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三焦的认识

2012-04-20 15:00 楼主
我对三焦的认识


中医的五脏六腑为: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大小肠、膀胱和三焦为六腑。为了建立三焦的阴阳表里关系,在五脏中又加进一脏为心包。所以才有心包与三焦表里关系的这一对脏腑。对这一对脏腑,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认识,其中又尤其是三焦,因心包在解剖后还可看到一层包衣样的形质存在,而三焦就似乎什么也没看见,所以在对三焦的问题上相互争论就更多一些,而且自始至终都在各执一说。争论的焦点具体体现在“名”和“形”上;还有为什么会取名为三焦,其形质内容又是什么等等问题上。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和三焦这一腑的实质和取名谈点个人很不成熟的看法。
一、古今以来对三焦争论的概说
1、关于“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说
此一争论始于《难经》之说。《难经》在《二十五难》中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此说,显然还包括有心包在内。在《三十八难》中又特指出: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此外府也。”从此后,《中藏经》、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元代滑寿在《难经本义》、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等中,他们在谈论三焦问题时也都是持如此观点的。
而与之相对立的明确提出三焦(还包括心包在内)为有名有形的代表人物应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他在《类经图冀•三焦包络命名辨》中就《难经》指心包和三焦“有名而无形”提出了批评,他说:“夫三焦者,五脏六腑之总司;包络者,少阴君主之护卫也。而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若谓表里则是,谓无形则非。夫名从形立,若果有名无形,则内经之言为凿空矣。”同时又指出了当时一些医家们也跟随这样附和的不对,同时又指出了当时另一些医家如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质说,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的说法的不可信。于是他遍考了《灵枢》与《素问》两经,并得出了他的结论,明确指出:三焦就是一个“腔腹周遭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的东西,是一个可以装载东西包括整个胸腹腔在内的囊袋,其它脏腑全都装在里面,所以他说:三焦是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也基于此,所以他就十分同意在他之先的明代另一医家虞天民的说法,虞氏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09》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这与他的大囊说类似,故基本肯定。
至于明代后期大学者章璜在他的《图书篇•三焦有形考》中的说法:“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此说很明显是上面已指出的徐、陈二人说法大致相似的重复表述。
由于张景岳考证《内经》中谈三焦问题细致详尽,又有他言之成理的一面,所以后世人对三焦的“有名无形”或“有名有形”之说,除康熙字典在解释焦字时,谈到三焦作为人体一个器官认为是“无形之腑”的介绍之外,也就没有更多的人再予以理会了,只是因张氏的“腔子”或是“大囊”之说,作为一腑而言,与其它腑相比,似乎令人费解,于是就有后来许多不同的形质的其他说法。
2、为什么取名叫三焦
民国时期提出要全面废止中医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曾说:“三焦这个东西,名字就奇怪”类似这样,很多中医的理论的说法,他都无法理解,所以他说“荒唐”,也因此,他要反对中医的存在,对于此人我们不去评说什么,但“焦”,以此命名为一器官,确有令现代人费解的地方。但是古人既然这样说了,我认为肯定有其道理的,绝不是“荒唐”之言。
另外对于这个“焦”字,我在百度的资料中找到这样的说法:“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3、焦的形质内容的争论
在承认三焦为“有名有形”的基础上,对于三焦的形质是个什么东西又各执一说,其中有古人说过的脂膜说(前面已提到过),还有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即油膜说。
进入近代,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对三焦的各类猜测就更多了,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他们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
二、三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焦”字的出现,与其他脏器相比较,的确有些怪怪的,为了弄清其所以然,为了弄清此字的真正含义,于是我就从接近于古代的字书中就去找“焦”字的相关信息。下面一则是从网上《象形字典》中所找到的:焦,早期金文 (隹,鸟) (火,烤),造字本义:用火烤熟鸟兽。《説文解字》: ,火所傷也。从火, 聲。--在康氏字典中膲与焦二字通。如在注释膲字时说:“《廣韻》人之三膲。《集韻》三膲,無形之府。通作焦。《韻會》醫經云: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三焦者,水榖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焦熱也。又去聲。肉不滿也。《淮南子•天文訓》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註》膲,肉不滿。音醮。”
