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補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2012-05-03 21:47 楼主
示例:加粗文字為訂補內容。()括號中為宗源私語。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
上古也,民生樸。其情恬澹,皆養乎天命。作於春秋,攝飬於冬。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皆應乎常,安於自然之宇無虞者也。
今時之人,得而暴食。欲得而大作,其不得而苦。勞勞乎事,慻慻乎其爲。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灋於陰陽,龢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無擾神志,故能形與神俱,霔其天眞,故終其天年,度百歲迺去。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迺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謂德者,得也。非得之物,乃得之與無之眞也。非得之於事,而乃得之於天常也。德者,大也,容也,開闊也。非得之於學,乃得之於養也。其心處乎平常,其心正乎無事,其恖處乎非我而無謂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髪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眞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髪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髪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髪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氣虧血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髪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龢,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眞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髪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髪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髪去,形不支。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分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髪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人有天眞之气有餘,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平均而有子也。(宗源曰:王冰本作“有餘”。意蘊不及“平均”二字。並存,備參)。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夫是營氣有餘,後天資泩,則反乎生意。據物合而逆天造,進乎極而終於常者,亦八十而囿已。(宗源曰:後補入句,言一種極限八十有子之特例。王冰刪除,今補入,備參。)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全生有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皆百數,而天眞不竭,故雖壽有子也

黃帝曰∶
余聞上古有眞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龢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眞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變,順乎常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5-03 22:28 2楼
【白話解】
呵呵,第一句似乎真的不必解釋。所謂“真經”當然要掛靠聖人,這樣才有說服力,才能讓讀者敬畏、信服。既然是聖人,自然是與常人不一樣了。所以,當年的黃帝,就必須是這樣的:生下來就與眾不同,非常有靈性;幼年的時候就很善言語,言談過人;到少年時就能行動迅速敏捷;長大以後心性敦厚卻能心思敏銳,洞察巨細;成年以後得道飛升(一種說法是——黃帝成年以後登上天子王座,統領天下。)。
這一句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原文作“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不知道王冰抄來有沒有文責糾紛呢?呵呵。無非是對先聖的歌頌。

乃,這裏是副詞,表示時間先後。黃帝向天師岐伯問道,求教今人不如古人長壽的問題。他問岐伯說:“我聽說,在上古的時候,人們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還能行動舉止如常,並沒有衰老的跡象。
上古的時候,百姓生性淳樸。他們性情恬憺安和,大家都以養護攝生為要務。百姓們春夏秋三季是用來生產的,到了冬季,大家都潛心安養,不再勞於事了。正因為有了很好的養攝,所以大家都能輕鬆的活到一百多歲還能正常活動,完全看不到衰老的樣子。這都是他們能夠合於道、體於常、安和於自然、不胡亂操心的情況下所得到的。

但是,為什麼到了今時今日,我們的百姓卻不到50歲就開始動作遲緩,呈現出衰老的表現了。這究竟是為什麼?是時代不同了?是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化了?還是我們人類開始退化導致壽命縮短了?”
如今的人,獲得了好吃的東西就毫無節制的暴飲暴食;為了心中的欲望而拼命勞作;又為不能獲得而心中苦悶躁擾;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卻懵懵懂懂不知道他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操勞過度,消耗過大,所以活不到五十歲就出現了衰老的跡象了。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候的人們,都是懂得‘道’的,所以能夠師法於陰陽、調和於術數,飲食有所節制,不過饑、不過飽、不過飲、不偏嗜、不偏味,生活起居能根據四時不同的特性而調整,和天地變化的規律相契合,又不盲目勞作消耗,不擾動神志,所以,身體能得到充足的休養、精力衹是適度的消耗,所以就能保證形體健康、生機旺盛。形足則氣旺,氣旺則神全,所以能形於神相葆,這樣就能重新充盈其先天真元(淫,過也。此處為“充盈、滿溢”之意)。這樣就能夠從容的享盡老天賜予的年壽,輕鬆活到一百多歲才辭世。”

今天的人們生活方式就不是這樣了。大家恣意飲酒就像喝水喝飲料一樣,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卻還不認真學習,習慣把不正常的東西反而當成正常的現象,放縱酒色,甚至喝醉了都還要房事縱欲。這些都是不正常的。可是大家卻流行這種生活習慣,這些不正常的東西也就在大家的追捧下,反而成了大家都認可的“正常的”習慣了了。他們不知道,對欲望的放縱,會加劇其身體精氣的損耗,而精氣的損耗又會導致其身體真元的損耗。大家不懂得養精的道理,不知道精滿能自行化氣。不明白收懾心神的道理,不知道放縱心神的索求和欲望,只會讓心神更加的疲勞和衰弱。大家只顧著讓自己的情志放縱而帶來快樂,卻不知道這樣的放縱,卻是對生命的急劇消耗,這種所謂的“快樂”是以加速燃燒生命為代價的。這些是大家內在的消耗,大家不明白。同樣,人們也不懂得順應氣候時令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起居生活和勞作,外在的損耗又不知道節制。所以,人們都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這就是盲目燃燒生命的代價啊。
每個人的生命,其實就像一盞油燈。毫無節制的挑亮燈芯而獲得短時間的明亮,付出的代價就是很快消耗盡燈油,而導致油盡燈枯。要想盡可能長久的保持油燈的明亮,一方面是儘量減少無意義的亮度,一是保證持續不斷的添油。這就是延年益壽之道。

