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进学术思想探微

2012-04-24 08:10 楼主
林盛进学术思想探微


林盛进:1973年7月出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企管系,学历:大学本科,百草居讲师。先生小学五年级时即开始学医,高考后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学。先生读《伤寒杂病论》和大多数医家一样,分生搬硬套阶段,迷茫徘徊阶段,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阶段。先生惑于前贤解释《伤寒杂病论》“多偏向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而且大都似是而非”,乃不断探索,从《伤寒质难》中悟出《伤寒杂病论》的框架,从《伤寒质难》中悟出中医的病理,从《经方实验录》中悟出经方药理,从而获得了破译《伤寒杂病论》的金钥匙,于是萌生了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条文进行重新系统地排列、把这两本书并在一起进行阐释的想法,历时五年余终于大功告成,是书初名为《伤寒杂病阐释》,即已正式出版的《经方直解》。该书阐释《伤寒》《金匮》条文,阐释经方大异于历代注家,还条文,经方至平至易,还《伤寒论》《金匮要略》至平至易,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减轻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困难,大大缩短了学习,运用经典的时间。林盛进先生可谓仲景功臣,厥功甚伟。现就林盛进学术思想作一简单探讨。

一. 学宗仲景,善用经方
林先生少时学医,青年时读《伤寒杂病论》,自此后钟情于《伤寒》《金匮》,临床善用经方。林先生空间里近四十个医案,几乎全部是经方医案,所录医案,“自觉有些许价值”,余不录。林先生用经方,自觉“游刃有余”,笔者观其案,品其味,始觉此言不虚。兹举两案,以飨读者,已窥全豹:
案1:遗尿案。 堂侄:男,13岁,夜间遗尿十余年,别无所苦,四处求诊无效,服用各种偏方亦无效。一次家父回乡过节,与堂兄偶然聊起此事,家父谓其家人之病,多为余治,且效果尚可,荐其前来试治。数日后之晚间,堂兄携其至余家,查其舌脉并无异常,遂谓其或为膀胱括约肌松驰所谓,无须过虑。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红枣6枚,甘草6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上方服五剂后病愈,以其病已多年,嘱服至八剂。此案为三年多前所记,堂侄今已上高中,至今未见复发。
案2: 肩背酸痛案 同事曹某,一侧肩背酸痛已数月,经盲人按摩及服本地人民医院中医师之中药无效,遂于一天中午来要求为其推拿,推拿完毕,余即问其是否同意试用吾方,经其同意后,遂为其诊视,其人舌质暗红,口略苦燥,便汗正常,只是一侧肩背酸痛强硬,遂疏方用柴胡桂枝汤加葛根。方用:柴胡20,黄芩10,桂枝10,白芍10,葛根30,党参10,法夏15,红枣6枚,生姜3大片,甘草5。五剂。 二诊:五剂药服后,肩背部症状大减,只是自觉喉部有轻微肿痛,大便便质粘滞,且言其到药铺买药时,配药师谓其曰柴胡之量过大,宜减半,故心有疑虑,余即谓其无妨,喉部有轻微痛者,当为天气转变所致,且本方本有治喉痛之功,非服药所致也,便质粘滞者,为里有湿浊也,至于配药师言柴胡量过大者,余遇之屡也,不以为怪,遂于原方加入茯苓30克,继服五剂。余临床运用,遇便质粘滞者,即加茯苓用之,其效极佳。 三诊:肩背酸痛已基本痊愈,头部活动自如,喉已不痛,便质也已正常,问是否能再服五剂,余曰本方极为平和,再服五剂根治之也无不可。遂令其原方再服五剂。
案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个治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的方,曹颖甫先生用于治疗老年遗尿效果很好。这里林先生用于治疗少年遗尿痼疾效果同样很好。案2柴胡桂枝汤治“肢节烦疼”,葛根,日本人宇津木昆认为“疏通项背至腰部之瘀血尤佳”,方中加葛根,临床运用效果极好。同时对配药师对柴胡剂量过大的担心先生一句“余遇之屡也”显得胸有成竹,并不惊慌,可见经验之丰富。先生根据药后便质粘滞即加茯苓,亦为经验之谈,先生可谓灵活运用,善于运用经方的高手。