从以上一些文字信息来看,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1、膲是古人医学中所认定的一个人体脏器。从心下(应该包括心在内),至膀胱上口(应该包括膀胱在内),整个胸腹藏纳器官的腔体。
2、是人体水物、谷物传变的通道,也是气的发生、传变和终了的场所。
3、焦从热从火,燃烧火烤的意思。也就是说,膲是一个可燃烧的火炉子,各类脏器就在其中燃烧火烤着。
4、膲义含有“肉不满”,即肉少的意思,既然人的体腔是一个装载脏腑的空间,当然是空的肉少,所以古人就将膲字中具有肉旁的“月”字去掉,而成为焦了。
5、三焦,就是指整个体腔,将“焦”分为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即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综合称谓。
在这几点中,其中尤其两点要令人费解些,因此需要研究。其一是,焦作为一个人体脏器,为什么是指胸腹腔的整个腔体?其二是,此脏器为什么取名为“焦”?因为其他方面在医经上都有明显的说明,唯独这两点没有,所以需要特别思考。我现在加进一些现代的意识和观念来思考,从中找出合理的解释,看能否成立?
其一、焦就是指人体整个胸腹腔体,三焦就是上中下三个部分。人体整个胸腹腔体也是一个器官,这似乎与人体的组织器官不相合,因为其它器官组织都是一个个有结构和有功能的个体组织,因而显得有形有质,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贮纳整个脏器胸腹腔体也算一个脏器,所以才会出现从古至今的“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的争论。
但是整场争论的发展趋热势是“有名有形”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只不过在形质问题上仍有不少人不认可整个腔体,而是在其它组织上找根据,如网油、淋巴系统、交感神经、脊神经等等方面,就是对整个腔体仍存心疑。其实,以贮存脏器的腔体作为脏器并非是三焦一个,与此相表里的心包也同样是如此的,心包在中医又可称为膻中,西医是指心外膜,同样是一个具有空间性质的腔体。由于心包与焦这种相类似的特性,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们才相表里。
其二、生命最大的本质特性就是新陈代谢谢,但是生命的发生与存在必须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外在的并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作为条件,否则就无生命可言。整个生命是这种样的,作为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细胞也同样如此。众年周知,细胞有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分,细胞外液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所谓细胞外液又称为体液,它就是人体细胞的外部环境,也即细胞的生态环境。
所谓细胞外液,与身体器官组织有关的有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等。其中血浆为血液细胞的细胞外液;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的细胞外液,而组织液则是器官组织一般细胞的细胞外液。就整个胸腹体腔而言,这些细胞外液,其中血浆与血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淋巴细胞与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唯独组织液无成形管道,它是充彻于整个体腔和脏器的一般细胞的空间内,为各类脏器的一般细胞提供可生存的外部环境,这些组织液与包裹在外的骨架与皮肉就靠一层薄膜相隔离,由它们共同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脏腑,这就是焦。
按中医理论三焦的划分为:上焦主要为心肺;中焦主要为脾胃;下焦主要有肝肾和膀胱,还有肠器等。上焦中的心脏既在焦内,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心包包裹着形成心脏的特有外部环境,这可能与心脏的特殊功能有关,因此,心包中的组织液肯定与整个焦中的组织液其组成的化学成分是有别的,因而要分开。但是,在基本成分上还是相同的,因心是整个脏器的“君主之官”,它要统领其它脏腑。同时它又与脑有紧密联系,心脑在中枢调节上是一体的,所以,心包液很可能与上面的脑脊液又有相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中枢调节的需要。
无论是包还是焦,它们都是为了相关的脏器中的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从个体来说,它们也是一个脏器,从整体来说,它们是彼此相关不可分割的,是一体的。
其三、焦与包的形成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有关。中医的藏腑学说认为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心为“君主之官”,由心统领五脏六腑。但是,心的统领作用是以神志和血脉为主,而脏腑的生化反应,即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气化和生化作用,也需要一个总领的器官将其统领起来,这应就是三焦的功能。三焦的统领作用在《内经》中没有讲,《内经》只说三焦是“决渎之官”,即疏通水道的意思。而传说中由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就谈到了三焦对五脏六腑的统领作用。