所以,上古時的聖人教導眾臣子百姓時,都說:面對四時的虛風、賊邪要注意躲避和防護。時時保持恬憺的心境,神遊於虛無之中。這樣就會讓身中真氣與天地間真氣相親相合,則丹田中真氣則自然萌動、生化。持滿守精,就能保證精滿化氣、氣滿化神;心神安和內守而不妄動,就能保證氣定神閑,真氣自行鼓蕩。神和則氣和,氣和則血和;氣血和臟腑安和;精神氣血臟腑安和則病邪就不能從體外侵入、不能從體內生成了,所以就能保證肌體不生病了。

因為這些情況,所以說:情志輕閒下來了,對欲望的貪念就會自然而然地減少了;志閑則心安,心安則神全,神全則氣足,氣足則膽氣不虛,膽氣不虛所以就沒有什麼可以讓其害怕的。正如人們常說的——“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這就是典型的“心安而不懼”。心定神閑,則真氣自生;形體舒展動作,則氣機自然相隨。所以,雖有勞作也不會感到倦怠疲乏。動作導引、氣機跟隨,以形導氣、形氣相生,這便是氣從以順了。不縱欲,欲望就會比較簡單,吃得飽、穿得暖、住的得安,這樣的希望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這就是從其所欲了。不偏嗜五味,臟腑各適應其氣味而不違逆它們各自所希望獲得的願望。這也是各從其欲。每個人的願望都能得到滿足,人們就會更加恬憺了。

所以,大家都能吃得飽、穿得暖、享受自己的生活習慣,百姓恬憺而不爭,並不以地位的高低為榮辱,大家都平等相處,謙和的就像兄弟朋友一樣。所以,那時候的百姓才是真正淳樸的。這正是老子所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因為剛才談到的這些情況,所以說,這些上古百姓,雖然有嗜好、有欲望,但不過與度。所以這些欲望好嗜好都不會對他們造成過多的追求,這些追求都不能擾亂他們的心性。人們不論是聰明的還是愚笨的、高尚的還是鄙俗的,大家都不會對外物動心。而這些閒散恬憺的生活方式,正是比較吻合於“道”的要求,所以大家都能獲得長壽,活過百歲了行動做事還能很敏捷而沒有衰老的跡象。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德”能夠得以保全。

所謂的“德”,其實也就是“得”。這個“德”的“得”,不是得自於外物,而是從“無有”之處獲得的,這個“德”,是“道”的表現,是“無”的真常。這個“德”,不是從事某件事就能獲得的,而是合於道之後,天道自然而然的賜予的。這個“德”,其博大矣,其寬廣矣,其開闔乎天地,為“道”之所用也。這個“德”,不是通過學習就能獲得的,而是要通過對形、神的修養,使之合於“道”,才能獲得的。那麼要怎樣修養呢?也簡單,讓你的心保持在一個平和穩定的狀態下;讓你的心能保持沖和恬憺,不被凡事所操擾;讓你的思慮要以符合不符合我自己的修行為要務,不符合或者不利於我的修行的東西,就不要去考慮它。
(這些對於修道的初學者來說,可能會莫名其妙不知所雲。其實也簡單,看看上古之人是怎麼做的,照做就是了。走上來不必“問道訪德”,正如本句所言,“非得之物”“非得之於事”,潛心去做即是修行,修行合道,德則自得矣。)
2012-05-03 22:31 3楼
【白話解·下】

黃帝問道:“人到了老年的時候就不能在繁育子嗣了,這是什麽原因呢?是沒有那個能力了?還是上天決定命數?”

岐伯回答說:“女子到7歲的時候,腎氣就會充足,就會換牙、頭髮開始快速生長。到了14歲的時候,身體就基本發育成熟了,開始有‘天癸’了,陰氣充盈,任脈開始暢通,太沖脉充盈,每個月月經開始正常來潮,身體都準備好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受孕生子了。21歲的時候腎氣充盈均衡了,這個時候后槽牙就會生長的非常壯實。28歲的時候,筋骨就已經非常強壯堅實,頭髮的生長速度也達到了極致,這個時候的身體是最強壯的、精力是最充沛的。到了35歲的時候,陽明脈就開始慢慢衰弱了,這個時候顔面就開始出現乾枯的樣子,頭髮也開始出現斑白了。到了49歲的時候,任脈就開始衰弱了,太沖脉也開始衰弱了,經脈之中氣血不足了,‘天癸’就會枯竭,生殖系統也開始閉塞起來,所以形體開始衰敗了,也就不再有繁育子嗣的能力了。