二.创“血运”“水运”论,释《伤寒》《金匮》然
《黄帝内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学中医的人几乎人人都读,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读懂了呢?不得而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与现代语言区别太大,加之语言简练,文字晦涩难懂造成阅读理解困难。限于读者文化程度,文学功底的不同,对同一段经文理解也就不同,运用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林先生读经典,勤学善思,每于从中发现瑰宝,发掘出有无尚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历代不少医家在谈到太阳中风时说是“营卫不合”,桂枝汤是个“调和营卫”的方,那么什么是营?什么是卫?营卫怎么个不合?对于这些问题,林先生认为:“前辈医家们从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过,在运用‘营卫’进行解释时,经常是越说越糊涂,越看越不明白”。那么,林先生是怎样解释营卫的呢?林先生根据如下两段经文: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能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给出了如下解释:“荣即营,就是荣养,即营养人体的物质,即就是血液;气,就是功能,荣气,就是血液运行的功能,即血运”。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根据这两段经文解释为:“卫,就是护卫,即水液,就是说人体结缔组织中之水液即体液护卫于外,同样卫气,就是人体水液运行之功能,即水运”。
“所谓荣行脉中,就是血行于血管之中,卫行脉外,就是水液运行于血管壁之结缔组织(三焦之一部分,血与津也因其同处而得互相渗透、交换)之中”。
这里,林先生给出了营,卫,营气,卫气,血运,水运的概念和功能,从而形成了“血运”“水运”理论,笔者名之曰“血运水运论”。这个理论来源于经典条文,又是对经典条文最现代,最通俗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运用血运水运论解释《伤寒杂病论》条文,解释经方的病机病理药理更加接近现代医学语言的解释,更加通俗易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学习,运用《伤寒杂病论》。看看林先生是怎么运用血运水运论解释这些问题的,以太阳中风桂枝汤为例:
“其病理,内则血运不畅兼胃肠虚寒,外则皮肤毛孔因受寒血运不畅,毛孔括约肌痉挛而处于半开合状态,故俗称此为胃肠型感冒。
“当人体血运不畅、胃肠虚寒时,其送至皮肤及各处之津液营养及温度均低,皮肤及各处营养不足,故其人常感畏风、畏寒(其剧者甚或夏日而以头巾包头也),此即俗谓之表虚,是以胃肠寒者多表虚,故其人热食热饮后因血运水运加速而见大汗淋漓也,此时不可误认为胃热汗出而减生姜之量也;人体血运不畅、胃肠虚寒则三焦之津液因之而冷,冷则运行不畅而生水浊,机能奋起抵抗将其排出体外而为清涕出也,其从气管、食道溢出者则为稀痰(即水气),循经上冲于肺则咳嗽也,故其人常鼻流清涕兼见咳嗽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篇条文云:‘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囔。’即言中寒家(脏器功能低下,整体呈虚寒者,谓之中寒家)因血运不畅而易感风寒而见中风之证也;
“人体血运不畅则易致胃肠虚寒而见下利也,是以腹满寒疝篇又云:‘中寒家,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囔不能,此人肚中寒也。’人体胃肠血运不畅,故其人又可见胃痛、腹痛之症;人受风寒所袭,人身之司温功能奋起抵抗欲解表之寒,血运增速则发热;水运增速则汗出(发热汗出之桂枝汤证有二:一、其人血运不济、胃肠虚寒、三焦水冷且毛孔受风寒所袭而处于半开合状态,故可见发热而时有凉汗出也,其发热汗出不剧,其轻者仅见皮肤湿润而已,此发热汗出现象之一;二、肌表血运不畅,午后至早夜,胃功能增强或平卧时血运加速,故人体奋起抵抗,使血运加速欲解其表也,故可见发热汗大出也,其甚者可自觉身烘热而汗大出湿透衣衫也,此《伤寒论》中所谓‘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也,此发热汗出现象之二);
“人体受寒之后,血运奋起抵抗则头部充血而运行不畅,运行不畅则压迫头部神经,故可见头痛也;人体胃肠虚寒则蠕动无力,故其人又可见大便不畅,大便其始并不燥硬,积久则可为燥屎,此病外见太阳证,内见阳明证也,依法本当先解表后攻里,然临证每见表解之后,其里常不药而自通也,故治病逢表速里张之证,若其便闭未越三日,可暂置通里而不问,待其表解后自通也。”
由此可见:用血运水运论解释太阳中风的种种临床症状,可以很容易的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对准确理解经方,用好经方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常常高举“学经典,做临床”的大旗,那么,怎样学经典?怎样做临床?就用血运水运论去分析理解经典条文,去分析理解经方,只有经典条文,经方理解了,深入大脑了才能灵活,准确运用经方,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否则是一句空话,是做不好临床的。
尽管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也提到给“血运”的概念,也用血运论解释桂枝汤,但没有林盛进先生解释的那么透切,明晰,没有林先生的血运水运论运用得那么广泛。林盛进先生的《经方直解》中很多《伤寒杂病论》条文,经方都是用血运水运论在解释,可以很容易的解释得合情合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血运水运论是林盛进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

