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消瘅

2012-04-21 17:03 楼主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消瘅

《内经》“消瘅”小识

,或作痟,乃消渴、消谷、消烁、消耗、消弱、消瘦无力之义。
按:消,《说文•水部》:“尽也。”《释名•释疾病》:“弱也,如见割削,筋力弱也。”《正字通•水部》:‘消,又消渴病。俗做痟。”余云岫《说文解字病疏》:“欲饮也。”
,热也,热邪也。
按:《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丹波元简《素问识》:“马云:‘瘅者,热也。’吴云:‘瘅,热邪也。积热之久,善食易饥,名曰消中。’简按:王注《奇病论》云:‘瘅,谓热也。’此章冠湿字,非是。”胡天雄《素问补识》:“杨云:‘瘅,脾胃热也。脾胃内热,日久变为消中。消中,汤饮内消病也。天雄按:瘅,热也。消中,则脾胃之热也。”

消瘅,消渴病证之古称。

消瘅之病名,在《内经》全书共见17次,其中《素问》2次,《灵枢》15次,高于其他任何一种消渴病之名称的使用频率。秦汉时期,消瘅作为一种病名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有“肺消瘅”之病名。历代医家或多宗之而列“消瘅门”论述“三消证”,如明•楼英《医学纲目•消瘅门》:“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纵览《内经》全书发现,消瘅之病名,其义有二,⑴指消渴病之中消证,⑵指消渴病之三消证。

消瘅者-中消证 亦名消中、热中

由于胃中热邪炽盛,可消谷善食而易饥,饮食不荣肌肉或热烁肌肤而消瘦,伤津耗液而口渴善饮,从而引起消渴病,则为消瘅。亦名消中、热中。

《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素问•腹中论》:“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肥即肥胖,与富贵人多喜食膏粱肥甘厚味,因“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日久则胃中积热内盛,可成消渴病之中消证。此即《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瘅成为消中”及《灵枢•师传》:“夫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是也。
《太素•顺养》:“肠胃中热,多消饮食,即消瘅病也。”

消瘅者-三消证之总称

消渴病之病机是燥热亢盛,伤津耗液;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脆弱,阴血亏虚,精气不足,而燥热内生,引起消渴病,此亦名消瘅。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为消瘅”、“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脾脉……微小为消瘅”、“肾脉……微小为消瘅”。

脆者、柔弱者,乃虚弱也。五脏微小之脉,乃阴血亏虚、精气不足之象。清•张志聪《素问集注》:“消瘅者,五脏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

由于五脏功能虚弱,阴血亏虚,精气不足所致的消瘅,当是消渴病三消证之总称。

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三焦定位,上消者,上焦心肺;中消者,中焦脾胃;下消者,下焦肝肾。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五脏皆有消瘅之证,其间各有所指……《素问•气厥论》有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心脉微小为消瘅’,又有‘肺脉微小为消瘅’,此正上消之义,还兼心肺为是,非独肺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脾脉微小为消瘅’,又本篇曰:‘二阳结谓之消’,此正中消之谓,但以诸义考之,当兼脾胃为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肾脉微小为消瘅’,及‘肝脉微小为消瘅’,则知肾肝俱有消瘅,此正下消之谓。”

张介宾《类经•消瘅热中》:“消瘅者,三消之总称。”
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夫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五脏之血气皆少,则津液枯竭,而为消瘅。消瘅者,三消之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颃颡 老茶馆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脾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