男子到了8歲的時候,腎氣開始充實,所以就會出現頭髮快速生長和更換牙齒的情況。到了16歲的時候,腎氣充盈,開始有‘天癸’了,精氣溢出而施瀉,這時候和女子交合就能夠讓女子受孕產子了。(這裡的‘陰陽合’3個字,有觀點說是指男子體內陰陽均衡。也可以參考。但,個人觀點——男子不能‘有子’,這裡的‘有子’是指受孕。而受孕產子,顯然是女子的生理功能,男子是不具備這樣的功能的。所以說男子‘有子’,還是要通過陰陽交媾,男子泄精而讓女子受孕方能‘有子’。當然,‘有子’如果僅僅作為‘性功能成熟、有生育能力’來說,也是可以的。)男子到了24歲的時候,腎氣就達到充盈均衡的狀態了,筋骨開始豐滿強壯,后槽牙都已經完成了生長的狀態。到了32歲,身體最為豐滿、筋骨最為壯盛,是男子最強盛的時候。到了40歲,腎氣開始衰弱,開始出現頭髮脫落、牙齒枯萎的情況了。到了48歲,陽氣開始衰竭,面部為諸陽只會,所以面部開始出現皮膚乾枯、鬢角頭髮開始斑白。到了56歲的時候,肝氣開始衰弱了,肝主筋嘛,所以筋氣也隨之出現衰弱,筋骨的力氣就會慢慢衰弱下來。‘天癸’也枯竭了,精氣也衰少了,腎臟也開始衰敗了,身體機能都開始變得衰弱了。到了64歲的時候,就開始出現頭髮脫落、牙齒脫落了。形體開始衰老,肢體乏力,需要借助拐杖幫忙支撐身體了。腎在五臟中屬水,主管一身中的陰液。而且腎能夠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而歸納收藏,所以,在五臟充溢強盛的時候,五臟的精氣都會提供給腎加以封藏,并在腎中生成能夠繁衍子嗣的精氣,這種精氣充盈的時候就會泄精給女子受孕。現在五臟都已經衰敗了,筋骨也鬆垮散開了,天癸也沒有了,所以就會出現頭髮開始斑白了、身體沉重了、走路步子不穩了,也自然沒有生育能力了。”

黃較帝問道:“那麼有些人怎麼很大年紀了卻還能夠生孩子,這是爲什麽?”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這樣的人所稟賦的天真之氣比一般人更充足,本身‘天壽’就比一般人都強,雖然到了常人該衰敗的時候,他們身體的氣脈還是暢通充盈的,腎氣還是比較充足的,這種情況下還是能有生育的。但即使是他的生育能力比一般人的天賦充足些,但也是有限度的,男子不會超過64歲,女子不會超過49歲。超過這個的界限,人體內的陰陽之氣都衰竭了,是可能再有生育能力的了。若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本身的營氣就非常充盈,後天又非常注重調養補益,這樣的人還是有可能打破上面常見的兩個生養的規律的。這樣的惡人能夠打破常人的生育極限,通過藉助于其他輔助形式,從而達到老年也能生子。這已經是違逆天道的、不合常理的一種極端的表現了。縱使這樣的人,超過80歲以後,也是不可能再有生育的了。這已經是極限中的極限。”


黃帝問道:“那麼,修道得道的人都是已經超過百歲以上的,這樣的人還能夠生育嗎?”
岐伯回答說:“那些修真得道的人,能夠益壽延年而且能夠葆全形體,讓身體雖然也經歷了上百年的使用還能保持不損耗衰敗,臟氣不衰、經氣充盈、先天真元也還沒有衰竭,所以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命壽,卻也還能有生育的。”

黃帝問道:“我聽說上古的時候,有一種稱為‘真人’的人,他們能夠操控天地、把握陰陽的變化,他們呼吸吐納的時先天精微之氣,他們綽然獨立于天地之間,超脫于五行之外,他們神凝而守寂,肌肉若一而全形,所以他們的壽命能夠比天地還要長久,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時因為他們能奪陰陽之造化,先天之生機,為‘道’所生了。

在中古的時候,有一種稱為‘至人’的人,他們能夠保持心性醇和、守德而全道,他們能夠與陰陽相生化,他們能夠根據四時的變化而調整改變自己,他們遠離塵世、拋卻凡俗、他們守精持滿、生氣化神,他們能遊行在天地之間,他們能看到、聽到八方極遠之外的景象和聲音。這些人大概就是能補益其壽命中的高手,這些人大概也可以歸類到‘真人’的範疇了。”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聖人’的人,這些人能夠能夠找到天地沖和的地方居住;這些人能夠懂得和順應四時八風的不同變化,順應天地變化的通常規律;他們處在世俗之間,卻對於嗜好和慾望都能比較克制,比較適度;他們沒有爭強鬥勇的想法,不會輕易生氣和憤怒;他們的行為處事並不想超脫俗世,也穿著華麗精美的衣服,但也不會為世俗所困擾,他們就是混居在俗世中的隱者,他們自掩靈光,表現的和世俗中的人一樣。但他們外不會爲了事務而勞累形體,內不會爲了思考、謀慮困擾於心。他們以恬憺為第一要務;他們以自我內心德參悟獲得為收穫。所以,他們能夠形體不疲憊衰敗、精神相守而不散。所以他們也能活到一百多歲。


