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寸 关 尺 所主脉 原理问题 求教

2012-06-04 11:18 楼主
我从书里看到 脉的 数 尺 大 盛 什么的 是因为 脉的气血 盛衰 ,但寸 关 尺 所主 上 中 下 焦 或是 心 肝 肾 什么的 原理是 什么啊? 我看 桡动脉 就一根脉 难道就因为 突出的骨头 就能反映脏腑的状态嘛?求高人指点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04 17:45 2楼
【原创】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依据实源于《易》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脉诊•寸口分候脏腑》云:“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依据,诸说不一。

⑴ 根据气血阴阳的理论而确定:中医学认为,右手偏旺于气,肺主气,胸中为肺的宫城,故以右寸配肺与胸中;左手偏旺于血,心主血,膻中(心包络)为心的外围,故以左寸候心与膻中;脾居中州,体虽偏左而气行于右,脾胃互为表里,故以右关配脾胃;肝主藏血,其体虽在右而气化作用实行于左,肝与胆互为表里,故以左关配肝胆;肾在腰之两旁,位居低下,故候于两尺;小腹属下,为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处;而膀胱、小肠从阴配于左尺;大肠从阳配于右尺。诚如李时珍所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说明寸口脉所候,为五脏六腑之气,而非其体。

⑵ 根据脏腑部位所在而确定:《难经•十八难》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这是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其位在上,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其位在中,故应于两关;两肾居于脐下,其位在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

寸口诊法的相应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部(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如下表):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寸 口 寸 关 尺
左 心膻中 肝胆膈 肾小腹(膀胱小肠)
右 肺胸中 脾胃 肾小腹(大肠)

金栋按: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依据实源于《易》之后天八卦方位图金栋按即如清•张璐《诊宗三味•脉位》所云:“《内经》所指脏腑部位,乃是因五行之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

近代中医大家杨则民寸关尺分候脏腑的客观评说

《潜厂医话•论脉诊》说道:“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脉分部位之误:脉分三部,所以为切脉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脉,所以便别脉状也。弦紧虚实大小等脉状,非以三指察之则不明,若今西医仅以至数诊脉,则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脉分九候,所以便诊脉也, 浮沉虚实牢革诸脉,非举(浮按)、按(中按)、寻(深按)三法候之则不明,此至浅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见素问三部九候论),则推理过当之谈虽非合理,尚无大过。其牵强附会遗害后世者,莫如以脏腑配当三部之说。

夫寸关尺三部之分,原为取便诊脉,前人不于脉与疾病影响上求确当之理解,无端而以脏腑部位配当之,几于治丝益纷矣。考素问、难经、中脏经诸古书,虽已以五脏配当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后,则凿然分左右,配以五脏六腑矣。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寿 喻嘉言 李士材 张景岳
左寸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小肠 心、膻中 心、心包
左关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胆 肝、膈 肝、胆
左尺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 肾、膀胱、大肠 肾、小肠、膀胱 肾、膀胱、大肠
右寸 肺、大肠 肺、大肠 肺、大肠 肺 肺、胸中 肺、膻中
右关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右尺 肾、膀胱 命门、三焦 三焦、心包 肾、三焦 肾、小肠 命门、三焦、小肠

上六家皆医界之名家,对脏腑任意配当如此矛盾,则其说尚足信赖乎?尝考《千金方》《伤寒论》,均无此说,即看紫虚《四言脉诀》亦谓:‘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对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属某也。故吴草庐知之,则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皆手太阴之脉也……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时珍知之,则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可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又曰:‘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张石顽知之,而对惑人三部分别脏腑之问,则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语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处,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其脏腑配当三部之谓矣。”

金栋按:上述所论甚是。临床寸、关、尺分候脏腑之法实皆不适用,亦不可取。那如何是好呢?

杨则民又说道:“前人之不信配当脏腑三部者,转而奉《难经》之说以为圭臬,《难经•十八难》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按《难经》此说,与《内经》‘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脉之上中下三部,诊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后世徐春甫《古今医统》即据此说立论,谓:‘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胫、足之有疾也,大小肠、膀胱皆在下也。’吴鹤皋《脉语》,丹波元坚《脉学释要》,皆主此说者。按:以吾人平日经验,此说虽非绝对正确,殆亦可信从也。”
2012-06-04 17:48 3楼
【原创】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疾病?其原理是什么?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目前中医诊脉是独取寸口脉诊法。

寸口,中医又称脉口、气口,其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为什么叫寸口,又有脉口、气口之不同名称呢?王叔和《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而《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亦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内经》里有较多的论述,到《难经》则有进一步的发挥。如《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及《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等论述。

由上可见,寸口脉既是动脉(动脉即脉动,与现代解剖学动脉之义不甚相同),也是经脉。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此说,而认为“脉是脉,经是经”,脉是血管,经不是血管;动脉不等于经脉。

脉是血管,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血液聚集之处,《内经》及前人早有明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气与血液同行于脉管中,如《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脉管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如《灵枢•逆顺》篇云:“脉之盛衰者,可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元•滑寿《诊家枢要•脉象大旨》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明•李月池《四言举要》云:“脉乃血脉,气血之先。”

脉也是经脉,《内经》早已明确指出。如《灵枢•逆顺肥瘦》篇云:“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脉乃经脉也,起于手太阴肺之经脉。

寸口脉乃手太阴肺经之脉循行所过之处,《灵枢•卫气》篇云:“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为十二经脉之首。其循环次序是,经脉起于手太阴,大肠胃脾少阴心,再加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循。

为什么手太阴肺之经脉为十二经脉之首,这是因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灵枢•营气》篇),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上注于肺之经脉,变为营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而《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即如《灵枢•营卫生会》所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即营血行于脉中,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故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其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从寸口与胃气的关系来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手太阴起于中焦。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之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而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因此,一般切脉诊病时,把测定脉中有无“胃气”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的动脉。《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则更具体的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可见手太阴肺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密切关系。而寸口部位刚好是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太渊”又为脉之会,为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都可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按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及其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说道:“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
①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于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行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行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终始。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
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③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流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
④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表浅,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同时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说寸口脉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虽然如上所说,但诊脉毕竟是四诊之一,在临症时,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决不能以脉诊替代四诊。实际上脉诊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技巧而已,如《难经•第六十一难》说道:“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何腑也。”李时珍《濒湖脉学•自序》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耳。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等等。
2012-06-05 08:01 4楼
河间金栋 说:
【原创】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疾病?其原理是什么?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非常感谢金栋老师!引经据典 耐心讲解 了解到很多东西。可是我还有几点不是很明白
1:您的结论应该是临床上 寸 关 尺 大致对应人体上 中 下三个部位
那这个理论 的解剖 物理方面的 原理是什么呢 一根动脉 能在三部表现出不同吗?为什么能对应人体三部 我想知道 内经 难经 和徐春甫 结论怎么来的 难道就是经验吗?
2:在诊脉的时候我们实际上 触摸的是桡动脉 难道 桡动脉就是 手太阴肺经吗?
3:经是不是一定会以血管的形式出现呢?
4:四季所主的脉 在临床上有表现吗?
5:胃气是指的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吗?
6:血管 或 经脉 中存在的 就是 气 和 血吗?

刚刚看些中医方面的东西 问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希望老师有空的时候指点 批评
⬅ 不存在 老茶馆 【基层病例】滑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