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二)

2012-03-30 09:50 楼主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二)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李东垣在论及脾胃不足时,不但指出脾胃不足可致元气亏乏,而且认为脾胃不足之原因,亦由元气亏乏。人之脾胃原非不足,而因各种原因先伤元气,元气伤而后脾胃不振;脾胃不振,气血衰少,元气更伤,如此形成以元气亏乏与脾胃不足为中心环节的整体病变。损伤元气的因素很多,如形体劳役、喜怒不节、暑热所伤等等。其理论根据皆出自《内经》,如《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悲则气消”,“炅则气泄”。李东垣续云:“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而后心火下行而乘于土位,脾胃乃伤。反之,亦有先伤脾胃而后致元气亏损者,此皆因“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脾虚泄泻证的治疗方面,大多随证加减应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围绕黄芪的补气药物。而火神派则应用围绕附子的扶阳药物。
《中医在人体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一帖中,引用了一段关于黄芪的论述。黄芪是中医学常用的补“气”良药。有人试图避开“气”的实质,研究黄芪的药理。经过化学提取、结构分析、提取物动物实验等,最后结论是:“黄芪有降血压作用”但是临床上几斤甚至几十斤黄芪提取物的降血压作用,也许还不如一片西药胍乙腚那么立竿见影呢!因此,避开中医“气”本质的探讨,人们只能从这项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黄芪毫无用处。这显然与中医临床实践大相径庭。又比如辩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但是“阴阳五行”、“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等,究竟是科学的概括,应该发扬呢?还是唯心主义的渣滓而必须抛弃呢?已故赵锡武老大夫生前诊治的一个病例是发人深省的。一位老妇,因便秘20多天住院,西医大夫疑为肠道肿物,剖腹探查未见异常。而老妇从此每日泻肚发烧不已。最后诊为“肠道菌群失调”,需肛灌健康人的新鲜粪便,但为老妇所拒绝。经赵老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葛根汤加半”,三剂而愈。如果把肠道菌群比作青草,那么肠道就是滋生青草的土地。西医学看到的是“草”没有了,因此要播种草,而接种健康人的细菌。中医学着眼处是“土地”,土地已经“沙漠化”了,解决的办法是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只要水源充足、土地肥活,“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种医学理论,两种诊断方法,两种治疗手段,最后可能都能治好病,但差别如此之大,回避理论问题,如何能“结合”得起来呢?所以无论在疾病的诊断归类上,还是在疾病的治疗方法上,都要首先在理论上、基本概念上实现沟通融合。都要以系统论为导向,首先进行基本概念与理论的融合。下面看看张兆旺教授是怎样沟通融合中药复方研究的。
中药复方的研究应该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论认为“万物皆系统”,人体即系统。中医认为,人具有元整体性,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考察和调节,必须遵循人的元整体特性。任何部分性的病变都是整体生命活动失常的结果,中医治病求“本”,求的就是整体的平衡与协调。求的就是系统的本质属性。而中医的辨证论治观认为“证”是人的系统稳态的变化,即关系病。不同的证是不同的系统质的病变,辨证就是对系统质病变的考察,这是一种整体性、功能性的考察,考察的重点是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论治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整相互关系,让系统质整体水平恢复正常。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中药复方系统与机体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元整体理论,中药复方不仅要作为一个系统研究,还应把它放在复杂的人体和周边的环境形成的大系统中进行研究。
中药复方作为一个系统,是中医整体理论精髓的具体体现。而成分论在中药作用机理方面孤立的看待某种成分或某个有效部位,没有把这些成分或有效部位放在中药复方系统中考虑,并且把这孤立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作用当成复方疗效的实质。目前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复方的成功的例子是半仿生提取法。1995年张兆旺教授利用系统论方法,首次阐述了半仿生提取法。
半仿生提取法( Semi- bionic Extraction Method,简称SBE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创立的一种提取新技术。该方法是分析思维与系统思维的统一,既分析考虑到构成物的成分精确化、量化,又强调构成物要素的系统性、综合性。从系统论角度看,中药复方的系统质表现为“结构与性能”两方面,诸要素有机的结构组成和系统表现出来的性能。半仿生提取法研究复方从“系统与要素”“结构与性能”两对范畴中去把握。对于药效作用,不仅考虑整体复方,还深入分析各种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总体外在性能和内在物质基础,深刻全面地把握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具体工艺选择时,既考虑活性混合成分,又以单体成分为指标,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混合物的综合作用,又能利用单体成分控制制剂质量。具有分析思维与系统思维统一、单体成分与活性混合成分的统一、中医治病特点与口服给药统一三个特点。十余个中药复方的半仿生提取研究结果皆提示:SBE法有可能替代水提法(W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有可能替代水提醇沉法(WAE法)。半仿生提取法已被“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收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理论和实验性论文五十余篇,有十余篇被国外权威期刊收载。位于“十五”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在“中药提取技术与设备”项下)重点支持项目首位。半仿生提取法的诞生标志着中药复方提取由分析还原法向系统综合法的转化,为中药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必将为阐述中医药作用机理,宏扬传统中医药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对于李东垣《脾胃论》中有关脾虚泄泻证中,诸多围绕黄芪的中药复方制剂,如何应用半仿生提取法进行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能应用上面所说的黄芪还原论的成分分析法。西医学由于实验方法的创立,利用分析还原方法,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愈益深入,从而形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西药的作用机理被明确而量化地展现出来,即某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利用实验手段和临床实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复杂机制也得到比较详尽的阐述,从而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然而套用西药制剂的标准,传统中药复方制剂一般无规范的质量标准和明确的有效成分,持成分论者认为中药治病的原理在于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只要提取出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制定出质量标准即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于是利用研究西药的分析还原方法,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做了大量的工作。1923年陈克愤等人着手研究当归和麻黄,次年报道了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素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其效能完全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从而引发了国际上研究中药的第一次高潮。麻黄素、延胡索乙素等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利用分析还原方法研究中药的开始。在分析还原方法指导下,成分论者主要从事中药的药理研究,活性成分的提取以及合成等工作,在中药发展中开辟了一条新路,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在方法论方面,按照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中药和内含的成分符合系统和要素的范畴,每个要素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并且,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具有一种“系统质”功能,不能够以提取出来的成分加以解释。如果将中药加以提纯,所享之性(气)也就不复存在,“中药”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方剂)剂型必须坚持“囫囵吞枣”。必须坚持气论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关于脾虚泄泻证中医方剂治疗原理的阐述,也要首先在理论上、基本概念上,实现中西医学的沟通、融合,才能完整地体现中医学的系统论属性的精华实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托里当归汤 老茶馆 马有度:中医进化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