此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賢人’的人,他們能夠師法天地自然的變化,比類日月陰陽的推演,他們能夠識別并排列出天幕中的星辰;他們懂得對陰陽變化的順應和躲避;他們能夠區劃分出一年中四時的節令;他們追隨上古通達於‘道’的傳授和經驗,學習於道相契合,所以他們也可以延年益壽,但卻有所限度,達不到真人那樣壽敝天地境界。
2012-05-03 22:36 4楼
【精講】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

第一:知道者,可度天年
經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其知道者】,“知”,懂得、明白、通達。 “道”,“道”麼,就是……呃,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那個亙古不變的‘道’了。說出來的,都不是那個本源的‘道’了,怎麼說?嘿嘿,沒法兒說。還是參看下文——《道的影子》中所論述的內容吧。
所以,“知於道者”,就是指那些通達明了‘道’的人。即是“悟道之人”。
【法於陰陽】,“法”者,師法、學習之意也。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陰陽”者,二也。陰陽相和,順則生化萬物;逆則返本歸真,從有入無也,合於道。具體解釋,請參看《道的影子》一文。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道家的所有修行,基本上都是“法於陰陽”的表現。所以,“法於陰陽”是道家修行的一個總的綱領。
【和於術數】,“和”者,調和也。“術數”者,“術”與“數”也。術者,師天法地,盜造化之機以全生保命之術也;數者,上古用於推算天、地、陰陽、曆法、占算之用數也。上古所傳的關於“數”的典籍,最早的當屬《河圖》《洛書》《周易》了。《啟蒙》曰:“《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合則為五十……”。在《道藏》中有专卷论述的,内容太过广博繁杂,有心之人不妨于其中研究一二。
是以,數算以占凶吉,知禍福,而趨吉避凶以保命全生者也。
張介賓《類經》注為“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雖過於粗略,但其旨不悖。
《內經》中亦有論“數”,如《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數八……。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數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數五,……。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數九,……。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數六,……。”惜乎文中已無詳盡推衍之法,可參考《河洛》《周易》等。

【飲食有節】,“飲食”者,飲與食也。“有節”者,有節制也。不過饑、不過飽、不過嗜好,五味量體而和,溫熱寒涼量體而用,飲食以不害生便是有節。
【起居有常】,起居順乎四時之常道。如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天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可參看《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不妄作勞】,“作”,作為也。“勞”,勞動筋骨也。勞,還包括房勞。房中之勞其害猶勝筋骨之勞,是以尤不當妄作。勞作不至極累而疲,不強力而為,即為“不妄”。
【故能形與神俱】。養形以動,以全其形;養神以靜,以全其神。形為神之宅也,形不弊則神有所居;神為形之主,神去則形亦死矣。養形養神,是以能形與神俱、形神相葆也。
【而終盡其天年】。“天年”者,天與之壽也。養形養神和之以法,形不弊而神不衰,故可終盡其天與之壽矣。“終”,過完。“盡”,全部。
【度百歲乃去】。“百歲”者,略言也。非僅獨百歲而已也。一說是指一百二十歲。如《尚書•洪範》曰:“……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如此倒是矯情了。所謂“百歲”,即是指“天年”——上天所賜予的命壽。

第二 知其害生,乃能全生
經文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以酒為漿】。漿者,用以生津止渴,古時常飲之物也,類茶。《說文•水部》曰:“將,酢將也。”‘將’通‘漿’。‘酢’者,酸也。張舜徽曰:“漿乃常飲物。漿亦米為之,似酒而非酒者,其味必酢。”以酒為漿者,曰:嗜欲縱情飲酒如漿水而不知節制也。
【以妄為常】。妄者,不常也。以不正常以為正常。
【醉以入房】。入房,行房中事也。醉則氣亂神昏,已耗散其精矣,已為大害。複不識節制,縱欲房中,益竭其精矣。
【以欲竭其精】。以,放縱也。欲,妄求也。竭,枯涸也。精,人生之源也。精者日用,賴以後天化生補充。耗之太過,則竭也。精竭則無以化氣而氣虛,氣虛則無以化神而神虛。神虛則氣散,氣散則形搖矣。廣成子曰:“勿動汝形,勿搖汝精,可以長生久視矣”。
【以耗散其真】。耗者,消耗,斬伐也。皇甫謐本作“好”,作“嗜好”解。並存不爭。散,削伐也。真,本源、本真也。道家所謂“全真”,便是全其“真”也。生命依賴之本源也。狹義則多做“真元”、“精”解。
【不知持滿】。太僕王冰引《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為注。持,持有、擁有也。滿者,盈也,全也。道家謂精滿則氣足,氣滿則神足。神足氣旺,以滿為基也。凡人不知持者,精滿則自溢。道家所謂“精滿自溢,水滿自流”,故持精滿而練精化氣,返還之道也。即前所謂“和於術數”之“術”也。
【不時禦神】。不時者,無時也。禦者,守也,控也。此乃與後“精神內守”語同處也。禦神以靜定,妄念不起,則心不外馳也。正如佛家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時禦神,乃是無禦神之時也,不識守中,但任心猿意馬、神識外越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句,俱是不知“術”也。張三豐《一枝花》曰:“時時降意馬,刻刻鎖心猿”便是。
【務快其心】。縱心極欲以為快事也。務,務使。
【逆於生樂】。生樂者,生之樂也。人生之樂,在於長生久視,終盡其天年也。此乃生之大樂也。在於持滿,在於守神,在於飲食有節,在於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在形與神俱也。逆於此,亦即是逆於生樂矣。
【起居無節】。無節者,不知節制。反於“有常”也。
【故半百而衰】。生不及半壽也。

