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文化对话录(中医解剖学一书序言)

2012-03-23 08:28 楼主
中西医文化对话录

李 棣:
茂春,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从少年时代相识至今,转眼二十余年,真是白驹过隙啊。这几天整理了你的两部书稿,一本《艮卦系统与脾胃论》,一本《中医解剖学》。如果说在整理过程中有什么感想的话,最大的一点就是,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你知道了自己这一生所肩负的使命,即孔子所谓的“知天命”。你的“知天命”,在《艮卦系统与脾胃论》序言中说的很清楚,“愚一生心血,旨在延传古之先贤大德之慧命也!”

李茂春:
不反对你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解,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像“天命”这样形而上的大哲学概念,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我倒更愿意把“命”这样的抽象的名词理解成实实在在的自然规律,这样一来,所谓“天命”就没有一点神秘感了。认识自然规律并且努力遵循自然规律,就是“知天命”。
李 棣:
这一点倒是和你的所有医学著作一以贯之的,你的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大宇宙能量运动基础之上的,里面涉及到的学科众多,几乎涵盖了整个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旁涉现代医学、生物学、高能物理学等,这样就不可回避一个问题,如此宏大的架构能否有充足的论据支撑?就像你的博客系列关于解释艮卦的文章,在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会令人觉得有想当然的成分,主流的《易经》研究者势必不会认可你对两千年来《易经》解读的颠覆。

李茂春:
伏羲一画开天,是易的源头,由此派生出道家和儒家。孔子著《春秋》,删《诗书》,定《周礼》,但是孔子对《易经》的说辞呢?你仔细读一下司马迁《史记》中孔子晚年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以及老夫子的感慨“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传达出了什么信息呢?一是说明了孔子对易的敬畏,二是暗示孔子对易是有疑惑的,他对易的把握远不及对《诗》《书》的把握。
李 棣:
的确,孔子订《诗经》大砍大削,著《春秋》微言大义,唯独对《易》小心翼翼。我的理解,原始的《易》,一定是辞约而意远,就是简单的几个符号,对应的却是自然万象,人文的概念相对缺失。到了孔子时的《十翼》,已经侧重人文社会,离《易》的原始本意可能有所区别。当然,这完全是高推圣境。
李茂春:
《序卦传 上》偏重于自然现象,可称之为自然易,《序卦传 下》转入社会现象,我称之为社会易。孔子以后的易经研究,基本上是社会易的范围,继承的都是孔子学说。直到北宋大儒邵雍出现,一反一千多年的传统,追根溯源,提出先天易,才又回到原始易经的研究中。这是有一定原因的,毕竟自孔子到北宋一千多年间,儒学已经渐渐失去原始儒学的真实面目,更多的是对儒学的反动。南怀瑾先生在书中经常和朱熹“抬杠”也是基于此。
李 棣:
这又回到东方根本文化上来了。由易派生出儒道两家,儒家注重伦理,道家注重生理,印度传来的佛家则完全走上了高度思维的心理思辨之路。这三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不言而喻。你的书稿中可以说处处都有儒释道的痕迹。

李茂春:
严格讲来,佛学对中医的影响不大,基本忽略不计,但是它却成了藏医的基石。许多人都讲易医一体,话没错,但历史上有几个人能体悟到?孔子之后,易林三千,《内经》之后,医林又何止三千?但是中医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走到了死胡同,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为什么?很简单,用中医永远解释不了中医,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医先生都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来瞧病,但是有几个人能反躬自问,为什么《内经》和《伤寒论》就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这不包括像秦越人、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这样的大医。换句话说,圣人之教,用对了永远不错,但是你去问一下现在的中医先生,有谁能保证他所开的药方、他对病情的辨证就一定符合《内经》和《伤寒论》的本意?就像你研究儒学,可是你看,举世滔滔,有几个人是在按照儒学处事?离开《内经》《伤寒论》这样的经典,中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历史越往后发展,中医越没落,这是不可置疑的。因为越往后人们对经典的歪曲越严重。
李 棣:
二十多年前,我们读梁漱溟先生的著作,梁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前些年方舟子激烈抨击中医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医的论述。这只不过是梁先生中西文化比较中很少的一部分内容,现在重读,其影响仍不能低估。至少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比梁先生更加中肯的见解。这些天我们的讨论,使我更加坚定了梁漱溟先生关于东方儒佛文化是人类早熟文化的判断。
李茂春: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梁先生的中国文化早熟论其实质就是东方古先民智慧高度发达,洞彻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当然这种洞彻是建立在高度内证基础上的。内证也分为主动内证和被动内证,内证的过程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就像我们根本无法测度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一样,不可说,不可说。但是我有一个判断,所谓的东方文化神秘感其实一点都不神秘,总有一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层神秘面纱一定会被揭开。

