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探析

2010-03-12 22:57 楼主
作者:山岩 张立德

【摘要】本文从历代针灸歌赋名著中,选辑了切合临床实用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部分,从中医理论出发,以临床案例为根据,对病机证候、穴位主治等进行研究,分析针灸辨证论治痛证的方法和针灸治痛处方取穴规律,为针灸临床治痛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 针灸歌赋 辨证论治痛证 针灸疗法
1 歌赋形式、词略义广
针灸歌赋,顾名思义,采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传递针灸治疗信息,易于记诵。但因其文字简练,词略而义广,因此就有必要探索其所蕴含的针灸治病原理与法则,使这些医学名著普遍地﹑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例如,“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仅此10字,简明扼要,然而含有如下十分丰富的内容。
1.1 症状鉴别
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和血管性头痛。头风头痛是有区别的,头风疼痛时发时愈,起伏不一;而头痛则包括一切昏重与剧烈疼痛。故《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1.2 远部本经取穴
《灵枢?厥病篇》说:“项先痛,腰脊为应……后取足太阳。”太阳经脉循行于头枕部,故太阳头痛就选用申脉与金门二穴。
1.3 间接从四肢末梢部位进行论治的针灸疗法,以制止疼痛,更可迅速收效。
1.4 金门是膀胱经的郄穴,阳经郄穴主治急性火热疼痛。
1.5 申脉穴是阳跷脉自足至头的起点,所以无论是急性发作或时发时愈的头痛,取申脉与金门二穴,皆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2 论证广泛,取穴少而精
纵观针灸歌赋治痛论症非常广泛,而取穴却极为精少,仅只不过1~2穴,1穴者居多。下面选辑几篇具有代表性歌赋,治疗头面官窍痛证的症状与配穴主治归纳如下。
2.1 《标幽赋》:头风头痛——申脉、金门;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咽痛——太冲。
2.2 《通玄指要赋》:头痛不忍——丝竹空;眼痛——合谷;牙齿痛——太溪;头项痛——后溪。
2.3 《玉龙赋》:目疼头痛——攒竹;目疼血翳——太阳;牙疼——二间。
2.4 《百症赋》:偏头痛——悬颅、颔厌;头风——囟会、玉枕;舌下肿痛——廉泉、中冲;牙痛——耳门、丝竹空;齿疼——承浆;喉痛——液门、鱼际。
2.5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头痛——合谷;偏头痛——列缺;牙疼——内庭;咽喉痛——太冲。
2.6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头风头痛——风池;头风眼痛——上星;眼痛——清冷渊;牙腮疼紧——大迎。
2.7 《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
3 辨证取穴从病因出发
从以上针灸歌赋治疗头面官窍痛证的大量验案病例看,都是按照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治病求因,同时运用虚实辨证,脏腑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医疗原则,辨证论治总结产生的,现将头面官窍痛证的症状与病因作以归纳总结,阐明如下。
眼痒眼痛——肝经风热;咽喉痛——肝火上炎;头痛不忍——风热上攻;眼痛——风热;牙齿痛——风火、湿热或肾阴亏虚;头痛——风热外干或痰湿内郁;目疼血翳——风热火郁或肝胆之火上越;牙疼——阳明郁热;偏头痛——肝胆风热或风邪客于阳明;头痛——痰湿;牙痛——火热;牙痛——阳明郁热;喉痛——肺胃之火上炽;头痛——风邪外袭;偏头痛——肝胆火热;牙疼——阳明郁热或胃肠湿热上攻;咽喉痛——肺胃积热或痰火上扰;头痛眩晕——风热、湿痰、气虚、血虚、食郁等;眼痛——实证:风热与肝胆火。虚证:元气亏损,内热灼盛;头风眼痛——风热;头风头痛——虚证:内风。实证:风寒、肝胆风热和痰火上逆。虚实相兼: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牙腮疼紧——经络郁滞;顶心头痛眼不开——肾阴不足,肝火厥逆。
辨证取穴,从病因出发,治病求本,临证治痛才具有针对性,提高针灸疗效。如阳明郁热或风邪外袭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荥主身热,清泄阳明郁热或风邪,消除病因,实热牙痛即可迅速治愈。
4 循经取穴分近部与远部
循经取穴分近部与远部,这是由经络循行、脏腑气血运行、邪气所干、穴位主治作用决定的。《素问五脏生成论》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穴位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穴位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痛原理也不例外,就是发挥经络的调整和传导作用,给脏腑甚至于机体以整体影响,使其阴平阳秘,痛止正复。
4.1 近部取穴
是在循经取穴原则指导下,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取穴,又称“局部取穴"。其应用非常广泛,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骨空论》说:“从风憎风,刺眉头。"《灵枢?厥病》篇的“头痛……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末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下列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近部取穴案例。
