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为哪般?

2012-03-26 22:58 楼主
1:最简单的诊法成为最神秘的诊法
在中医四诊中,望诊本来是最低等的诊法,《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但是到了现在的中医界,脉诊成为最神秘的东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奇怪。
2:“老中医”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的中医相信“老中医”,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被人认可会中医,往往要熬到胡子一大把时,病号才认可,这种现象导致中医逐渐被年轻人所不齿,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将美好的青春抵押在“老中医”上。
3: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为啥推崇“老中医”笔者年轻时也很渺茫,跟着很多老中医学习,确实感到脉诊难学,随着自己中医经验的积累,逐步开始反思中医脉诊,接近不惑之年,逐步从脉诊的谜团中走出来了,“中医脉诊自古模糊不清”。

中医寸关尺脏腑定位到底以哪种为标准,至今学院派也无法定论,于是学习中医的人也知道从年轻开始到老了从经验中逐步确定自己取择哪种诊法定下来,这样就是老中医的脉诊真相,但是如果拿出来做学术交流,就会引发大的争议,中医脉诊也就没法教学了,“名老中医”混乱的百家争鸣局面也就在中医界蔓延,火神派,滋阴派,伤寒派层出不穷,中医本来就够乱了,还在分派分帮,其实哪一派也没有多大的实力,挑起中医复兴的事业啊
4:中医脉诊不能定论
中医脉诊《黄帝内经》中主要在《三部九候论》中讲解,从这篇大论中我们知道谁对人体血流的整体判断,达到后来逐步形成“独取寸口”的脉诊法,而这一命题自古以来又没法定论,中医脉诊也就越来越模糊,如果大家对于现代医学脉管学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中医脉诊其实是血流动力学诊断法,如果这样的话,脉诊就有了现代医学基础,也就自然走出中医脉诊模糊不清的局面,如果这门新型的学科一点诞生,中医脉诊学也就年轻化,中医也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老中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27 06:41 2楼
好贴,坚挺。
2012-03-27 14:49 3楼
【原创】中医脉诊、脉学理论的客观诊断价值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诊断方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摸脉诊病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是否准确?有如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先生说道:“中医摸脉能不能诊病?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以脉测证’的方法可能不准确。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单纯分析由一种手段获得的信息,肯定不如对多种手段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得可靠。”(《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10日)

但时下仍有部分人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准确。如果中医不摸脉,那不是中医大夫,或者不是真中医、不是纯中医,而是假中医、伪中医。网上曾有网友发帖子说,“中医硕士生不会摸脉”,这并不奇怪,为什么?因为脉诊的诊断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淡漠、被边缘化了;而那些过分夸大脉诊的诊断价值,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有些疾病基本不用摸脉,历代方书便是例证,如《肘后方》、《千金方》、《普济本事方》、《和剂局方》及《严氏济生方》等。

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中药汤剂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精髓和价值,特别是内、妇科疾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者。若辩证精当,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其中脉诊的诊断价值不能低估和忽视。所以若使用中药汤剂,必须诊脉及辩证。中药汤剂之所以最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和价值,是因为能灵活变通,辩证选药,加减化裁,脉诊价值最大。而目前临床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的使用则不然,为什么?因是固定处方,很难灵活加减化裁,有其局限性,脉诊及辩证则受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愚见认为脉诊应该是医者在望、闻、问三诊后,基本得出何病证,再通过脉诊分析,最后下结论处方用药的参考过程。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医诊病,历来就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客观、科学、合理的方法,缺一不可。因为每诊的资料,皆不完善和详尽,必须相合而参之,方得齐全,为确诊提供详实、详细资料,从而减少误诊的概率。

临床上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是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和顺序。一般情况下,多是“望问为先,切脉居后”的诊察顺序,而临诊中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在四诊中,问诊是必须的,而且其诊断价值最大。因为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病人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而且这些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时至关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若不问明白,仓促摸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另外对于病历的书写,如果不问诊是写不出来的。古代医家诊病时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代医家赵晴初也说道:“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高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如下所说:

⑴辨别病证的部位
病证的部位就是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等。

⑵判断病证的性质
病证的性质就指是病证属寒(阴盛则寒、阳虚则寒)或属热(阳盛则热、阴虚则热),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

⑶分辨邪正的盛衰
是属虚证(精气多则虚)或属实证(邪气盛则实)。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⑷推断病证的进退
结合症状 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症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2012-03-27 21:32 4楼
河间金栋 说:
【原创】中医脉诊、脉学理论的客观诊断价值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朋友没有回答核心问题啊
2012-03-29 15:31 5楼
李茂春 说:
朋友没有回答核心问题啊

脉诊本是中医四诊之一,中医大夫如果不摸脉诊病,很难服人,让患者及家属不相信,实际上许多病有时不用诊脉便可确诊。临床观察,目前脉诊对于某些中医大夫而言或成为迎合患者的一种常态心理而已;有时或成为一种花架子,形同虚设,没有实际诊断意义。

请看拙作如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
2012-03-29 15:37 6楼
【原创】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2-26)


我在县(市)级医院工作,每天给市民、农民看病。中医摸脉诊病非常被老百姓认可。有的病人找中医看病必须先摸脉,而且不许你问,摸完脉后,病人先看大夫说得是否准确,以此决定是否让你看病。

中医传统诊法有四种,即望、闻、问、切,习惯上称四诊。在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反对以一概全,以脉诊代四诊。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明•李时珍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客观地讲,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重要的当属问诊。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通过询问病人及陪诊者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而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是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的。

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明•张介宾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那么摸脉到底能摸出什么病呢?我以为,诊脉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⑴辨别病症的部位 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
⑵判断病症的性质 是属寒证或热证,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
⑶分辨邪正的盛衰 是属虚证或属实证。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⑷结合症状 脉证合参 可以推断病症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在医学术语方面中西医不同。中医诊断用中医术语,如虚证、实证、寒证、热症、痰饮瘀血、气滞水湿等,摸脉只能说出这些术语。摸脉既摸不出肝炎,也摸不出肾炎,更摸不出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脑出血等疾病,因为这些都是西医病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才能确诊。如果一摸脉就能摸出这些西医疾病,那干脆不用仪器检查了,因为你摸脉比现代化的仪器如化验、X线、B超、心电图、CT、MRI等还要准确,有些疾病用仪器检查还不能确诊,而一摸脉就能摸出来,岂不怪哉!

所以现代中医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中西医结合,提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在诊断上除了中医传统的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的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一脉诊病,则误大焉!
2012-03-30 17:45 7楼
河间金栋 说:
【原创】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2-26)



实际也没有哪个医生是真正单凭脉诊的,总不会是闭眼、塞耳看病吧

但不懂脉诊的绝对不是中医
2013-12-20 12:09 8楼
此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但归根到底原因在哪?
1.民众国医学知识溃乏。必由之路——中医学当列入中国教育体系
2.思而不学、学而不精。必由之路——需要信口雌黄,学无所本,多读医书,以身作则。
2013-12-20 12:26 9楼
孙洪彪 说:
实际也没有哪个医生是真正单凭脉诊的,总不会是闭眼、塞耳看病吧


此乃真话。
李时珍也说,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但脉学是作为一个中医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不能丢了。
2013-12-20 12:40 10楼
脉乃先机。这句都不懂基本都在扯谈!
2013-12-20 12:58 11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3-12-20 13:01 编辑

路边长了棵果树,某天猩猩路过,盯着果子在猜:甜?酸?苦?最后它认为是苦的。这时猴子来到爬上树大口大口啃果子,猩猩问:啥味?猴子答:说你也不明,试个不就得了吗?猩猩醒悟,爬上树大啃一口枝叶:苦也!果苦也!人如猩猩,不知果子何味也。脉果,尝到了才知什么味。会用了看得懂,否则莫如猩猩一一苦也!
⬅ 五行循环圈——老丁说中医(37) 老茶馆 我摸脉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