三.钩沉“伤寒五段论”,架构《伤寒杂病论》
《伤寒质难》一书由上海大众书店1950年初版以来至本世纪初的五十余年间没有再出版过,“伤寒五段论”随《伤寒质难》一起渐渐沉没于历史长河中。幸而王致谱等先生慧眼识宝,将其收录于《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中,再加上近年来“火神派”崛起,祝味菊先生因有“祝附子”的外号而列入火神医家被炒热,但是伤寒五段论并没有因此而炒热,伤寒五段论的价值并没有发掘出来,唯有林先生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钩沉出伤寒五段论,架构《伤寒杂病论》框架,这与传统的以六经论伤寒大不相同。
《伤寒质难》说:“疾病之来,引起体工之反应,不出五种阶段,于意云何?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率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机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时感,其体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围,此吾卅年来之心得也。”
祝味菊先生伤寒五段论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相比比较晦涩,加之一些词语不好理解,也就影响了该书的传播和运用。再看看林盛进先生的演绎注解:
“ 阳气,就是人体的机能。阳气盛称之为阳,阳气衰称之为阴,如果人体机能壮旺,称之为太阳,此时受寒入侵而肌表受病,人体进行正常的抵抗就称之为太阳证;如果人体机能亢进就比喻为两阳相叠,故称之为阳明,人体机能因功能亢进,对外侵之病邪反抗过度,就称之为阳明证;如果人体体内有障、机能受制,就称之少阳,外来病证侵入,却因体内水液运行失调等等原来固有病证的影响,不能正常的抵抗疾病的入侵,这样的病证就称之为少阳病;如果人体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太阴,其中,偏于心脏功能不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的全身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少阴病,如果是因为胃肠功能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机能低微就称之为太阴病;如果人体机能低微至极就称之为厥阴,若病情发展到厥阴阶段,即最后阶段,人体的机能就每每作最后的抵抗,若抵抗成功,人体机能恢复就能生还,反之就必死无疑。”
显然,林盛进先生的伤寒五段论来源于祝味菊先生的伤寒五段论,都谈疾病的演进和人体的抵抗,但是林盛进先生的伤寒五段论语言更接近现代语言,说理更通俗易懂,更周到详细,可以说林先生丰富了伤寒五段论,发展了伤寒五段论,推广了伤寒五段论。林先生以血运水运论为纲,为主线,以伤寒五段论为经纬阐释《伤寒杂病论》,别开生面,更加利于理解,运用《伤寒杂病论》,更加便于运用经方。确实是一把破译《伤寒杂病论》的金钥匙。