其实,《内经》讲“决渎之官”是很符合实际的,因为在三焦中的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三者紧密联在一起进行血气和物质的交换,其实质为气、水和谷物的生化活动,而谷物最终也要变成为气和水液的活动。《内经》中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只是对三焦的生理特性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描绘,三焦中这种各焦不同的反应,这都是处于三焦中的各类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结果,最终中焦谷物的“沤”也要最终气化为气和水液。
水液呈现的为分子样式,而气则为分子以下的原子,乃至更为微小粒子活动,因而气是不可见的,是隐形的,水液才是显形的,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都是水液的活动。而实际上,人体也是以水液为主,水的总含量达70%以上,所以人体中就如一条涌动的河流样,五脏六腑就在这条涌动的河流中工作着。为了生命的健康,人体这条自上至下的“黄金水道”就必须保持时刻畅通,而要做到这一点,三焦的疏泄功能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疏泄,其实质就是三焦中所进行的气化和生化活动。气是生化的动力,水液是生化的介质,在气的推动下,三焦中的水液就必然流畅的。这就为处于三焦中的各类脏器提供了健运的优良外部环境。《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所谓原气即元气,别使即另外一个作用,即疏通综气、营气和卫气等三气的作用。气通血通,包括其他津液皆通。因此,《内经》中所言的“决渎之官”也有总令五脏六腑的含义在内,并非有矛盾的异说。
另外,还要看到,组成五脏六腑细胞的细胞外液,不仅仅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以及外裹着的一层膜,同时还包括有人与外部环境相隔离和相联系的肌肉与皮肤,从整体观来看。因为人体与外部环境要进行必然的水气交换,这些活动也必然要影响细胞外液发生各种变化。因此,三焦的概念绝不仅仅是细胞外液和外部紧裹着的一层薄膜,而应是包括身体外部的皮肤、肌肉在内的整个胸腹腔体,从功能上说,它们是一个整体。
其四、三焦的实质内容弄清楚了,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人会取“焦”这样一个名字?从上面“焦”字的字源和字义的了解,“焦”字有火烤鸟的意思,火热和燃烧是主要内容。从这个字义来看,三焦就应具有这种功能,可实际是否如此呢?我们可从现代生理学和中医的藏象学说来认识。
首先从上焦的心肺,到中焦的脾胃,再到下焦的肝肾、膀胱和大小肠等,所有这些脏器组合在人体内,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谢的有效进行,而新陈代谢谢的实质就是生命体向外界有效获取有用的物质,而获取物质的另一方面就是为生命体运动获取必须能量 ,也即将外部的能量转化成体内的能量。在这产生能量和转化能量的过程中,就自然会产生热的运动,因此,热现象就是生命体最突出的特点。也因此,从上焦至下焦,整个胸腹腔体就应如一个暖融融火炉子。为了它不会过于地向体外散热,因而有一层胸腹膜和整个身躯皮肤和肌肉的保护,所以身体的温度相对是恒温的。因此古人用焦字来命名这个脏器,可能道理就出在这里。故此,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焦者,象火类也”。
不过在整个脏器中,三焦的热度是有限的,它与胃、大小肠和膀胱等这些新陈代谢谢的主要场所相比,热度要低些,所以在经络上,它为少阳经,属少火。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三焦热度太高,由少火变壮火,“壮火食气”,整个腔体内气机不畅,身体就出问题了。中医理论中所说的热病,后来又称为温病,可能就与三焦中出问题有关。有关三焦的病机问题,很复杂,因为它是人体脏器的外部环境,又与人体的外部环境接触最直接,六淫的侵害,饮食的不当,呼吸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都有可能破坏三焦的稳态而造成疾病的产生,这些不是我现在能说清楚的,谢谢您的阅读,请批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20 16:20 2楼
三焦是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包罗诸脏腑,因少阳相火游行其间,而施气化,故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012-04-20 18:53 3楼
好,见到一篇正真思考中医理论的文章了
2012-04-20 19:32 4楼
看着还不错,挺好的。不过以我看来,三焦在中医中已经传承了千百年了,已将成为了中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他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们都可以利用它为人诊治疾病,况且先辈们还为此创造出三焦诊断理论,成为了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又何必为他的游行五行而争吵不休呢,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继续探索三焦治病救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去
2012-04-20 19:59 5楼
虽然在细节的说法上有些误区,但是总体的认识还是很好的。
2012-04-20 22:23 6楼
三焦是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既然定位了三焦的位置和分布体位,结合现代医学组织学不就明白其机制原理了吗?

