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社会需求培养中医药人才

2010-03-11 20:14 楼主
本报记者樊丹厉秀昀

关键词:教育改革

院校中医类专业不低于70%

“现在,一些中医药院校教育西化,不姓‘中’了。有的一年毕业2000人,真正从事中医的毕业生才200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委员说。

“中医类专业设置应不低于70%。”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投入大、见效慢,实习基地条件高,致使目前部分中医药院校非中医药专业比例提高,有的甚至多于中医专业。“要以中医药人才为主体,培养一大批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能力和对古典医籍研究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保障中医药的持续发展。”

“增设人文类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概论》等,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代表还建议加强对中医经典的教育,如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经典名著,以培养中医思维,为中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

“读经典,要反复念、反复背、反复吟诵,练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将其转化成有源之活水,灵活用于临床。”连建伟委员表示。

关键词:继承

设立名老中医研究室

“往往有时名家一讲,就有豁然开朗之感。所以转益多师十分重要,要真正地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连建伟委员认为,要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跟名师尤为关键。

2009年5月,我国评选出了30位国医大师,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有4位相继辞世,继承和整理他们的学术思想已迫在眉睫。为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培养更多的名医,唐祖宣代表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一批名老中医研究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并命名一批名老中医研究室,同时建议科技部将一批名老中医研究室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关键词:创新

改进人才评价和政策导向

推动中医药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需要改进中医药教育政策导向和人才评价导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副所长吕爱平委员建议,改进中医药现代化教育政策导向,用“精通相关现代生物医学”代替“了解现代生物医学”,让学生认真学习继承中医药学术精髓的同时,精通现代生物医学和现代科学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同时,将人才评价由“科技产出”代替“科技头衔”,根据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产品研究和方法学研究的要求进行考核,用可考核的科技产出作为科研人员评价的政策导向性指标,将促使中医药科研人员更加务实。

关键词:基层人才

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突出问题。而对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的农村来说,村一级基本没有,乡镇一级只有少量中医药人员,其根本原因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

“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姚乃礼委员建议,建立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机制,组织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到农村工作,服务一定时间。设立专项资金,由国家负责解决毕业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相应待遇,并为以后的工作聘任提供方便,既可以较快解决农村中医药人才缺乏的问题,又缓解了就业压力。

姚乃礼委员表示,经过3~5年的培养周期,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有中医药人员,这些人作为“种子”,又可以带动和培养村一级的中医药人员,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农村中医药人员队伍,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继续教育

鼓励西医学习中医

为了让中医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杨金生委员建议,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并在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实现中西医互补,真正体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特殊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医疗、科研和预防保健服务。

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和城市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及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全科医师,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周然委员:中医发展需要不断思考 老茶馆 营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内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