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論陰陽

2012-06-08 08:41 12楼
此时,初判的“两仪”同时具有恢复到“一”的态势,和向“三”演化的态势。
区别惟在动静耳。

阴阳相和相抱,此动也,即可生“三”。“三”者,阴阳相合之动也。
2012-06-08 08:44 13楼
而由这两种属性相反的物质以不同的结合形式,生成各种属性不同的物质,这便是“三生万物”。如图。

其實,說透點,天地萬物、你我眾生,皆同生於陰、陽這兩種最本源的物質。所以不同者,不過是彼此各占陰陽多少不同,清濁之異而已。
2012-06-08 08:51 14楼
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向的衍生。是“動”結果。天地萬物是以皆有生、長、壯、老、已。是“凡”。
2012-06-08 08:54 15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始终贯穿一个“动”。
这种由动而生的示象,我们也可以从流传最广泛的“阴阳鱼太极图”来印证。这是我们常见的民间、流传甚广以及道教反复标识的“太极图”,见图:

这个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的“两条阴阳鱼”合成的图,便是所谓的“太极图”了,这个“阴阳太极图”阐释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图中
以黑白两色来表示“阴”、“阳”,
阴阳相合即为“太极”。
在白色的“阳”的图形中,加入被称为“鱼眼”的黑色的圆,即是表示“阳中有阴”的意思。
同样,表示“阴”的黑色中加入的白色的“鱼眼”圆,表示的就是“阴中有阳”的意思。
这样,就传达出“阴阳互根”和“阴阳相生”的寓意。这也就是“三生万物”的根基。
2012-06-08 08:59 16楼
那么,我们在这个“太极图”中去掉“阴阳鱼眼”的两个图来看看,见图。

这很明显,是阴阳在相互缠绕流动的样子。
2012-06-08 09:02 17楼
那么在阴阳相互缠绕流动之前呢?也就是阴阳未动之时呢?
我们显然看到的图像则是这样的,见图。
显然,这是阴阳初判的样子,表示的是阴阳二气的初生的样子。

阴阳相对来说非常静定,但阴阳泾渭分明。

那么,在阴阳初生泾渭分明之前呢?

從這個太極圖中看不到了。要結合“道生一”來理解的。
2012-06-08 09:12 18楼
前面說了,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中,每個“生”的過程,都是“動”的結果。

那麼,“三生萬物”,“萬物”能否再生“三”?“三生二”?“二生一”?“一生道”?這就是道家修行逆天的修持了。其實,不知道家走的是這條逆行的路,佛家的金剛經其實也是重返先天的修持。雖然闡述不同、方法不同,其實還是殊途同歸的。

順行,在“動”。
逆行,在“靜”。

所謂“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呵呵,這些東西就不說了。
2012-06-08 09:19 19楼
故,上古有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法陰陽,上文中盡矣。

和術數,此處就不再談了。



——————————————————

多句嘴,怎样体“道”?

其实《道德经》中描述甚详。

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浑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2012-06-08 09:21 20楼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行之】,修持之。
【佩之】,
王冰注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显见其作‘佩服’解。
杨上善注《太素》本句曰“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显见其做‘佩戴’解。
《类说•第三十七》、方氏《家藏集要方》并引作‘背’。作‘违背’解。

三说皆是,立意有别而已。
太仆所云,亦是常态。
上善所云,亦是常态,世人大多如此,道以标榜而已,从其心也。
方氏等所云,亦是常态,从其行也。
老子《道德经•六十二章》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便已赅其三家之意指矣。

夫道者,至简至易,是人可行也。然真正修持者,几人?但为是说,皇皇而言,堂堂而注,言不尽其繁,引不尽其杂,以为达矣。熟知愈繁愈杂,背道益远矣。《老子》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正是也。

夫道者,万物之奥。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既闻至道,固当勤而行之矣。老子曰: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便是矣。但能密密行之,自会句句有应也。可怜为说者百千,真正几人悟此?大率流于“佩”,行老子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之用矣。



知陰陽之本源,恭體道行,醫道中陰陽可明矣。


言,簡矣。
意,盡矣。
⬅ 针灸 老茶馆 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