第三 聖人之教
經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聖人之化,教人無病,無病則壽自真矣。無病無他,避外邪、守中正而已。
【虛邪賊風】。“虛邪賊風”,王冰注曰:“邪乘虛入,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意尚未盡矣。《內經•靈樞•九宮八風》曰:風有“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凶風”、“嬰兒風”、“弱風”,經曰:“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曰: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是以,“虛邪賊風”,泛指天地四時當至未至、或不當而至之不正之氣也。
【有時】,知其時也。其氣之至有當至不至者、不當至而至者,凡四時不正之氣而作時,當應時而之避也。不違乖戾之氣也。
【恬】,閑適也;
【憺】,淡泊也。守其靜篤,則自然心閑而意寧。
【虛】,不盈也,空而不納;
【無】,不有也。
恬則心閑,憺則志閑,虛則神閑,無則身閑。即佛家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亦是道家所謂的“心死神活”。所謂“心死神活”者,“識神不死,元神不現”也。道經有謂:“心不動,則龍吟雲起;身不動,則虎嘯風生”,於靜定之中自有象也。此即“內景”也,李時珍曰:“經絡者,惟反觀內視者可察。”“反觀內視”,即是“照”也,此非眼目之所見,乃以心為目而察也。《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兩家稱謂各異,其實都是一般的參證。反觀內視,便是所謂“照心”也。故老子《道德經》曰:“聖人為腹不為目”。
【真氣】者,“成天地之一氣也”,即本真之氣。老子《道德經》曰:“道生一”,真氣者,“一也”,未生未化之氣也,本真之氣也。“一生二”,二者,陰陽也。是以,一者,其湛然常寂則應與道,感而遂動則化兩儀。其即將化未化本真之氣,天地萬物之本源也,始乎太虛而出至至精至微之氣也。老子《道德經•四章》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此即真氣之象也。《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以其至精至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並非不可知不可察,無論是道家丹道氣功還是佛門禪定,但靜定純熟,皆可照見體內氤氤氳氳之真氣嫋嫋而生。
夫道者,真氣之本也;真氣者,道之用也。真氣者,以成天地萬物之氣者也。如摶土以為器,為磚為瓦為釜為爐,各具所形,各具其用,然終其本源,土也。
張介賓《類經》注《靈樞•刺節真邪論》“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句曰:“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此說未盡其理也。釋中雲“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一語出自《素問•太陰陽明論》句“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然“天氣”亦非“真氣”也。《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故知至少“天”有“五氣”也,然何者為“真氣”耶?抑或合“五氣”而成“真氣”?謬矣。詳見《道的影子》所論。
【從之】者,相和而生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成於陰陽者,陰陽恒殺之,不能久也。是以,“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道生者,從真氣而全之也,全於陰陽之先,是以陰陽不得而殺之,故可長生久視也。
【精神】者,“精”與“神”也。
【精】,
其一者,五髒精微之氣。《素問•五髒別論》曰:“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
其二者,生殖之“精”,“父精母血,所以成人”。廣成子曰:“勿動汝形,勿搖汝精,可以長生久視矣”。《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便是指此。
其三者,真陰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張介賓《類經》注曰:“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
是以,勿動其精,乃可以滿盈。劉完素《攝生三要•聚精》曰:“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神】者,身之主也,故《靈樞•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藏之於心,《素問•調經論》曰:“心藏神”,故曰:心為神之宅也,神為心之主也。
《西升經》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坐忘論》曰:“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毋視毋聽。抱神已靜,形得自正。”《七部語要》曰:“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神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憺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素問•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道家丹道謂“人之三寶,神與氣精”。並有練精化氣、練氣成神之法。《胎息經》曰:“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神氣者,神與氣也。養神氣無他,不耗而已。不耗者,心不動可矣。心不動則神全,神全則氣旺,氣旺則精足,精足則五髒不虛,雖日用而不殆矣。
【內守】者,守之於內,各安其所也。精守於藏,神靜於宅,抱元守一,不外馳也。道家的靜定、握固、持咒、清心等法很多都是圍著“內守”二字在打轉轉。
【病安從來】,安者,何也。問句。聖人病病,是以不病。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第一》:“人之主性命者也,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則?修短壽夭,皆自人為。故經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曰:“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故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亦養生之大旨也。曆代之醫家、養生家莫不重視,俱有詳論。如王文祿《醫先》曰:“……精為至精之寶也,故岐伯曰:精者,生之本也。是以精枯則病,精竭則死。夫勞極則精罷,思極則精離,飲食少則精減,房欲頻則精耗。”李皋《脾胃論•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禦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養生家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故養生之大者,乃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心之所之謂意,意勞者神擾,神擾者氣少,氣少者難久矣。”萬全《養生四要•寡欲》:心者,神之主也;腎者,精之府也;脾者,穀氣之本也。三者交養,可以長生。苟神太煩則困,精太用則竭,穀氣太傷則減,雖有補益之功,不能勝其旦暮之耗也。


