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補《黃帝內經·素問·陰陰離合論篇第六》

2012-05-11 07:41 楼主
陰陰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
天複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春,長夏(“應”,王冰作“因”,意蘊各有所長。並存。備參。下同),收秋,藏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王冰作“勿浮”,文意相反。並存。備考),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衝衝,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5-21 16:46 2楼
难得一见!细细研读!谢谢!
2014-06-07 20:29 3楼
加黑字 出自哪个版本?
2014-06-07 20:30 4楼
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

这个更象是对‘一’的注文
2014-06-07 20:40 5楼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王冰作“勿浮”,文意相反。並存。備考),命(名)曰一陽。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上下文对照,王冰的‘勿浮’更容易理解吧?
2014-06-24 09:54 6楼
白术 说:
加黑字 出自哪个版本?

出自道家藏本。目前老先生已经小范围公开了,有缘您应该可以看到的。
2014-06-24 10:04 7楼
白术 说: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王冰作“勿浮”,文意相反。並存。備考),命(名)曰一陽。
三經者,不得相

其实,个人偏向于“搏而浮”。而不是“勿浮”。原因何在?——就在“命(名)曰 一 陽 ”的“一阳”二字。

经文曰:“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所以“一阳”之象才会“搏而浮”。这才是阳脉之象呀。“勿浮”二字,虽然与下“勿沉”相对,但文意不相属的。

阳脉,必“上”。上者,浮而起也。脉有质有力之象也。

阴脉,则未必必“沉”。所以“一阴”之脉,未必就有“沉”象。

故曰“搏而浮”、曰“搏而勿沉”。

****************

呵呵,一孔之见而已。所以我把两者都保留了。而自己的观点会放在前面的。供您参考。
2014-06-24 10:18 8楼
搏而浮

我的理解,浮为过,过则相失 “勿浮”才是相得 为常浮则病
2018-02-18 17:57 9楼
毉道宗源 说:
出自道家藏本。目前老先生已经小范围公开了,有缘您应该可以看到的。
这个藏本更加全面细致呢。
⬅ [傅国光医案] 外科:肢痹 --- 麻黄附子细辛汤 老茶馆 【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读《伤寒论》的琐记 (娄绍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