四.释药理《实验录》作指南,还平易《伤寒论》下神坛
《伤寒杂病论》诞生于兵燹战乱的东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其后历经战乱,多有散失,手录传抄多误,后人整理编排不尽合理,难以反映其真实面目。后世注解多以五行,六气阐释,并渗以私智,似是而非,令人雾里看花,无从凭借。加之《伤寒杂病论》条文本身的简练,语言文字晦涩难懂,而病机病理又恰恰隐藏其中不易被发现,所以造成后学者不会用经方,对《伤寒杂病论》常常望而生畏,束之高阁,徒叹“学医难也!”人们也知道《伤寒杂病论》是经典,历代以来都指导着临床处方用药,每遇方药对症,疗效神奇。《伤寒杂病论》常常因为疗效神奇,难学难懂而感到神秘,进而被神化。林先生根据《经方实验录》,用曹颖甫,姜佐景先生研究经方药理的方法逐一阐释240余首经方的药理,还《伤寒杂病论》,还经方至平至易,让人一看就懂,熟练了一用就灵,让《伤寒杂病论》走下神坛,进入医者家中,再则进入知识分子眼中,再则进入寻常百姓中。林先生功劳大也!让我们看看林先生是怎样阐释经方药理的,以桂枝汤为例:
“概而言之,桂枝汤能促血运、温胃肠也。其中,桂枝能活动脉之血运,芍药能活静脉之血运,动脉之血由心脏发射以外达于毛细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内含挥发油,能发散以助之,故曰桂枝发散为阳,(故桂枝为血证禁药,当其有出血倾向时,用桂枝则出血更多也,且血之发射由于心脏,桂枝能助之,故曰桂枝通心阳也)。静脉之血由毛细管收回,以内归于心脏,其范围由大而小,芍药内含安息酸,能收敛之,故曰芍药收敛为阴(是以药论常谓芍药能散恶血,能去静脉中之瘀血及血液滞留,能解除身体各处肌肉之痉挛),《伤寒论》中谓胸满去芍药者也此理也;是以桂芍之分工,实乃合作也,人身之毛细血管周布全身,与肌肉神经、汗腺等杂沓而居,故动静脉之血运加速之后,势必发热,且较前之发热尤甚,动静脉血加速,其血盈而运行速,皮肤毛孔之括约肌受温养而开合自如,热激三焦,汗出而有节,此与剧烈运动之后,心脏鼓动加速,因而汗出,其理相同,此桂芍促血运以治血运不济之理也,若欲血趋表多,则当多加桂枝,若欲血归里则当多加芍药,其甚者则当加附子、白芍(此观四逆汤及其加减可知,然其常但用附子而少用芍药,盖其欲血趋表也)。汤中之生姜,功能温胃止呕,若胃寒重、呕多则当多加生姜之量,此温胃肠以去胃肠虚寒之法也,此所以人感冒服姜汤发汗可愈之理也(其轻者可用生姜,其重者则当用干姜、半夏,其更重者则当用吴茱萸也);汤中之大枣,其功能保胃津(故曰大枣恋湿),恐汗出过多将伤胃液也,故欲其多汗出使药力归表则当少用大枣,欲其少汗出使药力归里则宜多用大枣,若其人痰湿素盛,则大枣宜少用,若其人胃津素少,可多加大枣;汤中之甘草者,以肠居胃下,胃失和则肠有受传之虞,甘草能安肠补液,保其在里之津(人体内有粘膜之处,皆需津最多之处,而甘草皆能补之,且能修复其处之溃疡,故甘草每用于津缺及溃疡之症,如后文之甘草汤、桔梗汤、甘草泻心汤、黄连粉等),此三者合用,同为温和肠胃之圣药。盖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胃肠受三药扶护而和,血液循环又被桂芍激励而急,表里两和,故桂枝汤外能愈太阳中风之证,内能愈血运不畅而致之胃痛、腹痛及胃肠虚寒泄泻之证。”
林先生以“伤寒五段论”作经纬架构《伤寒杂病论》,以“血运水运论”为纲,为主线阐释《伤寒杂病论》条文,阐释经方病机病理药理,丰富,完善了整个《伤寒杂病论》内容,使整个《伤寒杂病论》更加丰满,充满了血与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学者指明了一条学习运用《伤寒杂病论》有效的捷径。《经方直解》是一本少见的好书。林盛进先生是当代少有的伤寒大家。