第四 從欲,少欲
經文曰: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心不動則志閑,志閑則心安。閑者,不為欲勞也。故志閑則能少欲,少欲則能心閑。心閑則神安,神安則不耗,神不耗故而能全。是以養心即是安神即是閑志,故能少欲也。心安則神全,神全則氣足,氣足則膽氣不虛,膽氣不虛故不懼也。
【形勞而不倦】者,形欲小勞,不可過極以致勞倦也。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目蔑)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痛,處足則為痿為蹶”。葛洪《抱樸子•內篇•極言》敘仙經曰:“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力所不能勝而強舉之,傷也;……挽弓引弩,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是以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宜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戒》:《中經》曰:靜者壽。靜而不能養減壽,燥而能養延年。……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健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早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複為之,此與引導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者,以其勞動數故也。《壽世保元》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得凝結氣血,久則損壽。是以,《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不妄作勞”,勞則需“勞形而不倦”。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曰:“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皆是言過動過耗之弊也。
【氣從以順】,氣機以順為用,不可逆,逆之則為害為病矣。
【各從其欲者】,從其所欲,不為忤逆也。從者為疏為導,非縱也。
【皆得所願者】,志欲閑也,從志以閑;心欲安也,從之以安;形欲勞也,勞之不至其極也;氣欲順也,導之以順也。皆不遏其欲,而從其所願也。
【美其食】,食不在精,粗羹藿黎甘之如飴也。食和五味,和則能有五養、五助也。
【任其服】,服飾不在華章裘草,但任防寒保暖足矣。
【樂其俗】,不見異好奇,安於本土民俗。
【高下不相慕】,位下者不慕其上位也。各安其職,各為其事。不為位上而慕,不為位下而鄙。不慕上位則不勞心力,不耗心傷神也。
【其民故曰樸】,心神恬憺,見素抱樸,是謂“樸”也。樸者,本源未經雕飾者也。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不見所欲,使心不亂也。老子《道德經•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者,過也;邪者,不正也。應淫亂不正太過之事如寒潭掠影,來時有影,去時不留,不擾於心神。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懼”,郭靄春注,疑當作“攫”,獲取之意。未免過於牽強,未盡其義。張景嶽《類經》注曰:“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幹脆未釋。本句承前後文,其中似有脫簡,當為“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方合前後句式句義。觀《道德經•三章》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愚”“智”之較、“賢”“不肖”之較也,無賢、無不肖;無愚、無智,其民不以此擾心;不貴難得之貨,使人不起貪盜之心。懼者,震撼、動容之義也。不懼於物,即不為物驚懼、震撼、動容也。物不貴難得,故心即以平常待之,是不擾動於心也。
此上數言俱使人心淡定恬憺,應事應物,不擾於心也。
【故合於道】。能外不著於物,內不擾於心,這樣的心境和狀態,正是修真體道所需要的。能入道境,則合於道矣。故《道德經•三章》曰:“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能合道者,道恒生之。是以年度百歲而能動作不衰也。
【以其德全不危也】。《道德經•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德經•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德者,道之用也。德全,則道全。不危者,不缺也。謂德者,得也。非得之物,乃得之與無之眞也。非得之於事,而乃得之於天常也。德者,大也,容也,開闊也。非得之於學,乃得之於養也。其心處乎平常,其心正乎無事,其恖處乎非我而無謂也。
2012-05-03 22:38 5楼
【精講 下】
何以女子以“七”計、男子以“八”計?
在文中,女子以“七”數計,男子以“八”數計。是因為,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所以以少陽之數偶之。而老陰之數極於十,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所以以少陰之數合之。

在本篇中《内经》提出养生之三种境界。
1、其最善者,曰:“真人”之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2、其次者曰:“圣人”之境。
经曰:“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3、其再次者,曰:“尽天年”之境。
经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尽天年”之境,亦历代养生家孜孜以求之境,当世亦不乏度百年犹健者。是以知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并非不可追斯,但行之有法,循之以途,亦可全生保命。正所谓“道不离人,而人常离道”耳。

