地接触了中西文化,又通晓英语,这些使他有条件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他在《伤寒论研究•总论》中强调指出:“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荀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他认为:“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

2:中西医汇通的经验教训
一、经验
1、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途径,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和优劣、长短,在比较与汇通中维护宣传中医学理论,成为近代医学史上一个重要课题。
2、把吸取西方医学的科学方法,作为发展中医学途径之一,尽管是初步的尝试,但对后人也是重要的启示。
3、重视临床疗效,从临床需要出发中西两法并用,可供后人借鉴。
二、教训
1、鉴于时代与个人的局限,他们在思想上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方法上存在生搬硬套、牵强附合、简单粗糟的现象,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2、在学术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崇古尊经思想,不同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
总之,从事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在提倡向西医学习的同时,坚持了中医之长,如整体观、脏腑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的方法等。他们提出采西医之长如化学、机械、实验等也符合实际。从这一角度上评价他们的工作是有益的,他们为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与借鉴的。

3:笔者中西医汇通的思路和方法
1:找到两大体系的中介系统
中医理论与《易经》理论虽然同源而出,但是在汇通上也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模式,其中原因前面已经讲过,现在又要中西医系统汇通,谈何容易,中医的内证又无法恢复,既是恢复也很难与现代医学汇通,毕竟研究方法差距太大,也不敢轻易发表言论,为此在中医,西医,藏医,易经,兽医理论之间来回比较,逐步发现要向中西医理论能够汇通,必须放大研究范围,因为中医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原则,在考察对象上本来就已经在外延上超出了人体医学的研究范围;而西医恰恰相反,研究越来越细化,到了分子生物生物学水平,这两大系统一个越来越宏观,一个越来越微观,这样就越来越无法理论上的汇通,因此近百年了出现的中西医汇通的著作,都没有出现本质上的突破。要想将两种极端的医学理论汇通起来,这就需要中间学科的研究,于是在西医学科中笔者想到了现代生物学研究,和胚胎学研究,这两门学科具有研究生物进化的原理机制在;而中医研究中想到了《易经》理论的符号体系,这一符号系统实际是二进制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完全可以表达出中医的阴阳变化的数理逻辑,于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逻辑符号完全可以无限制的展开中西医理论的汇通表达,但要汇通表达成功,避免附会出现,必须立足于生物学胚胎学研究与《易经》符号系统的汇通成功,否则就堕入附会的泥潭中去。因此笔者将有《中医生物学概论》和《中医胚胎学概论》讲述其中原理。
2:中西医理论汇通必须借助《易经》符号系统
中医理论立足天人合一原则,使用了《易经》的阴阳等名词概念,而没有直接使用《易经》符号系统,这样造成了易医汇通几千年争论不休,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时代,《易经》逻辑符号系统已经形成,可以用来描述天文历法学内容了(易卦轴性符号,河图洛书数字量度,干支量纲),具备了逻辑推演的数学模型,但是中医理论的研究层面只能停留在现代解剖学层面,无法向细化衍生,因此直到现在也对“命门”“三焦”“天癸水”等概念,只有名词而没有机制,甚至用五行理论无法概括具有相当重要功能的胰脏,这就明显暴露出《内经》构建的逻辑系统无法容纳更大的信息量,而在逻辑系统上出现了屏障。
而现代医学分科研究已经相当细化,机制研究也相当深入,如果中医研究总是停留在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里面,永远不能将如此细化的西医机制容纳进来,中西医汇通结合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处都在喊中西医结合,但是如何结合却没有一点进展,只是在药物学上毫无理论依据的组合药物而已,这不能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这叫中西药大杂烩,既是有效果也是在利用病人做活体实验内证而已。
既然中西医汇通不能容纳如此大的信息量,我们就自然想到易卦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使用最基本的阴阳两符组成,可以表达任何事物的矛盾两面性,因此也就可以表达医学研究中任何现象的矛盾两面性,由此再延伸到四相,八卦的基本八体符号系统,继续扩大可以放大到六十四卦,甚至更多,就像现代数学中的数理代数应用于电脑程序设计一样,可以表达出任何的要表达的对象,因此,在中西医理论汇通中引进易卦符号逻辑系统完全可以容纳其中的信息量。
不但如此,因为《易经》很早就开始在实践这方面的尝试了《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也是笔者为何研究中西医理论汇通时,使用易卦符号体系的理由,如果不适用一卦符号系统,就只能用语言描述法,这样就会出现像历史上中医理论和《易经》理论汇通几千年不得结果的结局。何况我们研究的课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信息容量。
3:中医西医易经理论系统汇通的可能性
中医和《易经》两大理论汇通经历了几千年,中医西医理论的汇通也经历了近二百多年了,现在提出三大体系的汇通,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对此也是相当谨慎,经过长时间的沉思之后,逐渐发现三大系统有互相汇通的可能性,于是开始尝试这种理论构架上的汇通研究,当然还要涉及到藏医,兽医,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内容。
1. 现代生物学研究为我们汇通中医《易经》理论发展准备了条件
《易经》理论从早期天文历法学研究总结出气象学物候学能量运动模式,最为重要的是伏羲卦图和文王卦图,后来称之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当出现这种具有理论符号系统出现的时候,《易经》理论研究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的研究领域,到春秋时期,这一理论体系出现近似统一场论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序卦传》中,从《序卦传》中可以看出作者试图使用易卦符号系统来描述解读自然神会的统一性法则,虽然文字简洁,但是其思想范围可谓相当宏大,但自《序卦传》问世后这种试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统一的思想一直没能发挥,直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不能向前延伸。但这一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仔细比较《黄帝内经》理论和《序卦传》就会发现两部经典在理论核心上有着惊人的共同点,只是在形式上《序卦传》太过简练,而《黄帝内经》太过复杂,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需要训诂学研究专家论证,从中医理论研究角度看,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一个共同点就是研究从地球生物圈能量运动到生物的运动的一贯统一规律,到了中医中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研究过《黄帝内经》的学者都会熟悉这一点,中医的基本名词概念,如阴阳,五行,六经等等都不是纯粹的医学概念,都具备气象学物候学含义,利用这些名词概念比类对应到人体的器官组织定名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这样分析就会发现中医的任何一个名词都具备了双重含义:气象物候学含义,人体生理结构功能含义。这就是让后人搞乱中医体系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后世医家在描述生理病理时使用这些名词,就会让听众感到神乎其神的感觉,现代人更感到如此。
大家要注意,《黄帝内经》作者也明白这一点,早就提出“不以数论,而已象推”的观点,让大家注意概念逻辑的错误。但是为什么作者又要使用这些概念,而不发明使用另外的一种逻辑概念呢?
这是因为如果提出另外一套人体医学概念,就会出现像现代医学一样隔离开生存环境的独立的医学体系出现,这样就完全将生命当成了生活在真空中的生命体的错误,现在西医体系的思维核心弊病就在于此。
中医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天人合一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表现的非常客观,先民的被动内证的结论绝对正确,这是不容置疑的,《内经》试图解释这种机制的内涵,结合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生理学,病理学知识逐渐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构架,在古代可谓破天荒的事情了,同时代世界文化中没有一门这样的医学体系出现,甚至到现在,具备所谓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人也无法超越这一体系,可见《黄帝内经》的价值之高。
中西医理论因为在研究范围上的差异,单纯的比较这两门学科很难,甚至不可能完成体系上的汇通,现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本质是错误的,只是药物大堆积而已,要想真正完成中西医理论的汇通结合,首先要考虑两大体系的考查范围,找到两代体系的中间断层来弥补,就可以完成中西医的理论汇通结合,这一中间断裂层就是现代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学,这是因为中医理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外延只能锁定在地球生物圈内,因为中医讲的五行五气:风寒暑燥湿热,实际是地球物候学现象;六淫学说是地球气象学现象,而这些考察对象只是在地球大气层最下部的对流层才具备,地球生物的出现繁衍进化,就是在这一大气层的位置出现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可以给我们印证《易经》理论和中医理论提供研究材料,而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单纯的中医理论提供研究资料,只要这两门学科研究与中医《易经》理论研究汇通成功,就证明了中医理论和《易经》理论的正确性,由此就以这种研究一贯而下进入到胚胎学研究层面,生理学层面,中医理论的宏观框架与西医学的微观框架结合在一起,两种医学体系就真正结合在一起,(《中医生物学概论》)