李 棣:
又回到梁先生的观点上了。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在自省上下功夫,最终要回溯到儒释道本源,西方文化则是永远向外发力,探知自然界奥秘,本是两条平行线,若非碰上十八世纪中期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故”,两条平行线怕是永远不会相交。相交之后产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看来就是一厢情愿的意淫。你拿出去的几乎全是沉淀了两千年的儒学渣滓,如何斗得过坚信“丛林法则”的西方世界?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陈独秀、胡适之、钱玄同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包括对中医的批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茂春:
东西方文化本无所谓孰优孰劣。以医学为例,现代西方医学的机制研究已经到了极其精妙的阶段。小至发烧感冒,大到艾滋病、恶性肿瘤,机制上说的一清二楚,一是一,二是二,不存在半点模糊。而中医就做不到这一点。中医只能在经典中去寻找答案。高明的中医在临床上完全可以根据《内经》《伤寒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疗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你要让他解释原因,他就不会像西医那样头头是道,令人信服。他只能告诉你《内经》、《伤寒论》上就是这么讲的,按照《内经》《伤寒论》诊疗就没错。这一点就成了中医的软肋。最关键的是,离开经典的年代越远,与经典的契合程度就越低,更不要谈论古代先贤的内证了。这就是现代中医的死结之所在。这个结什么时候能解开呢?依靠中医本身永远不能。中医是古代先贤的高度内证,现代人无法企及。当有一天西方医学发展到极高程度,譬如人类基因谱绘制完毕,生物医学高度发达,这时千百年来我们日用而不知的《黄帝内经》将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以我对中医、西医、藏医等多年的研究,我可以大胆的负责任的下这一定论。不但如此,人类基因三十二对基因与《易经》六十四卦是什么关系?那时《易经》也不再神秘。因为过于深奥,这个话题我们不再展开。

李 棣:
的确,任何人都可以攻击中医,但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攻击中医。因为现代人的智慧与古代先贤差之太远。其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对中医有所批判。他举了一个现象:一个医生,当然不是高明的医生,偶尔看好一个病人,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六经辨证如何高明,而一旦医治不好,则归于病人命理之类。这一现象现在依然普遍存在。
你刚才所讲,已从医学延伸到东西方文化中去了。我的理解,东方文化的发展势必要追根溯源,西方则是无限外扩,都到了极致,两条平行线就交汇了。从人文意义上讲尤其如此。前几天看了范曾先生的一个视频,范曾说,再给他十年时间,他的写意人物绘画或许能达到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水平。也许孤陋寡闻,我们似乎没有听说哪一个西方画家说他要用一生时间达到达芬奇的水平。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区别。范曾先生的意思我认为绝不是要在技法上和八大山人比拳量力,更多的则是寻求精神、情感、灵魂等层面的契合。而西方文化中精神归属感可能远远不及中国人这么强烈。
李茂春:
医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中医越往前推,越接近张仲景,越接近《黄帝内经》,就离中医的究竟越近。西方医学则是越来越细致,分子、细胞、基因等等,明明白白,毫无疑惑。但是却不能说现代医学一定就比传统中医优秀。中医的根本完全符合“嵌模”理论,《黄帝内经》就是自然规律在医学上嵌下的一个模。现代人对经典的漠视,是狂妄和无知的表现。即便穷尽一生精力,以现代人的智慧也未必能通达经典,何况还有对中医的种种偏见,以及教育机制上的欠缺,才形成今天中医的这种尴尬局面。举个例子,医学界普遍认为,传统中医缺少胚胎学机制研究,经络理论可用而不可证。是这样吗?保存在《道藏》里面的《黄帝外经》通篇不就是讲解胚胎学原理吗?只不过现代人缺乏智慧理解不了而已。所以说,易之后儒道两家对医学的贡献,道医要比儒医大。

