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伤寒论》类方辑要

2010-03-05 07:54 楼主
长沙金国荣编辑


丙子年仲夏月成稿
丁丑年仲夏月再审
辛已年仲春月完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05 07:55 2楼
前言

我历时十五年,九易其稿,终将《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书,继而用“以方归类”的方法,又编辑成这本《伤寒杂病论类方》。
“以方归类”的方法,清人徐灵胎倡之于前,近贤刘渡舟先生步之于后,我继其志,更补其残缺,纠其谬误,使之完善,冀后学者既可循经以求证,亦可案证以求方。
《伤寒杂病论》组方三百二十七首,用药一百五十三味,水七种。观其用药曲尽其能,煎服法极为讲究,方中寓方,法外示法,奥蕴无穷也。
我已年近花甲,寄志于后学,览此书,入坦途,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此苦心所在也。

金国荣
辛巳年仲春暮
于长沙乌龟冲
2010-03-05 07:55 3楼
1、 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可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指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者,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也。欲攻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为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谐和故也。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此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脉浮大者,可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当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疼烦,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者,与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中与也。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中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发汗,若下之,不可更行桂枝汤。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若酒客病,亦不中与桂枝汤,得之必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太阳病,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乃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服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温针者,四逆汤主之。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汤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者,其故何也?师曰:此为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为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芍药甘草汤以救液;调胃承气汤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陨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2010-03-05 07:56 4楼
2、 桂枝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原文指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
2010-03-05 07:56 5楼
3、 桂枝加桂汤
方剂组成: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温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2010-03-05 07:57 6楼
4、 桂枝加芍药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010-03-05 07:57 7楼
5、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酒洗)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若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010-03-05 07:57 8楼
6、 桂枝加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指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寒病,骨痛,胸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者,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2010-03-05 07:57 9楼
7、 桂枝加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10-03-05 07:57 10楼
8、 桂枝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征:
黄汗之为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者,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瞤,瞤则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名黄汗也。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加茵陈蒿散主之;假令脉浮,当从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2010-03-05 07:58 11楼
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方剂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若不汗,更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原文指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与之,佳。
⬅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老茶馆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