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化的病根

2012-04-07 21:43 楼主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化的病根

当今中医西化、退化的病根,马有度先生说是由于中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见3月30日中国中医药报),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正是由于“中西医结合”造成了西医思维对中医的严重干扰,造成中医的变质和不自信。归根结底,这是中医政策的失误造成的。试看当今中国大陆的中医院、中医药大学及其研究机构,有几个是真正名副其实“姓中”的呢?它们都成为了所谓“中西医结合”型的了。而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已越来越少,只能在其缝隙或这种“结合”的重重包围中艰难地生长、挣扎。“有人这样描述当前的中医状况:名老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这个话真是说的太到位了,太符合实际了。至于马先生又“乐观地”说“新一代的名老中医在领航”这句话,我认为是值得认真的剖析一下。这个“新一代”名老中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影响,或是更多地倾向于用现代科技来“阐释”或武装中医药,热衷于搞什么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等。因此这样的“领航”就值得商榷了。有的中医专家及教授认为,中医学必须接受现代自然科学的“检验”和“改造”,“应用现代多学科理论破解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为了得到自然科学界的“认可”,他们不惜要中医采用另外一类标准,即所谓“双重标准”之一的自然科学层次的试验标准,从而丢掉自己的理论特色。这样做是错误的。当前,学院派中医,也就是按照中西医结合方式培养出来的中医,已经成了中医学界的主流和主力,他们在中医临床、教育、科研乃至于管理方面都站居要位,在此情形下由他们所参与制定出来的有关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就往往会受到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影响,包括这次《中医药法》的草拟。再加上他们的言语、行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目前的问题,不在于什么“僵化”,而在于不能原汁原味地、忠实地继承和传下去。铁杆中医并不算多,有的还在受到一些人的嘲讽和冷落,因此现阶段不宜提什么"创新型铁杆中医“。所谓”固步自封“四个字,目前要用在中医头上也是不适宜的。中医已经被科学主义的风吹得七零八落,被西化的某些政策搞乱了形,还有什么可以自封的?祝世讷教授说得好:”鄙薄传统文明,玩忽学术精华,背离辨证论治,忙于‘以西解中’,思想浮躁、混乱,学术失真、异化,土厚而种杂,耕忙而苗病,在自己的土壤上开变异的花,结变质的果。”我认为,“马有度:中医进化生机勃勃”一文,没有(或者是回避)讲到中医发展的政策问题与中医教育失误的问题,即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出中医西化的病根,而提出的所谓“衷中参西”,也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中医怎么“进化”?“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吗?我认为那不是重要的和首要的。首要的应当是废除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废除这一错误的政策导向。为什么我们的“中年中医很迷茫,年轻中医要改行”?他们见到了中医的光明前景和希望了吗?如果见到了,他们会“迷茫”和“改行”吗?在中医西化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中医人能“走好中医路”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就是“实味不同”。什么样的水土,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年轻中医要改行”已经为我们当前发展中医药的一些政策及措施敲响了警钟,难道我们还不应当猛醒吗?“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包括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更能起到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是发展中医药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之正确与否。总之,必须要审慎地对当前的“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及措施作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中医发展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遏止中医的继续西化。唯其如此,才能“进化”,而不是“衷中参西,西为中用”。
4
评分人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08 14:59 2楼
就连马先生自己也承认,有些中青年中医在临床上“是西医思维成了主导,先考虑西医怎么诊断,西药怎么治疗”,这不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直接带来的后果吗?大道以多岐亡羊,古人名训,诚不我欺。
200 字节以内
2012-04-08 18:28 3楼
========
王昆文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化的病根
========

先不论文章,单就这个题目而言,作者的大脑起码是不健全的。因为这个头脑里面没有思想。

你知道“中西医结合”口号的出台背景吗?

你知道“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的内含、外延吗?

你知道“中西医结合”当年的丰功伟绩吗?



你什么都不知道。
2012-04-12 20:46 4楼
你们这些“老土”不知道吧,每个中医学院都有中西结合专业,牌子举得老高,很风光哦,我每次想起他们,有种孔乙己的感觉,不伦不类。
⬅ 沉香医话-----小儿久泻的效方 老茶馆 大腿久伸之时收缩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