在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机制之后,仔细分析其结构功能,中医在这位体上不就与西医学完全汇通起来了吗?

第一次见到论坛开始真正的医理讨论了,可喜可贺!!
2012-04-21 07:58 7楼
李茂春 说:
三焦是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既然定位了三焦的位置和分布体位,结合现代医学

既然知道有了这种说法,就可以进行解剖学分析,组织学定位,病理学分析?

为何中医界一直反对中西医理论汇通呢?

又提出全身无处不三焦等等奇怪的理论呢?不会胡扯医理吗?
2012-04-21 08:01 8楼
李茂春 说:
三焦是在“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既然定位了三焦的位置和分布体位,结合现代医学

腔子说古代提出,到现在还是没有搞清,只有延伸到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理学确切定位,才算是真正的理论机制搞清,

中医的任何理论原则都与三焦论一样,学要细化深化研究,否则永远是猜测性规律把握,缺失机制基础,这就是中医未来学要解决的问题。
2012-08-11 11:35 9楼
或者可以理解为,三焦是一种功能划分上的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

言其有形,是因为功能不能脱离形体
2012-08-11 14:35 10楼
张景岳肯定三焦与心包“若谓表里则是,谓无形则非”,指出三焦就是一个“腔腹周遭,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的东西,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楼主在这“大囊”、“大腑”之说的基础上,直截、明确地指明了:三焦就是人体内贮存胸腹诸脏器的一个大腔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这是何等的清晰透彻!赞!!!
2012-08-11 15:07 11楼
“广义有形”,狭义无形,这才是理解中医脏腑的合适态度。
比如楼主以为“心包”已知有形,是为心脏外围的包膜。但“急性脑膜炎”按温病辨证是什么?“邪陷心包”吧!于是,脑膜也是“心包”?而“化脓性心包炎”可以辩证为“陷邪心包”吗?恐怕在多数情况是不能的。于是,心包不是“心包”?
中医是一种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学问,它的思维架构不是“线性结构”,而是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的架构,从而它的“物质观”也是“逻辑物质”,综合诸多自然运动而称其为“物”,广义有形而狭义无形。诸位如果不信,不妨仔细想想,中医的“精、气、血、津液”不都是这样的物质概念么?如果不认为狭义无形,那么敢问,“气虚”是不是肺活量少了?少了多少?“血虚生风”的人血压偏低么?低了多少?始终难以找到一个恰如其份的指标,因为这是多因一果的架构,我们可以知道总体现象的虚实,却无法落实在单一物质上。因为任何单独的物质,都不足以支撑整个逻辑物质的原理。
所以,三焦作为一种“逻辑物质”,非要认定其为某个具体的蛋白质形态,是不足以支撑整座逻辑大厦的。“西式思维”不适合作为评判中医对错的标准。
⬅ 坐骨神经痛 老茶馆 康复新液在临床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