李 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医学一途,难不在用药,难在辨证;辨证亦不难,难在识阴阳。”用药、辨证、阴阳,三个层面,步步高推,最终还是落实到《内经》《伤寒论》,可见中医的究竟还是经典。
李茂春:
现代人谈论阴阳觉得高深无比,玄之又玄,其实道理很简单。用西方哲学熵的理论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存在正熵和负熵,二者互相依存,却永远不能等值。任何系统只有正负熵接近等值,系统才能活泼演化,而出现单熵平衡就会导致系统"热寂 ”而停止演化,阴阳之理即如此。人们常说要追求阴阳平衡,事实上,阴阳有平衡的那一刻吗?真要平衡了,你能想象事物的存在状态吗?正是由于阴阳不平衡才构成了物质世界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的演化,负熵流大于正熵流,才有生命的进化,不要把中医的阴阳平衡当成是半斤八两啊。
李 棣:
你的书稿中不但大量引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广泛涉及高能物理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中医研究,但是你的研究方向始终如一,那就是用目前人类最先进的实验科学来证明古老中医理论的正确。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纷繁浩大的工程。姑且不论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如何,仅仅从你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就令人叹服。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今天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李茂春:
我们从十几岁同窗,到现在快三十年了,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你是再熟悉不过了。十几岁沉湎于佛学,夜晚打坐参禅,有时夜观星象。除了阅读大量佛经,马克思的《资本论》、胡乔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中国乡村建设》《朝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以及后来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等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读完的,现在想来,应该非常感谢那段如饥似渴的读书岁月。

李 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最值得怀念的。天道酬勤,你的努力总算在今天开花结果。当我给你整理书稿的时候,也是感慨万千。或许当下它的价值被低估,但时间会证明一切。“未得思得,既得不舍”,这不是我们的处事态度。

李茂春:
今天就聊到这里,你嫂子午饭准备好了,一大盘麻婆豆腐。
李 棣:
很好。瞿秋白说过:“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2010年11月21日 翠和家园李茂春寓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3 19:13 2楼
一个医生,当然不是高明的医生,偶尔看好一个病人,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六经辨证如何高明,而一旦医治不好,则归于病人命理之类。这一现象现在依然普遍存在。

这个情况我不认同,如果没有治疗好只能说明这个医生的技术还不够,认证水平不高。不能认定为归于命理一类的问题。
2012-03-23 19:19 3楼
王家祥 说:
这个情况我不认同,如果没有治疗好只能说明这个医生的技术还不够,认证水平不高。不能认定为归于命理一

是的
2012-03-23 19:21 4楼
解剖就是解剖,为何要冠名——中医解剖呢?

不知

中医解剖


是啥东东


病有可治与不可治。脑残就不好治,甚至根本治不好。

读的书多,不代表学问高。东拉西凑的西西不要也好,误人智商。
2012-03-23 19:22 5楼
李茂春 说:
是的

医学无限发展,很多人为是绝症的病会逐步能够治好,医学就是反对
2012-03-23 19:22 6楼
李茂春 说:
是的

中医不是玄学,玄乎其玄的没有意义。我不推崇神秘化。
2012-03-23 19:24 7楼
逍遥侠 说:
解剖就是解剖,为何要冠名——中医解剖呢?

不知

我可以不客气的问一声,你来论坛干啥的?你进入医学门没有?

连基本的人体结构都不知道,谈论医学有意义吗?治病到底治啥病?
2012-03-23 19:25 8楼
王家祥 说:
中医不是玄学,玄乎其玄的没有意义。我不推崇神秘化。

中医发展必须消除神秘主义/
2012-03-23 19:28 9楼
逍遥侠 说:
解剖就是解剖,为何要冠名——中医解剖呢?

不知

难道中医就是连脏腑结构共能都不知道,只会使用几个中药方子就算中医吗?我可公开说这是在忽悠。
2012-03-23 19:32 10楼
李茂春 说:
难道中医就是连脏腑结构共能都不知道,只会使用几个中药方子就算中医吗?我可公开说这是在忽悠。



李老板咋晓得中医就不知道脏腑结构呢?


除非是你自己不晓得,才研究


中医解剖


解剖顾名思义,是在刀斧下完成的,不晓得你剖了几个人,要是没剖一个,你才是在忽悠。
2012-03-23 19:34 11楼
中医解剖?解剖中医?这里好像是解剖中医哟。
⬅ 从古老传奇到创新典范 老茶馆 调肺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