第一:大道无为,最上乘者,是谓真人

經文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者,全真之人也。道家北宗要典《五篇灵文》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所指便是。王冰注曰:“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则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庄子•刻意》曰:“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提挈天地】者,非把握天地,实与天地同也,《西升经》曰:“与天地分一气而治”是也。提挈者,把握也。
【把握阴阳】者,亦非阴阳握固,实乃合于阴阳耳。合于阴阳,故四时调摄,自亦能顺应阴阳也。
【呼吸精气】,此句歧义颇多,多为望文生义。呼吸者,呼与吸也,然在此则非指口鼻之呼吸也。明•王蔡传《修真秘要》曰:“仙经曰:真人之息,息之以踵;凡人之息,息之以喉。”是以,真人之呼吸也,非口鼻之用,真息发于踵也。其呼吸出入也,极其悠远而绵长。老子《道德经•六章》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精气者,精微之气也,指真气。北宋长伯端《悟真篇》曰:“杳冥之中觅真精”。郭霭春注引《春秋繁露•通国身》曰:“气之清者为精”,于此不足为训,以其不知道者也。岂独真人之息耶,丹道修持精深,自明其旨矣。呼吸者,吞吐也,天地亦有,岂独在人乎?见呼吸则漫指口鼻,泥于文字而着于相矣。
【独立守神】,独立者,超然物外也。守神者,守神不妄动也。《庄子•刻意》曰:“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参见《精神内守》节。
【肌肉若一】,王冰释曰:“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曰:宗一。”肌肉者,肌之与肉也。肌肉若一,形不弊也。此即修其外也。《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者,饲也,养也。全神固当不辍,然神不得离形而独居也,是以全形亦当不辍。形与神俱,乃能长生久视,寿敝天地也。故,肌肉若一,全形之态也。
【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敝者,超越也。有注作‘敝’通‘蔽’,掩盖也。其意略有出入,但大意相近。可参。亦有本作“当为‘敌’字之误,形近而讹。意为‘比’、‘同’”,相去远矣。言寿命常存,可与天地同久乃至更久,无终了之时也。终,终了,完结。
【此其道生】。道生者,道之所生也。 道生者,一也,余无他矣。是以形与神俱,合于一也,是以真气从之而道生之也。

此最上乘之修为也。文中但貌其能(态),未备其法,世人多以为惜为憾,以为大道之不传也。未知此中已不着于“为”矣。此正无为而为之也,名之出有而入无也。但凡有形有法,俱非至道,《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曰:佛本无佛,是以名佛;法本无法,是以名法。《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亦便是也。老子开篇便已直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诸家所指,同也。其法也,但泥文字便不是。故无所立法也。道法三千,不离方寸。可借鉴元李道纯《中和集》中最上一乘心法参研。附后。
附: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徴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倂。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道,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第二:大道无为,其上乘者,是谓至人。

經文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有至人者】。至人者,达人也。通达了真之人也。《庄子•刻意》曰:“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淳德全道】。淳者,纯也。全者,合也。道德淳合。
【和于阴阳】。阴阳者,二也。二感而生三,为顺,为生为化也;阴阳相和,逆而成一,以全其真也。
【调于四时】。调,和也。四时者,春夏秋冬也。避虚邪、避贼风,顺寒暑、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
【去世离俗】。不为世俗之纷扰也。身不为俗务所劳,心不被世事纷扰,故能神清而身静也。道经曰:“身不动,龙吟云气;心不动,虎啸风生”,身心不为世俗之纷扰,故能积精气而全神也。
【积精全神】。不妄劳形,不妄劳心,故五脏藏精而不妄泻也。精不妄泻,则故能满盈;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自足也。全神者,不妄耗,而满而足也。
【游行天地之间】。至人合德全真,与道体同,天地不足限其行也。
【视听八达之外】。视听者,视与听也。八达,八荒也,八极也。八极者,四正四隅之极远处也。视听之所以能达到八极之外,非其耳目之用也。《庚桑楚》曰:“全神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体和于心,心和于气,气和于神,神和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中和集》曰:“常灭妄心,不灭照心……照心者,道心也。”又曰:“妄心常动,静则起万念,虽静本体常动。照心常静,动则应万变,虽动本体常静。”照者,应也。如镜之所用也。静定醇和,感而遂通,以心神应之也。实非耳目视听也。佛家示大士相以“观音”者,寓意亦是如此耳。音可观乎?分明亦是教人打破凡视凡听,以应乎心镜灵台也。更况乎极目伤肝、极听损肾,精动神摇,损乎本真,岂是修真之道哉?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益其寿命,愈归于真,其生益永,而寿益长。强,优越也。至人修道愈真,其生益永。其最善者,亦可近于真人之境也。

此中已有上乘之法矣。【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此二十字便是。若能修至此境,可为之法。其修习也,可借鉴元李道纯《中和集》中上一乘心法参研。附后。
附: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以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沙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服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和气熏蒸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

