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通考》著录医籍佚名作者考

2010-03-02 19:08 楼主
《中国医籍通考》(以下简称《通考》),严世芸主编,1990~1993年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陆续出版。全书共收医籍8194种,500余万言,是目前收录医籍最多的权威性著作,其数量、质量均超过日本的《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但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试对该书著录的部分佚名作者著作进行考证,希望能对该书起到一些补充作用。
1.《商元针经》
商元针经,佚名,《艺文略》一卷.佚(见《通考》1885页)
按:商元,实即殷元,宋太祖赵匡胤父名赵弘殷,故宋初避“殷”字,凡殷姓多改作商,如晋代医家殷仲堪,宋时作商仲堪,古籍《殷芸小说》宋时作《商芸小说》皆可证。故《商元针经》的作者实为殷元。该书与《通考》1884页所收:“殷氏针经.殷元.《隋志》一卷,佚”实为同一书,应合并为一条,
2.《烟霞圣效方》
烟霞圣效方.佚名.佚(《通考》2360页)
烟霞圣效方.佚名.《跻寿馆医籍备考》二卷;佚(《通考》2343页)
按:此两书书名相同,应是同一书,《通考》重收。该书虽佚,但残本《永乐大典》中尚保存了不少佚文可供参考,如卷11412:“韩义和《烟霞圣效方》还晴丸。”卷11413:“韩义和《烟霞圣效方》复明膏。”卷13880“韩义和《烟霞圣效方》治寒温冷痹。”据此可知,该书作者为韩义和。
3.《野夫多效方》
野夫多效方.佚名.《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阙,佚(《通考》2361页)
按:《永乐大典》卷11413:“段奇《野夫多效方》春雪膏。”卷978有“段奇《野夫多效方》夺命丹。”卷980有“段奇《野夫多效方》神效方。”根据这些佚文可知,该书的作者应为段奇。
4.《扁鹊脉髓》
扁鹊脉髓.《录竹堂书目》一册.佚(《通考》742页)
按:《永乐大典》卷13877“裳永年《扁鹊脉髓》:诊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据此该书作者应为裳永年。另《宋志》著录有党永年《摭医新说》三卷,因疑裳永年或即《宋志》著录的党永年。
5.《琐碎录》
琐碎录.佚名.《宝素堂藏书目录》三卷.佚(《通考2343页)。
按:《永乐大典》卷11413收有“刘孟容《琐碎录》”。据此,该书作者应为刘孟容。
6.《经验良方》
经验良方.佚名.十五卷.佚(《通考》2360页)
按:古以《经验良方》为书名者甚多,此为丹波氏据《医方类聚》合辑者,是宋元时方书。今据《永乐大典》中多处收有阮霖《经验良方》的佚文,而《永乐大典》所收医书多宋元古籍,故疑该书作者即阮霖。
7.《养子直诀》
养子直诀.佚名.《文渊阁书目》一部一册.佚(《通考》4074页)
按:《永乐大典》卷980有:“陈文中《养子直诀》,小儿误服凉药……。”据此,该书作者应为陈文中。陈文中除撰此书外,还著有《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四卷。
8.《伤寒集义》
伤寒集义.佚名.二卷.佚《文渊阁书目》曰:《伤寒集义》一部一册.阙(《通考》375页)
按:《永乐大典》卷3614:“忽光济《伤寒集义》中引本草云……。”据此知该书作者为忽光济。忽光济为元•翰林学士忽泰必烈之子,曾协其父撰写《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一卷,今佚。
9.《袖中备急要方》、《针灸服药禁忌》、《岭南急要方》
袖中备急要方.佚名.《新唐志》三卷.佚
针灸服药禁忌.佚名.《新唐志》五卷.佚。
岭南急要方.佚名.《新唐志》二卷.《艺文略》作三卷.佚(《通考》2147页)。
按:上三书,据《新唐书•艺文志》可知实均为王方庆撰,从《新唐志》的编排体例来看十分明显,只是历来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笔者以为,《袖中备急方》可能与《太平御览》所载《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见《通考》2139页),以及《外台秘要》所引《备急方》为同一方书。《岭南急要方》即是《本草图经》所引“唐•石泉公王方庆《岭南方》”。有关上述三书作者的考证可参笔者为此所著的专文。[1]
10.《解寒食方》
解寒食方.佚名.《新唐志》十五卷.佚(《通考》2101页)。
按:《新唐志》作:“徐叔向《杂疗方》二十卷、又《体疗杂病方》六卷、《脚弱方》八卷、《解寒食方》十五卷。”据《新唐志》体例,《脚弱方》、《解寒食方》两书均为徐叔向撰,其中《脚弱方》八卷,《旧唐志》明确注明为徐叔向撰;《解寒食方》,《旧唐志》作《解寒食散方》十三卷,徐叔和撰,新旧《唐志》互参,可知:十三卷《解寒食散方》与十五卷《解寒食方》实为一书,《新唐志》书名误脱了“散”字,而《旧唐志》将作者误作徐叔和。另《隋志》引《七录》:徐叔向《解寒食散方》六卷;徐叔向《解散消息节度》八卷,疑《唐志》所著录的《解寒食散方》十三、十五卷本乃此两种之合订本。