2:胚胎学机制才能解析中医的理论本质

我们前面讲过,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属于内证法,而内证法由主动内证和被动内证区分,因此,中医理论分成了两个分支:

一个分支是被动内证支,成为中医理论的显学派,这一支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学流派,这一支一直延续着被动内证方法沿用到现在,就是我们现在学院派中医,这一分支的特点一直没有变,就是不断以病人为实验对象,使用药物让病人内证,医生来总结内证结论,因此这一学派大都在症候群总结的圈子中研究,方书越来越多,谁也不能讲出机制原理来,既使是说理也是阴阳五行之类的附会,其实这一支的层面是生理学层面的研究。

另一支是主动内证派,这一派成为中医理论的隐学派,这一分支是以《黄帝外经》,《黄庭经》等经典为代表的道家医学派,这一分支一直延续主动内证的方法:修炼内证,不以病人作为实验对象,而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对象,修炼内证然后再用于医学。但这一分支一直没有普及开来。
其实在被动内证派经典中已经讲明这一点,《上古天真论》中讲述内证层次的至人,真人,圣人,贤人,俗人五个层次,已经定位两个分支的不同点了。

因为中医这种研究方法决定了中医流派的兴衰:
主动内证得道医学流派,由于内证的个体性决定学科的发展,因此逐渐变为宗教流传方式,而成为非主流医学;这一流派的研究虽然不能成为主流文化,但他们可以直接感悟中医的本质胚胎学机制(道教称之为胎息)
相反,被动内证的流派根据几个公理性的原理原则可以在病人间实行被动内证然后总结,于是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主流文化,但是这种被动内证永远不知道中医的理论本质,只能停留在生理学层面研究。因此,读《黄帝内经》永远不能明白中医理论的机制。

