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論陰陽

2012-06-08 07:42 楼主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非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金刚经》


呵呵,看我碼字,莫起執著之心,莫生貪癡之念。歡迎欤論,不必妄争。谢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08 07:48 2楼
《黄帝内经》内容广博而浩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岂独仅仅于疗疾耶。
疗疾者,不过以全形之术也,不足尽赅之矣。
究其本源,实不过“尽天年”三字耳。
“尽天年”,首当在“养”,其次在“治”。
知养者,不过耗也,不过耗则其用可久;
知“治”者,治病救逆也。
经文千言,教人全生保命也,经文所以祛病疗疾者也。历代大医奉为坟典,崇为至尊也。

然经文虽教人全真保命,虽曰“不治已病治未病”,然终惜仅着重于论及“治已病”者多,“治未病”者寡,尤在合道全真之途,言之渺渺,犹不可及矣。虽曰大体无碍于“治已病”理论之完备,然其中借多有全真合道修真之言者,多为后世诸学者混淆,而强为之说,实堪惜矣。

是以,经言“上古知‘道’者”。那些上古之人,所知者,是和“道”?
2012-06-08 07:53 3楼
所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大家牛人训解爲“规律”。呵呵,似是而非。此“儒人之愚人”矣。

那么,道,是什么呢?
见下楼。
2012-06-08 07:53 4楼
………………………………
2012-06-08 07:57 5楼
呵呵,明白没?

明白的,自然明白了。

不明白的,继续往下……

夫道者,道也。开口即非,实无从所言。
故,上文不着一字。非无所言,言在其中矣。

能通达者,自然了了。
不能通达者,下且勉为其说,然所言终究非道,故示之以相而会之以意而已。故曰“道的影子”。

夫道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故,能体道者,惟心中了了,而口中难明也。
故,非大圣者,不足为说矣。是切以略引先圣之言而述之。
2012-06-08 08:02 6楼
道是什么?
是啊,“道”是什么呢?
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言尽矣。明白没?
2012-06-08 08:22 7楼
继续白乎吧。

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四章、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等描述,我们可以明了“道”的特性:——这是一个生成天地万物的极其本源的东西,空灵而虚寂,乃至非物质化的表现。

这些讲述,究竟要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数千年来,各家所说虽见仁见智,却终难定论。这里先阐释一下先贤所欲传达的主旨,然后再来和字义印证。
(上圖中……,待續)
2012-06-08 08:27 8楼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自身的动静中显示出不同的最初属性。
2012-06-08 08:30 9楼
其动,则渐浑渐浊。
在这种渐浑渐浊的动的状态下,最本源的“道”具有的将要转化的能力和状态。这就是“一”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太极”的状态。
在“太极”的状态下,随着动静的两种不同态势的影响,这种状态也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转化趋势:在静的状态下,这种“太极”的“一”的状态,有返回呈现本源“道”的状态的趋势。
2012-06-08 08:34 10楼
醫道宗源 说:
其动,则渐浑渐浊。
在这种渐浑渐浊的动的状态下,最本源的“道”具有的将要转化的能力和状态。这就是“

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狀態。道家修行中,所謂的“重返先天”,就是突破這層從而達到“出有入無”的“合道”的境界。
2012-06-08 08:37 11楼
另外,在动的状态下,“太极”的“一”的这种状态具有判生“两仪”状态的趋势。
所谓的“两仪”,即是“阴”“阳”二气,即是所谓的“二”。
而这种“阴”“阳”两仪的状态,在初判时,即开始具有了“物质”的能态。也就是說,這時,最原始的兩種物質開始誕生了。
当两仪初判,阴阳并不相融时,则具有孤阴孤阳的状态。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 针灸 老茶馆 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问 ➡