头痛不忍——丝竹空;目疼头痛——攒竹;目疼血翳——太阳;偏头痛——悬颅、颔厌;舌下肿痛——廉泉;牙痛——耳门、丝竹空;齿痛——承浆;头痛眩晕——百会;头风头痛——风池;头风眼痛——上星;牙腮疼紧——大迎。
4.2 远部取穴
是在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多以肘膝关节以下特效穴位为主,又称“远道取穴”。其根据是穴位的远端治疗作用,不但是针灸处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在这方面,古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就是远部取穴原则的记载。远部取穴在具体应用时,根据病证不同,又有本经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交叉取穴、同经相应取穴等方法。下列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远部取穴案例。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咽痛——太冲;眼痛——合谷;牙齿痛——太溪;头项痛——后溪;牙痛——二间;舌下肿痛——中冲;喉痛——液门、鱼际;头痛——合谷;偏头痛——列缺;牙疼——内庭;咽喉痛——内庭;咽候痛——太冲;头风头痛——风池;眼痛——清冷渊;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
4.3 此外,针灸歌赋中,还有其他几种取穴法。
4.3.1 多取交会穴
如申脉:阳跷所生,阳维所属。丝竹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风池: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廉泉:阴维、任脉之会。百会: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厥阴会于此。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合的穴位,具有能治本经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
4.3.2重用奇穴
《玉龙赋》:“左右太阳,医目疼善治血翳。”太阳穴属经外奇穴,是治疗偏头痛及一切目疾的重要穴位。
4.3.3 脏腑辨证取穴
肾虚头痛、肝厥头痛取涌泉。
4.3.4 应用四关而取二原
应用四关即取合谷与太冲的治疗方法。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太冲是肝经的俞穴,阴经“以俞为原”。临床上常用的开四关针法,多数采用两手的合谷和两足的太冲穴。合谷调气,现代研究具有解表、发汗、消炎、镇痛的功效;太冲调血,使气血和调,消除疼痛。如:咽痛——太冲;眼痛——合谷;头痛——合谷;咽喉痛——太冲。
5 明补泻,倡透穴,重刺络,擅用灸法
5.1 明补泻
根据《灵枢? 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以在临床治疗时,都是在辨明虚证与实证之后进行的。如治实热牙疼强调:“先向承浆明补泻”,《百症赋》有“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5.2 倡透穴
透穴是用针沿皮刺或直刺或斜刺,使针从一穴进入,深达另一穴或几穴的部位,达到一针两穴或多穴的目的,以提高治疗效果。针灸歌赋首先倡导此术。例如:“偏正头风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
5.3 重刺络
针灸歌赋治头面官窍痛证,非常重视刺络泻血这种特效疗法。《针灸说约》载:“患严重风邪、目眩、头痛,甚至人事不省,可在丝竹空泻血。”日人本间祥白在所编《经穴主治症研究》一书中惊叹道:“在此穴稍微泻血,尤有奇效。”《玉龙赋》说:“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由于目赤血翳贯睛疼痛、暴发火眼之类属实热证,针泻经外奇穴太阳之后,再在太阳穴部位浮络(静脉)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可迅速发挥放散血热镇痛的疗效。
5.4 擅用灸法
重视灸法的应用是针灸歌赋的特色,“艾火频加体自康”。《标幽赋》有“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胜玉歌》有:“或针或灸依法语”等说,并有验案为例。

“头风头痛灸风池”,根据虚证宜灸的原则,灸治风池的头风头痛是指病程较久,疼痛起伏不一,时发时愈的头风症,以及痛连眼角的血虚头痛之类。往往在下午较甚,且常与心悸、怔忡、呕恶、眩晕等症并见。虚证头风头痛属内风,多与肝木有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胆相为表里,同属风木,头为诸阳之会,有关头部病症,宜在阳经取穴。风池是胆经、三焦经、阳维、阳跷四脉的会穴,对于与肝风密切相关的头风头痛属虚的症状,灸风池穴,效果良好。
6 结束语
针灸歌赋辨证论治头面官窍痛证部分,同其他针灸文献一样,是众多中国针灸文献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是历代针灸家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痛证的经验总结。包含对痛证的观察,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处方及针灸手法宜忌等丰富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而被视为针灸辨证论治痛证处方取穴的准绳。在针灸走向世界的今天,对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继续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对人类健康是有很大裨益的,对中医针灸现代化的研究与发展有不容忽视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14 15:59 2楼
好好好好,,,,学习拉,,
⬅ 曲岛寻花药,回潭折芰荷:谈诗说中药 老茶馆 蚯蚓与地龙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