五.推演太阳第四方,可为仲景第三人
历代医家注解《伤寒杂病论》时,大都认为太阳篇只有桂枝汤,麻黄汤二汤,唯有曹颖甫先生高足姜佐景先生独具慧眼,运用类比法原理类比太阳中风主方桂枝汤,太阳伤寒主方麻黄汤推断出太阳温病主方葛根汤,即太阳篇第三方。林盛进先生同样运用该方法,类比推断出太阳篇第四方,即太阳温病重症竹叶汤。林先生拿桂枝加葛根汤与竹叶汤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后者临床症状重,前者津伤,表郁程度轻,后者津伤表郁重。葛根汤临床症状,津伤程度介于二者之间。为什么姜佐景先生,林盛进先生不把桂枝加葛根汤作为太阳篇第三方或者第四方呢?原因是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竹叶汤四方都要求药后温覆取汗,都要求血运趋表。其次这四方都属外有表证。基于这三个原因林先生推断出竹叶汤为太阳篇第四方。姜佐景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三方,使《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更加完善,林盛进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四方《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更加完美。姜佐景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三方,使《伤寒杂病论》陡增光芒,当为仲景第二人,林盛进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四方使《伤寒杂病论》更添光彩,可为仲景第三人。

六.中西汇通,古今融合
为了把《伤寒杂病论》阐释得更加准确,清楚,合理,浅显,通俗,易懂,林盛进先生创立了血运水运论,以伤寒五段论作框架架构《伤寒杂病论》阐释经方病机病理药理。同时先生吸取了很多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很多现代病名,现代医学名词,术语,使中医西医学汇通融合。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林先生常常采用“者也”语句,“之”,“矣”等词,主要是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看怎样阐释便于说理更加准确,清楚。先生用现代语言阐释《伤寒杂病论》条文,阐释经方,可谓文笔流畅,古今融合。

七.学则博学多闻,用则游刃有余
林盛进先生少时学医,素喜古籍,读医书上数百部,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当代名医著作,有国内的历代典籍,也有日本的汉方医学。《经方直解》中选录的名医医案数百首,引述历代医学典籍,杂志上百部,可见一斑。先生博古览今,博学多闻,临床运用经方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可以从先生在百草居空间里的经方医案可以看出。

林盛进先生年轻有为,学术思想成熟,先进,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经方直解》为治伤寒之学的另一法,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学习的一种便捷方法。本文仅作抛砖引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百草居 林盛进空间资料
2.林盛进 《经方直解》
3.曹颖甫 《经方实验录》
4.刑斌 黄力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
2012.4.18.—4.23.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25 00:02 2楼
学习了,感谢前辈讲解。
2012-04-26 18:59 3楼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林盛进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四方使《伤寒杂病论》更添光彩,可为仲景第三人"。这让黄元御、曹颖甫、刘渡舟等情何以堪!
2012-04-27 10:59 4楼
xgx_ren_ren 说: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林盛进先生推断出太阳篇第四方使《伤寒杂病论》更添光彩,可为仲景第三人"

谢谢朋友关注!
2012-04-28 19:48 5楼
活用伤寒之典范,后学不易之凯模。
2012-04-28 19:54 6楼
谦虚使人进步
2012-04-28 22:19 7楼
fanbarsten 说:
活用伤寒之典范,后学不易之凯模。

林先生的治学方法确实值得学习!
2012-04-30 08:49 8楼
wencan0505 说:
学习了,感谢前辈讲解。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12-04-30 09:02 9楼
太阳温病主方葛根汤本就是错的,如此桂枝二越脾一汤置之何处?太阳温病重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足以!
2012-04-30 09:14 10楼
解经需合作者意
2012-04-30 09:18 11楼
“当人体血运不畅、胃肠虚寒时,其送至皮肤及各处之津液营养及温度均低,皮肤及各处营养不足,故其人常感畏风、畏寒(其剧者甚或夏日而以头巾包头也),此即俗谓之表虚,是以胃肠寒者多表虚,如果是热郁导致的那又作何解释呢?
⬅ 辨病之治阑尾炎 老茶馆 背痛,不是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