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2010-03-07 06:56 楼主
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症状为口苦、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西医常用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效果不甚满意,且复发率高。我在临床上常使用景岳化肝煎加减,抓住肝胃热郁气滞的病机,运用得当,加减得法,疗效神奇。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指胆汁、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下列的一些症状,并导致食管炎和咽、喉等炎症。

主要症状:口苦、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胃脘痞胀;有时吞咽困难、吞咽时疼痛及咽部有堵塞感;

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或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镜下见食管下段黏膜充血糜烂,胃粘膜黄染等。


化肝煎组成、主治及意义:


“化肝煎”为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此方列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之中,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分别见于《郁证》、《胁痛》、《血证》等篇。


组成:青皮、陈皮、芍药、 牡丹皮、栀子(炒)、泽泻、土贝母

加减:若大便下血,加地榆;小便尿血,加木通。

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本方的最大特点是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方中青皮善解郁怒,疏肝破滞气为主药;气郁动火,伍栀子清火宣郁;火动而伤血,故用芍药、丹皮入血分,清血热,泻肝火,养血行滞,则郁热自解;泽泻渗水去湿,利小便以泻伏火;陈皮理气化痰;土贝母最降痰气,善开郁结。


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案例:


王××,女,38岁。患者口苦、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时作已三年,久治不愈。伴胃脘痞胀、胸中痞闷,咽喉有堵塞感,情绪不好时加重。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胃炎、食管下段黏膜充血糜烂。舌红、苔黄腻,脉弦。此肝胃郁热气滞。治法宜泄肝清胃理气和中,方用化肝煎加金铃子散、半夏厚朴汤加减。服用三贴,证情大有好转,续服二周临床症状消失。


陈××,男,46岁。患者素体阴虚,多思善郁,胃脘痞胀,嗳气泛酸,胸骨后灼痛,大便干,睡眠欠佳,心烦,久治不愈已五年。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舌红、苔薄黄,脉弦。此肝郁气滞热蕴阴伤,治法宜清肝通胃理气益阴,方用化肝煎、酸枣仁汤、沙参麦冬汤加减。服七贴后,病情减半,继服二周后病情控制。


费××,女,28岁。患者阳热体质,平时烦躁易怒,口苦、嗳气,胸骨后灼痛时作已二年。近半月因事心烦,睡眠欠佳,口苦、嗳气频作,胸骨后灼痛,头时痛,满脸好发痘痘,大便干。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胃郁热,心阴不足,内热亢盛,治法宜凉肝清心通腑,方用化肝煎、泻心汤、温胆汤等加减,服药七天,口苦、嗳气、烧心、胸骨后灼痛大减,痘痘减少大半。继服三周病情基本控制。


化肝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西医认为是胃酸、胆汁、胰液、胃蛋白酶等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复刺激食道黏膜使屏障受损而发病。它属于中医“反胃”、“吐酸”、“胃脘痛”、“郁证”、“胁痛”、“血证”等范畴。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对此二千年前的《内经》就有明确记载;“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吐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烦渴呕吐,皆热证也,其吐必酸,为热明矣。”从此可知本病病位在肝、脾(胃)两脏,病性属热。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使用的古今名方很多,如温胆汤、旋复代赭汤、半夏厚朴汤、化肝煎等,但对于肝胃热郁气滞型,我的经验选用景岳化肝煎加减为理想选择。张景岳说:“凡属有形之证,亦无非由气之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临床使用时还须参合脉证病机,灵活化裁,方能做到郁开气顺,气行血运,水火相安,则诸证自愈。


化肝煎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它不仅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还广泛用于内伤杂病,如失眠、头痛、胁痛、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妇女月经不调、痛经、黄褐斑、青春痘等,只要病机属于肝胃郁热气滞之症,均可选化肝煎加减清肝解郁,理气散结,和胃降逆。只要辨证准确,多能取得神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 老茶馆 生白术通便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