第三:大道无为,其下乘者,谓之圣人
經文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处天地之和】。处者,顺应也。天地和则万物被泽也,其德也厚。
【从八风之理】。从,顺应。八风者,《灵枢•九宫八风》曰:“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八风者,曰:“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婴儿风”、“弱风”,合而名之也。有注曰:“指四正四隅八方之风也”,虽过于泛泛,然亦可参。经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素问•骨空论》曰:“风为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是以道家养生亦有“避风如避箭”之戒。理者,条理,规律也。八风之作,各有其时。因时而作,主生长养;不时而作,主杀为伤。圣人知理,避凶趋吉,是以能处天地之和不为害也,故而能全其生。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适,适合,适宜。嗜欲,嗜好与欲望。贪求也。圣人隐于世而浑于俗,节嗜适欲以养形神也。
【无恚嗔之心】。恚,愤怒;嗔,怨恨。无愤无怨则心气平和而能静也。心静则能神安。此亦全神养形之途也。
【行不欲离于世】。至人“去世离俗”,心性也;圣人行不欲离于世,亦心性也。二者相去者,亦不过心性也。
【被服章】。【本句当是错简于此。其意与前后文不相顺接。新校正云详“被服章”三字疑衍。】被,穿着。服,服饰。章,通‘彰’,纹饰。衣着纹饰精美。此处另有此处另有它解。存疑,待考。
【举不欲观于俗】。举,抬头。观于俗者,世俗入目也。虽行不欲离于世,然不为世俗入目扰心。《老子》曰:“视之不见”是也。
【外不劳形于事】。外,应形也。不妄作劳也。
【内无思想之患】。内,应心也。思,谋也;想,虑也。
【以恬愉为务】。恬愉,恬静愉悦也。务,谋求。
【以自得为功】。自得,自然获得。指静定。功,功绩。成就。
【形体不敝】。敝,破败。衰败。
【精神不散】。散,耗散。
【亦可以百数】。百数者,谓之寿命亦可有百年之数也。

此中已有中乘之法矣。【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此八十字便是也。
若能修至此境,可为之法。其修习也,可借鉴元李道纯《中和集》中中乘心法参研。附后。

附:中乘者,乾坤为鼎炉,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此中乘养命之法。

第四:大道无为,其最下乘者,谓之贤人
經文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其次有贤人者】。贤人者,圣人者,真人者,修持境界有别也。贤人阶为修道之入门之境,已入有为之精深者,尚不足无为之境也。

【法则天地】。法,效法,师法。则,准则。以天地之法为准则,效而师之。
【象似日月】。象,形象,比类。修持中之境景也;似,景应,参照印证也。以日月变化之象为景应。有本‘似’作通‘以’。非也,不可取。句中‘象’之与‘似’,与前句‘法’之与‘则’,以及下句‘辩’‘列’、‘逆’‘从’、‘分’‘别’其用同法,当别其义。
【辩列星辰】。辩者,识也。列,排列,推衍。星者,星象也,辰,北辰也。
【逆从阴阳】。逆,反也,返也。从,顺也,应也。王冰注曰:“逆从阴阳者,谓以六甲等法,逆顺数而推步吉凶之徴兆也。”并引《阴阳书》曰:“人中甲子,从甲子起,以乙丑为次,顺数之。地下甲子,从甲戌起,以癸酉为次,逆数之。”为论。窃以为狭矣,夫阴阳之论,岂独于甲子乎?老子《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者,天地也,生杀也,与夺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王冰所言,囿于术数耳,非本句之真涵。
【分别四时】。分,划分,断开。别,区别,辨析。分季节时令之气序也。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将,领也。合,相和也。同,一致也。领从上古真人旨趣参合修悟以应于道也。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益寿,增益年寿。有极,有极限,不能若真人之寿敝天地也。

此中亦有下乘之法。【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协议于道】,此三十字便是也。若能修至此境,可为之法。其修习也,可借鉴元李道纯《中和集》中下乘心法参研。附后。
附:下乘者,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耳目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此安乐之法也。
2012-05-03 22:41 6楼
太恐怖了,還有一大批點校沒有附上。算了吧,太累人了。還是先貼貼訂補吧。
2012-05-06 18:55 7楼
好文章,收藏了。
2012-05-07 07:00 8楼
黯然 说:
好文章,收藏了。

呵呵,謝謝了。現在能沉下心看書的,不多啊。
2012-05-11 16:22 9楼
醫道宗源 说:
【精講 下】
何以女子以“七”計、男子以“八”計?
在文中,女子以“七”數計,男子以“八”數計。是因

先生真乃天外来客,文笔生华,博古通今,令人叹服
2012-05-11 17:15 10楼
太感谢了,我手上的《内经》就是少了这些訂補內容的,
先生的訂補內容是从哪里弄来的啊?先收着,回头补在我的书里。
2012-11-04 12:43 11楼
非常精彩!可惜小弟慧根不足,难以领悟其真意,惭愧惭愧
⬅ 订补黄帝内经•素问 老茶馆 訂補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