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肠痈案

2012-06-03 09:03 楼主
光禄卿吴玄水夫人,腹满而痛,喘急不能食。或以中满治之,无效。

余诊其脉,右尺偏大,皮肤甲错。余曰,此大肠痈也。先与黄芪、白术、陈皮、当归、白芷托里,三日而脉始数,数则脓已熟矣。用黄芪、皂刺、白芷、穿山甲加葵根五钱,连投两剂而脓溃如注,昏晕不能支。即饮独参一两,更以八珍汤补养一月始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13 11:02 2楼
门人薜昙孚之内,十五岁,腹痛异甚,面黄体瘦。幼科与之清热,女科与之通经疏气,大方与之补血养气,越一月而腹痛转剧。

余察其皮肤甲错,左尺独数,是小肠有痈。今脉数,知脓已成,当以药溃之。与葵根一两,皂角刺二钱,陈皮三钱,两剂而脓血大下。更以太乙膏为丸,参、芪汤送,一月而愈。
2012-06-13 11:04 3楼
太乙膏:

组成: 玄参 白芷 归身 肉桂 赤芍 大黄 生地 土木鳖 阿魏 轻粉 柳槐枝 血余炭 铅丹 乳香 没药 麻油。

功用:消肿清火, 解毒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用法: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清热解毒,活血散癣,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助肉新生。
2012-06-13 11:08 4楼
李氏两案诊为肠痈,似依‘肌肤甲错’为眼目,更参考脉象为凭。

然,右尺偏大诊为大肠痈;左尺独数,诊为小肠有痈,其理可从乎?

暂存待验..
2012-06-13 11:16 5楼
葵根:

向日葵根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Xiànɡ Rì Kuí Gēn

【英文名】 Sunflower Root

【别名】葵花根、向阳花根、朝阳花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ianthus annu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向日葵 一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粗壮,中心髓部发达,被粗硬刚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长10-30cm或更长,宽8-2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被糙毛,具3脉。头状花序序单生于茎端,直径可达35cm;总苞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被长硬刚毛;雌花舌状,金黄色,不结实;两性花筒状,花冠棕色或紫色,结实;花托平;托片膜质。瘦果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稍扁,浅灰色或黑色;冠毛具2鳞片,呈芒状。脱落。花期6-7月。

【化学成份】含多糖(polysaccharides)[1],向是葵皂甙2(helianthoside 2)[2]。根、茎含粗糙裂片酸(trachyloban-19-oic acid),贝壳杉烯酸(kaur-16-en-19-oic acid)[3]。茎含木质素(lignin),综纤维素(holcellulose),α-纤维素(α-cellulose)[4],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向日葵环氧内酯(annuithrin)[5],4-O-咖啡酰奎宁酸(4-O-caffeoy quinic acid),东莨菪甙(scopoin)[6]。茎的芒香性成分含α-,β-蒎烯(α-,β--pinene),乙酸丁酯(Bu-acetate)[7]。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主淋浊;水肿;带下;疝气;脘腹胀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者加倍;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治跌打损伤,红肿。

2.《四川中药志》:治胃胀胸痛,胁肋滞痛,润肠通便。

3.《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饮,疳疮流黄水。

【摘录】《中华本草》
2012-06-13 12:08 6楼
《外科大成》:小肠痈之发.必先关元穴隐痛不已.(穴在脐下三寸)初起发热恶风.脉芤而数.腹急肿痛.大便坠.小便涩.久则腹胀下淋.转侧有水声者.内痈成也。

—————— 借个似乎说的是急性化脓的前列腺炎。脓肿形成而从会阴穿透似属悬痈。

《疡科心得集》: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

—————— 借个借个不知所云是何
2012-06-13 12:51 7楼
飞翔的鹰 说:
《外科大成》:小肠痈之发.必先关元穴隐痛不已.(穴在脐下三寸)初起发热恶风.脉芤而数.腹急肿痛

心得集 这个是阑尾炎

肠痈就是了,大肠、小肠都一样-中医的模糊理论
2012-06-13 15:20 8楼
肠痈-阑尾炎否?

吃中药,还是手术治疗?
2012-06-13 15:22 9楼
肠痈不用诊脉,腹诊便可确诊,不用其他。余者,便是欲神话之!
2012-06-14 00:08 10楼
孙洪彪 说:
李氏两案诊为肠痈,似依‘肌肤甲错’为眼目,更参考脉象为凭。

然,右尺偏大诊为大肠痈;左尺独数,诊为

肌肤甲错,是瘀血的特征。肠痈现在医学多认为是阑尾炎,一般分两种:大黄牡丹皮汤症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症。大黄牡丹皮汤腹症: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腹满起自少腹,腹满胀、生青筋,脐下有坚块,按之而痛;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或脉弦数。薏苡附子败酱散症腹症:腹肿似胀满,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软。脉滑数。
一案:右尺偏大,结合用药,可知其他各部脉力较弱,病人属气虚型体质,所以要补气托脓催痈熟也。二案:病人面黄体瘦,属气弱血虚型体质,补气养血虽不对症,却为后来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这二则医案的学习要点在于:1、肌肤甲错是有瘀血的特征。2、痈:脉数是痈熟可攻的根据。3、即使靠腹诊可确诊为肠痈,在治疗上也要参考脉症、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分阶段进行治疗。
脉象的意义并不单纯体现为诊断依据,更是用药的尺度,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根据。
2012-06-14 10:08 11楼
mlgwyh 说:
肌肤甲错,是瘀血的特征。肠痈现在医学多认为是阑尾炎,一般分两种:大黄牡丹皮汤症和薏苡附子败酱

⬅ 娄绍昆:《春风引路入岐黄》一 老茶馆 12秒87!刘翔超风速平世界纪录 室外赛获三连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