11.《局方续添伤寒证治》
局方续添伤寒证治.《宋志》一卷.佚.(《通考》259页)。
按:据《宋志》此书为王实撰,《通考》偶漏之。王实,北宋许昌人。
12.《庄氏家传》
庄氏家传.庄氏.佚。《幼幼新书》曰:《脉法要略》、《膏肓灸法》、《庄氏家传》三书皆知筠州庄公手集,得之其子监潭州都作院念祖泉伯。(《通考》2344页)。
按: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本草节要》三卷,《明堂针灸经》二卷,《膏肓灸法》二卷,清源庄绰季裕集。”故《幼幼新书》所列的三种医籍中《膏肓灸法》为庄绰撰,借此也可推测《庄氏家传》与《脉法要略》也为庄绰撰。
13.《明堂针灸经》
明堂针灸经.《书录解题》二卷.佚(《通考》1905页)。
按:据《书录解题》,此书与《本草节要》、《膏肓灸法》均庄绰撰,《通考》偶漏之。而《本草节要》一书,《通考》1110页著录,题庄季裕撰就没有这种疏漏,但准确地讲,应题作“庄绰撰”较好,因为季裕乃其字。
14.《世医通变要法》
世医通变要法.佚名.佚。按:见《本草纲目》(《通考》2565页)。
按:明•《万卷堂书目》有:“《世医通变要法》二卷.叶文逊”;《千顷堂书目》作:“叶文逊《世医通变大法》二卷。”两者书名微异,均题叶文逊撰,可知该书作者为叶文逊。另《通考》2736页引《医藏书目》有《世医通变》二卷.叶廷臾山撰,疑与此书是同一书。
15.《张氏经验方》
张氏经验方.张氏.佚.按:见《本草纲目》(《通考2566页)。
按:《万卷堂书目》有张子和《张氏经验方》二卷,此书在明代颇为流行,当时多种书目均载有此书,《通考》2288页据《国史经籍志》著录:张从正《经验方》二卷。疑《本草纲目》所谓《张氏经验方》即张从正撰。
16.《新编养生大要》
新编养生大要.佚名.一卷.存(《通考》1562页)。
按:《万卷堂书目》:《养生大要》一卷,吴球撰。疑即此,或在此基础上之新编者。
17.《广南摄生方》
广南摄生方.佚名.《艺文略》三卷.佚(《通考》2337页)。
按:《广南摄生方》三卷,与唐•郑景岫作《广南四时摄生论》一卷书名相似,过去也有人将该书当作郑景岫作。但笔者曾作过考证,该书实为宋代方书《岭南卫生方》的一种版本,该书是在宋•李趚、张致远《瘴论》的基础上增辑而来,故该书作者应题作:李趚、张致远等撰。[2]
18.《乘闲集效方》
乘闲集效方.佚名.《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一卷.佚(《通考》2339页)。
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集效方》一卷,南康守李观民集”。《证类本草》多次引作《乘闲集效方》,其中蜘蛛条引作《乘闲方》;天南星条引作《集效方》,故《乘闲集效方》又简称《集效方》,且马氏著录者与《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所录卷数亦合,故《乘闲集效方》的作者应即是李观民。
19.《李左司保生要方》
李左司保生要方.佚名.佚.按:见于《澹寮方》(《通考》2359页)。
按:是书,《通考》2284页有同样著录,系重收。该书作者应为李姓,官左司者。检《文献通考•经籍考》,陈氏曰:“小儿保生方三卷,左司郎故孰李柽与机撰。”李柽官左司郎,疑此《李左司保生要方》即李柽《小儿保生方》。另《宋志》作李柽《小儿保生要方》书名与《澹寮方》所引正合。故《澹寮方》所引李左司《保生要方》实有略了“小儿”两字,该书作者正是左司郎李柽。
20.《谭氏小儿方》
谭氏小儿方.谭氏.佚.按:见《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通考》4066)。
按:《幼幼新书》:“《殊圣方》洪农谭永德撰,永德,沛国下邳人。”而《幼幼新书》所引《殊圣方》均为儿科方,在书中引用该书时,有时作《谭氏殊圣方》,有时直作《谭氏小儿方》。今观《证类本草》密陀僧条引“《谭氏小儿方》疗豆疮瘢方”与《幼幼新书》所引《谭氏殊圣方》全同,故可知两书实为同一方书,因此《谭氏小儿方》作者即谭永德。
以上考证医著22种,均为《通考》著录而作者不明者,笔者希望拙作能对《通考》的修订作些贡献,更希望《中国医籍通考》通过不断修订最终成为令国人自豪的宏篇巨制。

参考文献
[1]杜勇.陕西中医1998;19(1):43。
[2]杜勇.中医文献杂志1998;(1):14。(收稿日期∶1998-03-31)
庐江县乐桥医院(安徽,231581) 杜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10 20:15 2楼
我来学习了希望多多帮助
2010-09-10 20:24 3楼
医籍8194种

确实是汗牛充栋哦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 老茶馆 敦煌壁画“形象医学”的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