当我们知道了中医这两个分支本质后,我们就想到了新兴的一门学科:胚胎学,西医胚胎学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已经知道了器官形成的分化支机制,这样这门学科研究就可以作为中医理论人体机制研究的材料了,以此研究成果就可以解开中医人体机制之谜,中西医汇通研究找到了连同的桥梁,中国西医理论结合就出现了可能,因此中西医理论结合的时代就要到了。

(此文章是笔者08年中医解剖学书稿中的结束语,可以表达笔者研究学习中医二十年的体会,发布于网友分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3 18:58 2楼
不知中医西医是否可以真正的融合?
2012-03-23 19:31 3楼
xychen 说:
飞翔的鹰 中医不是用来研究的,是拿来用的。你不用再研究一百年整天拍脑门也没用。疗效就是说服力。 发表

一敲不通,只讲讲疗效?靠什么取得疗效,不要忽悠人吗?

如果不信,你可以停止写美术字和做粘合剂,写出一点与医学相关的文章了,我觉得你不敢。
2012-03-24 18:13 4楼
整天临床临床,我可以直言给你说句实在话:你还是医学门外汉,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你哪一门医学也没有学过,就是你有点临床治疗经验也是套用古方,治疗率多高,大家也会怀疑实在忽悠,从春节到现在你关于医学的内容议论过一次吗?除去恶意灌水跟帖之外,还有什么?如果你是有理性的人,请你自己回转这位两个月的言论反思一下,所有言论与医学相关吗?你是不是闲着没事在论坛消磨时光啊
2012-03-24 18:15 5楼
王家祥 说:
不知中医西医是否可以真正的融合?

如果不能融合,中医永远不能发展,就像藏医苗医等传统医学,永远是非主流医学,最后逐步被历史淘汰,这是一定的。
2012-03-26 07:43 6楼
中医永远倒退的原因
现在医学发展有种明显的趋势就是越靠近现代越先进,因此西医学自身不断在否定自己,更新自己,老体系不断解体,新体系不断出现,使得学科发展越来越进步;但是中医恰恰相反,越来越追溯古人,称之为先贤之言,是看现在的中医教学开始读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高年级开始读《金贵要略》,《伤寒论》,到了研究生开始读《黄帝内经》,逐渐形成复古的发展趋向,笔者开始涉及中医是无意中从《黄帝内经》开始,逐渐下行《难经》,《伤寒论》,《金贵要略》。。体会出来的中医理论正好与现代学校教育出来的中医思想相反也,因此二十年来一直在中医,西医圈中争议不休,自己也是为此非常烦恼,为此开始具体化的中西医理论汇通研究,逐渐发现中医逐渐倒退消失的原因之所在。
只要接受了中国中医思想的人,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求道”,藏医也是如此,还有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如此,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人,就会发现他们整天谈道而谁也说不清“道”为何物?最后只能上溯古人,寻求师承,这成为一种惯性,而不知其中的危险之所在也。
2012-03-26 07:45 7楼
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这样西医学发展对于生命的本体研究根本不感兴趣,由此诞生的学科研究非常细化而且可操作性越来越强,现在生物基因研究到了可以控制物种的程度,其理就在于不去执着生命本体研究,反而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快速发展,这也是西医为何近代快速被人接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2012-03-26 07:47 8楼
中国人在医药上用过很大一番心,讲医药的书比讲别的书都多。。笔者用五年时间便览完了在《传世藏书》中的所有中医经典,也去拜访道教中的医家,但感受的结果其间可认为确实知识的依旧很少很少,无非就是几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而已,到处是浩瀚的方书,好似都是药方大堆积而已。《景岳全书》和《类经》可谓是有点勇气的中医著作,可以解读类比《黄帝内经》,其他的就很难说是理论书了,《伤寒论》后世解读更是乱七八糟,甚至有人认为《伤寒论》的理论依据,根本不是医学理论,而是一种纯粹的逻辑体系,好像张仲景不是研究医学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另外的逻辑体系而来;还有一部分医生认为《伤寒论》理论只是一种症候群的总结,而无理论依据可存,由此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到处流行,中医理论之混乱可见也。
2012-03-26 07:48 9楼
西医理论核心错误的,即使是研究完生命基因也是错误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中医永远无法达到的,因为对于物象的静态局部细化研究,更容易被人直观看到,因而接受度也就大大提高,;中医恰恰相反因为学习者永远无法到达内证者的高度,也就永远不明白其中的核心内涵,因此导致出现对于内证成功人的崇拜心理,甚至出现盲目崇拜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出现,对于内证而得的理论结论即不去解析论证,又不去做细化研究,盲目的迷信其结论,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内涵,偶有所悟,就会到处宣讲言教,由此进入玄学的殿堂,最后就是迷信的结局,导致中医文化的消亡。
2012-04-23 13:39 10楼
中医必须走出玄学氛围,否则越来越被大众所不屑一顾。
⬅ 治感冒体会 老茶馆 等离子体杀灭癌细胞获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